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广路 张聪 李峰
摘要: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对社会稳定起了极大地促进作用。文章从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角度研究了社会保障对社会稳定的促进作用机制,认为有四个方面,首先,社会保障促进流动人口的社会公平感,从而更有利于社会稳定;其次,社会保障提高了流动人口的安全感,从而促进社会稳定;第三,社会保障提高了流动人口对政府的信任度,促进了社会稳定;第四,社会保障提高了流动人口的幸福感,促进了社会稳定。
关键词:社会保障;社会稳定;流动人口;社会公平
社会保障制度是通过立法建立的,由国家和社会负责具体实施的一种主要为民众提供经济上保障的制度,其主要通过对国民收入进行二次分配的方法来保障社会成员的最低生活水平以及基本生活权利的一种社会安全制度(王荣科,2002)。改革开放以后,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与此同时,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也日益完善。据最新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其中,全民医保早已基本实现,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三种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人群总和已经超过总人口的95%。截至2013年末,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3.22亿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4.98亿人,领取基本养老金老年人人数已经达到1.41亿人。除此之外,工伤、失业和生育保险分别覆盖了1.99亿、1.64亿和1.64亿职工。这些数字表明,目前我国社会保已经取得较大进步(人民网,2014)。
从西方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会给社会发展带来许多正面的影响,以北欧为例,许多国家建立了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甚至有些国家为国民提供了“从婴儿到坟墓”的社会保险体系。良好的社会福利措施极大的刺激了这些国家的商品消费,拉动经济获得了快速的增长。目前国内一些学者针对中国的社会保障研究同样表明,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同样可以提升国民的生活质量,带动国家的整体经济发展。比如,吴敬琏(1998)从预期角度来考察社会保障对消费的拉动作用,他认为社会保障可以降低民众的不确定性,从而“启动人们的消费预期”,间接影响经济的发展。赵新安、程义全(1999)认为社会保障与消费之间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社会保障制度客观上扩大了市场需求,刺激了經济的增长。贾小玫(2004)认为,子女教育、养老和健康问题以及收入不稳定等因素会让农民预期到沉重的负担,从而会抑制消费,但是社会保障制度会树立农村居民消费信心,刺激消费需求增长。那么,社会保障除了对民众的消费和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外,会促进社会稳定吗,影响机制什么?
一、 文献综述
目前有许多学者研究了社会保障对社会稳定的影响。王荣科(2002)认为社会保障对社会稳定有重要的影响。首先,社会保障制度可以显著的调和社会矛盾、对各种社会问题起到缓冲作用。其次,社会保障通过促进劳动力再生产、调整社会供给需求、为社会发展提供资金、降低经济发展风险等为社会稳定提供物质保障。李海鸣等(2006)认为,社会保障制度是市场经济体制下一块不可缺少的部分,起到“稳定器”和“安全阀”的重要作用,首先,社会保障制度对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起到了推动作用,其次,社会保障制度对整个社会的稳定同样发挥了制度保障的重要作用。但是,目前我国部分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还存在一些问题,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社会保障覆盖面太窄、保障项目少、保障水平过低等,这些问题使得许多农民的生活受到贫穷,健康等各种负面因素的影响,解决好这些问题势会促进社会稳定。郑功成(2005)认为在中国现阶段社会运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比如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劳资冲突越来越多,户籍制度下的权利不对等对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均具有消极影响,并且这些问题均与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有着直接的联系。从这个角度来说,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对解决稳定出现的各种问题,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荣燕(2008)认为,社会保障对社会稳定的正向效应主要表现在:可以通过化解各种社会风险,扶贫济弱和缩小贫富差距来促进社会稳定。同时,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对社会稳定具有显著的负向效应,主要表现在不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存在风险漏洞,使得很多民众被排除在社会保障制度的范围之外,这些被排除在外的居民缺乏安全感,抵抗各种社会风险的能力下降。由于对未来的预期下降,会产生恐慌、失望甚至绝望的心理,这些因素会使得社会保障不健全会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来源。