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攻“毒”,其可行乎?

2015-05-30 10:48韦培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5年4期
关键词:阅读课书籍班级

韦培

一、阅读地点可变换

1.丰富资源图书馆,得天独厚此优先

目前各所学校都拥有自己的图书馆与阅览室,在进行各项评估时也往往会参考学校的藏书量,但在对这些藏书的阅读价值进行开发的环节上却有很多学校不甚理想。一边是堆积如山的图书,一边是冷冷清清的阅览室,形成鲜明对比,有效利用图书馆可始于开设阅读课。

学校可根据图书馆阅览室的容量安排相应班级进行阅读课,上课时由专门图书管理员(或语文教师)负责课堂实施,对学生所借书籍进行登记,课程结束后可将书籍有序回收,若有学生对当日所览书籍兴趣浓厚,亦可为其办理借阅手续。

在图书馆集中进行阅读课的优越性一则在于图书馆拥有的丰富图书资源,二则在于图书馆具有良好的阅读环境,三则在于统一进入图书馆这样的环境为学生带来的新鲜感更利于阅读活动的有序开展。一般来说,学生在图书馆进行阅读的效果要远高于在教室或其它环境之中。

而要保证图书馆集中阅读的吸引力与有效进行,就必须及时更新与补充书籍。在新书的增录上应充分征求师生意见,尽量在补充经典名著的同时添加师生广泛好评的、符合学生成长期特点与阅读喜好的书籍,增强书籍录入的有效性,最大程度地发挥书籍的作用。

2.最为熟悉是教室,课堂阅读最适宜

因为学习环境相对固定,教室便拥有了比图书馆更加便利的阅读条件。在阅读书籍的准备上,可通过图书馆借阅、班级图书馆两种主要方式进行。图书馆借阅又可分为一次性集中从图书馆借阅图书与学生个人借阅图书统一在阅读课阅览两种方式。一次性集中借阅即以班级名义从图书馆集中借阅图书,阅读课结束后统一归还。此种方式比较快捷,免除了所有人都到图书馆借阅图书的麻烦;但不足之处在于统一借阅的图书在阅读分配时会浪费一定的时间,且不能够满足所有学生的喜好,无形中减弱阅读效果。而个人从图书馆借阅图书是根据个人阅读喜好而为,因此能够从最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阅读需要。当然,不可避免的是许多学生要自行前往图书馆借阅图书。

建立班级图书馆是目前课堂阅读实施过程中比较理想的一种方法。建立班级图书馆需要的基础条件有二:一为书,二为书位。一般来说,能够准备到一个书柜是比较上佳的选择。而书籍的构成更多的是教师及学生捐献的书籍,如果条件允许,也可动员学生捐资统一购置一批新书,还可从图书馆借来部分书籍充实班级图书馆。对班级图书馆中书籍的管理十分重要,一旦混淆或丢失哪怕是乱涂乱画都会对班级图书馆的公信力与后续书籍的到来产生负面影响。在管理之上,应该做到专人负责,对每本加入的书籍(从图书馆借阅的书籍应特殊处理)都进行编号,捐献者可署名与寄语,并设置专门的借书及还书登记本,及时记录书籍借阅与归还情况,保证班级图书馆的良性运转。

班级图书馆设立之后还可在一定时期内进行班级间的互换,通过交换互通有无,开阔阅读视野。还可对每一届的毕业班进行宣传教育工作,让其在毕业之时“对口援助”低年级班级的班级图书馆建设工作,进行捐书仪式等活动。这样做不仅能够丰富低年级班级图书馆的藏书,且能增强学生对于学校的认同感。而以书籍为纽带,更能拉近各年级学生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

3.市政图书馆藏多,阅读条件最优渥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公民素质的极大提高,而公民素质的提高离不开书香社会的营造。一个民族精神境界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整体阅读水平的高低,市政图书馆往往有着学校图书馆所没有的丰富图书资源,更能够系统而及时地更新各类图书信息,学生不仅可以现场阅读最新书籍,还可进行借阅,而在一定的借阅期内同学之间还可互相交换阅读,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阅读效果。并且市政图书馆一般都独立于学校之外,前往阅读对学生更是一种充满新鲜感的阅读体验,也是学生成长中的难忘记忆。

