李楠
3岁以后的孩子常常边玩边嘀咕,一个人絮絮叨叨地不知在说些什么,这种自言自语的现象,心理学上称为独白,是孩子从外部语言向内部语言发展的一种过渡。
案例一:一个孩子在画画,一面画,一面嘀咕:“这是山,山前有个亭子,屋前有条小河。啊,冬天河冻了,小朋友在上面滑冰,小红也在滑……”
分析:这种自言自语是在孩子游戏过程中出现的,可能会一直持续到把这张画画完为止。这是一种游戏语言,也是行动的伴奏。
案例二:孩子在拼图时遇到困难,就说:“这个放在那里?不对。这是个什么?唉!这应该放这儿。噢!对了,对了。”
分析:这是孩子在遇到困难时发生的独白,这时孩子说话比较简短、零碎,旁人听了难以理解。这是一种问题语言,是孩子在碰到困难时,常常在自言自语中寻找解决办法的一种语言。
案例三:有一次,我家的孩子和邻居家的孩子坐在一起玩玩具,竟谈起“家常”。我家孩子拿着玩具车,嘴里喃喃自语:“撞车了……胎破了……没油了……接爸爸妈妈去……”另外一个则扮演哆啦A梦和大雄讲话:“大雄,我有这个宝贝了,以后不怕你欺负了……”
分析:这是孩子在模仿生活情景,有时候会编生活小故事,有时候会“杜撰”动画片里的情节学习人物对话。当他们做游戏时,通过边玩边想边说,慢慢地便会出现这种不太连贯的、清楚的表述。
孩子自言自语,家长怎么做:
孩子的自言自语不仅是孩子活动的一部分,而且伴随并加速了孩子的活动。它也是一种语言的自我调节机能,能调节孩子的行为,帮助孩子驱除孤独。因此,这种自言自语是正常的,不必加以阻止,因为自言自语是孩子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是学习语言的必经过程。
孩子的自言自语现象是他们社会经历积累的体现,在3~5岁比较常见。那些已经上了幼儿园的,或者经常与小伙伴玩耍的孩子,自言自语现象会更多。国外有学者发现,最富社会性的孩子自言自语最多,聪明的孩子在独立解决问题时比其他孩子更早出现自言自语现象。
因此,面对孩子的自言自语,父母要多与孩子说说话,随时随地告诉她一些常识: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干什么用的、为什么这样做;给孩子提一些力所能及的简单的问题,让她自己思考并做出回答;给孩子讲故事,让孩子谈谈自己的想法,请她给故事设计不同的结局。
有的孩子自言自语较多,这恰恰说明他们肯动脑筋。从这些话题中,我们能够了解孩子的思考内容及方向,能够发挥孩子的想象力,为进一步引导孩子发展智力打下良好基础。所以,当孩子自言自语时,家长不要急于打断或者要求孩子“自己想就行了,别嘟嘟囔囔的”,而要琢磨他们的话,要注意对孩子的不解、疑惑给予一定的启发;当孩子能独立战胜困难时,还要给予鼓励,这样才能使他们更好地向内部语言发展,为学会独立思维创设更有利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