但是这些负向效应同样表明,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完善目前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对社会稳定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胡象明(2001)研究了中国社会保障和社会稳定之间的关系,他认为,中国目前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是对农村社会覆盖面还较低,对农村的社会稳定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具体来说,首先,某些农村地区基本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使得一些村民家庭极端贫困,贫困导致他们难以维持基本的生活,从而使得他们难以安于现状,会严重影响农村地区的社会稳定。第二、农村地区失业保险和失业救济制度的缺失会使得一些不愿在土地上耕种的失业青年游手好闲,成为农村社会治安的一大威胁。第三、农村无社会保障的人群流入城市,由于缺乏生存技能,他们在城市里既无基本的生存保障,又不能获得稳定的收入来源,这一群体成为城市里的流浪人群,长期下去同样会成为城市社会不稳定的重要来源。最后,农村社会保障的缺失会使得农民没有足够的财力支付孩童接受教育,从而会使得贫困在代际间传承,对中国农村的社会稳定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这些负面同样说明,增加农村地区社会保障的覆盖面会显著的改善和促进农村地区的社会稳定。王一(2009)认为,在计划经济时代,国家建立了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工伤保障、生育保障、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社会保障制度。虽然那个时代社会整个群体的工资水平比较低,但是,由于国家对民众各种生活保障的承诺,民众对生活的风险预期较低,整个社会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但是改革开放后,社会保障已经从国家包办改革为通过社会力量举办,由于改革尚正在逐步的推进中,导致社会保障仍然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增加了人们对未来社会风险的预期,对社会稳定产生了负面的影响,这也表明,继续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提升社会保障公平性可以显著促进社会的稳定性。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学者对社会保障促进社会稳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从经济发展方面陈述社会保障可以弥补市场经济运行中的风险,完善市场经济,为社会稳定提供基本的物质基础;二是社会保障可以解决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比如贫困问题,不平等问题等,为民众的基本生活提供保障,从而促进社会稳定。但是这些研究均未提及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本文将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从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角度来讨论社会保障对社会稳定促进的作用。
二、 社会保障对社会稳定的促进作用
《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4》指出,2013年全国流动人口的总量是2.45亿,预计到2050年,流动人口的规模将达到3.5亿人左右。有研究表明,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的经济战略和户籍制度的变化促进流动人口的增长,同时也导致了不断上升的犯罪率,严重影响社会稳定。那么,建立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是否会促进社会稳定呢?针对中国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许多学者进行了研究,目前的研究主要有三个方向,第一方向是研究流动人口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比如郑睿(2011)认为,不管什么人群均应该平等的享受任何社会权利,并且由于流动人口生活更艰辛,所以更需要社会保障的支持。第二方方向是研究目前流动人口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比如黄匡时等(2011)认为目前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主要有:社会保障的制度陷阱,也就是城乡社会保障不统一问题;不公平陷阱,也就是参保费用的缴费基数和比例上与城镇职工的差别;低水平陷阱,也就是,虽然流向城镇的农民社会保障水平比农村的高,但是如果与城镇的社会保障体系相比较仍然要低很多。不光如此,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还存在:流动陷阱,也就是社会保障的便携性不足问题;踢皮球陷阱,也就是在居住地所缴纳的养老金,不允许在户籍地领取。第三个方向是研究流动人口社会保障的实施问题,如陈敦贤(2005)认为应该针对流动人口的特点,对其社会保障实施分类管理,具体来说,首先要建立强制性工伤保险,紧接着是基本医疗保险,第三是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最后是养老保险和住房保障等。但是目前很少有学者研究社会保障对社会稳定的促进作用。本文认为,从流动人口的视角研究社会保障对社会稳定的促进作用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