不过,在引导学生进行此类阅读活动时不但要有此类基本条件,还应做好充分准备与精心组织,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当然,此类阅读难以常规实施,只能偶一为之;而且,要办好借书证。

二、阅读内容细思量

1.报刊杂志开天地

对于课堂阅读的内容,在开始阶段,应尽量选取报刊杂志,因此类文章比较具有新鲜感与时代感,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相对短小精悍,能够及时、迅速、无孔不入地传递有关社会事件与变革的信息,提供社会角色模式、行为规范、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能够让学生在很短时间内找到自己的阅读兴趣点,若以大量阅读不断增强这种兴趣,则易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而课堂阅读开设的初始阶段也最好选择在图书馆进行。毕竟,图书馆的大量藏书与其良好的阅读环境能够引导学生快速进入阅读状态,有利于阅读效果的提升与阅读习惯的培养。而且图书馆的借阅功能能够保证学生对已经激发出的阅读兴趣进行良好保持。

比较适合初始阶段课堂阅读的报刊杂志有《青年文摘》、《读者》、《新华文摘》、《看天下》、《大众电影》、《大自然》、《青年科学》等。

2.名家名著做主力

在阅读进行的第二阶段,应积极引导学生接触优秀作家的优秀作品与经典名作。大家之作与经典名著是人类文明的精华,名作之中的世界与人物及其思想无不与现实世界有着密切的关联。能够读透名作的人也往往能够增强自身对于现实世界的洞察力,提升自身的认知水平并不断受名作中人物美好品质的熏陶从而潜移默化地提升个人修养。

对于名家名著的阅读最好也作排序,先阅读中国作家作品,再阅读国外作家作品;先阅读中国当代作家作品,再阅读中国现代作家作品;先阅读中国古代作家经典名著,再阅读中国古代作家一般作品。整体遵循的规律应由浅入深,由易入难。还可根据男生及女生不同阅读特点,引导学生分类阅读,男生可引导其阅读经典武侠作品,女生亦可引导其阅读经典婉约之作,通过阅读增强其性别意识与个性特色。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还要善于结合文学奖项出炉契机为学生介绍相关作家作品,如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教师即可介绍其作品及多届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及其作品。而在国内,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等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文学奖项近几届获奖作家及其作品亦可为学生介绍。对优秀作家的优秀作品的阅读与品味可以不断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与阅读层次,可让学生在培养阅读爱好的道路上少走弯路。

对于名家作品及名著的阅读,不仅可以通过课堂阅读的方式进行,更要将阅读行为渗透于平时的学习与生活中,真正让学生养成自觉阅读与热爱阅读的习惯,使其终生受益。

3.时文热评添思想

因为网络时代的到来,我们有机会接触大量的时文热评,这也为我们的课堂阅读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当然,基于现实条件的限制,我们无法或者很少能够实现课堂之上的时文阅读。不过,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比较著名的专栏作家与知名学者博客及评论文章供学生课下浏览阅读,如石述思的时事评论类文章、孔庆东的学院派文章、戴旭与刘亚洲的军事类文章、徐小明与凯恩斯的金融理财类文章、于嘉与苏群的体育评论类文章、方舟子的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科学质疑类文章、蒋方舟的青春校园文章、魏君子与周黎明的影评类文章等等。此类文章不仅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汲取有益于成长与成才的养料,更能让学生从这些社会精英的身上学到观察社会的视角及辩证认识世界的方法,深化思想,净化灵魂。

如有需要,甚至可以将具有启发意义与导向性很强的文章制作成阅读文档通过大屏幕在课堂上集中展示阅读,此种方式不仅能够同步阅读,而且很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升阅读效果。当然,此种方式不宜长时间进行,毕竟,长时间的滚屏阅读会带来视觉疲惫,一般以一节课两万字为宜。

在时文的选择上,教师可以凭自己的眼光挑选,学生可以自荐自己喜爱的作品,以保持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不必固定模式。

4.专业论著增笔力

课堂阅读深入发展后即可引导学生根据个人爱好进行较深层次的阅读与思考,而专业论著则是适合此种阅读的绝佳选择。这类书籍与报刊杂志、名家名著、时文热评最大的不同在于它的专业性,阅读此类文章需要浓厚的兴趣与勇于钻研的精神,能够读懂并且活用此类专业知识的学生将会在以后的发展中更为明确目标方向,有利于人生规划与发展。

5.关注音、画与影视

音乐、美术与影视看似与阅读无关,实则与阅读密不可分。作为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与绘画在人类发展历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无论是《清明上河图》还是《蒙娜丽莎》,无论是《六幺》、《霓裳》,还是《夜曲》、《喀秋莎》,都见证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足迹,古今共赏,绵延不绝。欣赏绘画、聆听音乐、观赏影视同样是一种良好的阅读方式,艺术之美在于品鉴,懂得鉴赏的人才能真正涵泳人类文明的精华与香醇。而在欣赏绘画、音乐与影视(当然,如在课堂还是片段为佳)的同时,教师可以援引一些著名的鉴赏文章,在音、画、影、文的交错洗礼中享受文化的熏陶。

三、阅读方法可多样

1.开卷有益,百无禁忌

对于初读者而言,培养其阅读兴趣最为关键,而在阅读内容的选择上不必苛求。古人云:“开卷有益。”其中所含之理即广泛阅读,不必过多禁忌。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什么样的书籍都可阅读,最起码要做到内容健康向上,格调高雅正常。而且,每个阶段所对应的阅读内容应该比较明确,幼儿园的小朋友自然可以多看漫画甚至是只有画面没有文字的书籍;小学生可以大量阅读《故事会》与《故事大王》,当然还可以看漫画;初中生可以开始看比较高级一些的报刊杂志,当然还可以看漫画;高中生随着身心的不断发展,已经可以接受内容庞杂而高深的文章了,就应该尝试进行深度阅读,漫画还是不看为好。

2.只作笔记,不做分析

在课堂阅读的开始环节,培养与强化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十分重要的。实际上很少有人什么书都不喜欢看,但绝大部分的学生都不怎么喜欢写文章。而我们的很多阅读课往往是和“读后感”紧密相连的,一节阅读课,一节作文课,学生刚刚看得入味,就被硬生生地拉入写作输出的环节,其对阅读的不舍与对作文的厌烦可想而知。所以,阅读课应该赋予其本真属性,不必苛求学生面面俱到,开始可单纯阅读,待其形成一定的兴趣后再要求做笔记,而且只是单纯摘录阅读内容即可,之后可适当增加个人观点与感悟,再到最后才是读后感之类的文章。这样的路径就会显得水到渠成,十分自然了。

其中,在要求学生做笔记的环节应该及时加入对学生笔记的检查,要定时对学生的记录进行检查验收。这不仅是叮嘱学生对自身所阅读的内容加深记忆,更是培养其勤于记录的良好习惯。

3.循序渐进,提炼真知

在课堂阅读的最后阶段,可以将阅读课与作文课适当对接。如在两节连堂课时可以利用第一节课集中或独立阅读一篇文章,然后在第二节课时对所阅读的文章进行评论与感悟。甚至可以找寻在民众中引发热议的事件进行时评写作,此类训练最能提升学生的辩证思维,也很容易让学生在彼此思想的碰撞中探寻到生活的本真,加深对社会与人生的思索。

四、阅读输出明方向

在课堂阅读进行一段时期之后,应着手指导学生对阅读内容进行具有针对性的输出,既可利用比较传统的纸质方式进行,亦可利用目前比较常见的日志、博客、微博等进行写作。纸质方式能够让学生在写作与思考的同时提升卷面水平,而网络写作则契合了青年人追求时尚与时俱进的特点,更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而且网络写作还拥有互评与互粉的特点,尤其是微博这一网络教学平台已经悄然走进校园,教师运用这一平台进行教学活动,与同行、学生交流;学生也运用微博进行日记、交流。而师生之间的相互评论与关注度的提升更能增加学生阅读输出的积极性。教师甚至可以选择某一时间在布置作文时不去限制写作平台,纸质与网络皆可,在进行评价时对两种类型文章进行不同方式的评价,网络评价既可教师评价,亦可学生互评,然后择优连同师生评价在班级集中投放。这种新鲜方式想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带去耳目一新的感觉,增强学生对于阅读课、写作课、语文课的兴趣。而兴趣正是最好的老师,甚至能够达到“无师胜有师”的境地。

在课堂习作之外,还应积极鼓励学生书写读后感与读书笔记。此类文章不同于简单摘抄,而是对所阅读文章的深层理解与个性解读。教师可在课堂之上指导学生读后感与读书笔记的写作方法,如理论性文章应注重论述的条理性与思辨性,叙述类文章应注重叙述的层次性与跌宕起伏,人物传记类文章除对叙述手法及详略取舍进行评价之外还应关注传主的人生经历与精神世界、品质特点、时代影响力等,尽量让学生通过日常习作培养专业化视角与手法,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在课堂阅读的初级阶段,应加强对学生读书笔记(摘抄与读后感)的检查力度,及时总结学生记录的优劣,重点推介与表扬优秀记录,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与可供借鉴的标杆。在课堂阅读的中期,在阅读记录与读书笔记日趋稳定与完善的前提下,可积极鼓励学生交换读书笔记,互通有无,共同提高。

在课堂阅读取得较为稳定的成果之后,可以组织与鼓励学生投稿,以文促读。一旦有哪怕只是一篇文章被正规刊物发表,对学生都是一种莫大的鼓励,这种鼓励所产生的积极作用不只体现在一个同学身上,更具有辐射性与影响力,它能够带动一个团体积极向上的阅读与学习氛围。

除投稿外,还可建立文学沙龙,班级整体或小圈子共同阅读一篇或是一本甚至一部著作,奇文共赏析,在特定的时间共同讨论,进行思想的交流与碰撞。此种方式也很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团队合作的阅读方式也能让自己在阅读中寻找到集体感与成就感,在讨论中更能印证自身对作品的理解或提升自己对于作品内涵的认识。

五、阅读检测要跟上

1.评奖评优需力推

教师在课堂阅读进行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之后,可以进行总结与表彰,对于记录优秀的同学可以发放奖状或证书进行鼓励。尽管只是班级行为或教师个人行为,但在班级小环境下对学生的影响力还是非常值得重视的。为提升学生的参与度与对活动的认同度,奖励的范围可以适当扩大,项目可以多加开设,诸如最佳卷面奖、最佳分类奖、最佳评论奖、最佳交流奖、最佳输出奖等,以班级总人数的20%左右为宜。颁奖时还可参考正规颁奖现场的模式书写与诵读颁奖词,让获奖学生充分感受付出之后收获的珍贵。

如有条件,教师可将优秀记录的部分环节进行拍照、扫描或复印,制作成册,无论是课堂展示还是课后展示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意义。

2.知识测试亦可为

为提升学生课堂阅读的兴趣,检验学生课堂阅读的成果,教师还可搜集一些百科知识进行课堂检测,此类检测应不同于常规的试卷,应具有知识性与趣味性,如可参考《幸运五十二》、《开心辞典》、《正大综艺》等综艺节目的题库组织测试题目。此类测试不仅能够让学生对课堂阅读的成效进行自我检测,更能激发学生课堂阅读的参与度,而且从一定程度上对于学生视野的开阔甚至应对高校自主招生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作者单位:广东惠州市华罗庚中学。

猜你喜欢
阅读课书籍班级
鲁迅与“书籍代购”
班级“四小怪”
基于主题意义的“生本”高中英语阅读课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AOS在书籍编写的应用
书籍
初中英语阅读课有效词汇教学策略
合作学习在大学德语阅读课中的应用
不称心的新班级
书籍是如何改变我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