第一,社会保障促进流动人口的社会公平感,从而更有利于社會稳定。流动人口虽然不具有居住地居民的户口,但是同样为居住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理应和居住地居民一样享受社会保障的基本权利。而建立覆盖流动人群的社会保障制度可以显著的促进社会公平,增强流动人口的社会公平感,让流动人口在居住地避免由于未能和当地居民享受同样的社会保障权利而产生心理落差和受歧视感,从而降低和消除流动人口和当地居民之间的摩擦,促进社会稳定。
第二,社会保障提高了流动人口的安全感,促进社会稳定。首先,社会保障解决了流动人口的养老之忧,增强了流动人口的社会安全感。自古以来中国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主要依附于耕种的土地。但是由于改革开放以后,政府放开了农民向城市流动的限制,大量农民流向城市,尽管他们仍然在农村有土地可以供以后耕种,但是大部分农民工已经在城市生活,逐渐增加对城市认同,特别是80年以后出生的农村流动人口,他们基本不打算回到农村生活,因此土地对于他们的社会保障意义已经形同虚设。如此以来,社会保障制度的确立可以解决社会流动人口的养老之忧,防止农村流动人口在城市工作,但是当年龄到达退休年龄之后,在城市没有工作,没有稳定收入,没有社会安全感,成为影响城市社会稳定的隐患,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说,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可以促进社会稳定。其次,社会保障解决了流动人口的医疗问题,增强了流动人口的社会安全感。据数据显示,2013年,农民工的月平均收入为2 609元,远低于城镇工人的月收入。低收入使得农民工在城市里生活异常艰辛。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工在城市里的抗风险能力较低,如果遇到疾病问题,医疗费用不能解决,势必影响农民工的社会安全感。然而,社会保障可以打消农民工这方面的顾虑,减轻农民工遇到疾病的经济压力,增强农民工的社会安全感,促进社会稳定。第三,工伤、失业和生育保险同样可以起到提高流动人口社会安全感的作用,显著增强他们防范生活中遇到的不可控事件的能力,降低他们对未来的担忧,从而促进社会稳定。
第三,社会保障提高了流动人口对政府的信任度,促进社会稳定。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可以体现政府对民生问题的关注,提升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从而促进社会稳定。许多学者的研究表明,政府的绩效表现会显著影响民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而社会保障制度的落实正是民众对政府绩效评价的内容之一,流动人口如果在居住地没有享受到社会保障,却发现当地户籍民众享受到社会保障,这种心理落差和比较势必会消弱民众对政府的绩效评价,降低对政府的信任度,因此,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如果流动人口在居住地能够享受到基本的社会保障权利,肯定会显著提升流动人口对政府的信任度,促进社会稳定。
第四,社会保障提高了流动人口的幸福感,促进了社会稳定。李晶(2012)的研究表明,社会保障水平可以显著提升民众的幸福感。崔东艳(2011)认为社会保障影响社会幸福感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认知层面和情感层面。认知方面主要体现在社会保障提供民众基本的物质需求,为民众解决了后顾之忧;而情感层面主要体现在社会保障所提供的福利事业极大丰富和满足了人们的情感和精神需求。从这些研究可以发现,社会保障对流动人口的幸福感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流动人口的幸福感的提升,使得流动人口不管是对自己生活的满意度,还是对政府的满意度均会显著提高,促进社会稳定。
三、 政策建议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从流动人口的视角来看,社会保障可以显著促进社会稳定。这里面主要有四种机制,社会保障提高流动人口的社会公平感;社会保障提高流动人口的安全感;社会保障提高了流动人口对政府的信任度;社会保障提高了流动人口的幸福感。这说明,要想发挥社会保障促进社会稳定的作用,必须使得这四种社会机制发挥作用。但是目前,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制度还存在一定问题,这些问题显著影响这四种机制作用的发挥。如何完善当前针对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制度对促进社会稳定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说:
首先,加快落实流动人口社会保障制度的统一性問题,缩小乃至消除流动人口和户籍所在地人口的社会保障待遇差别问题。目前由于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问题存在,使得不同地区针对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模式显著不同,这些不同的社会保障模式使得社会保障在不同地区出现了不公平的问题。同时,流动人口和户籍所在地人口的社会保障待遇差别也使得流动人口感受到了不公平。因此,落实社会保障的这两个问题,均会提升流动人口的公平感,促进社会稳定。
其次,加强流动人口社会保障制度的的覆盖面,防止部分流动人口由于未被社会保障覆盖而降低社会安全感和幸福感,从而消除影响社会稳定的隐患,促进社会稳定。截至2008年底,我国在城镇就业的农民工大概有1.4亿之多,但是,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以及失业保险四种保险参加率仅仅有17.14%、30%、35%、10.71%(王培安,2010)。这一数字说明,还有大部分农民工未享受到基本的社会保障权利,因此,加快建立覆盖全部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体系,对提升全体流动人口的安全感和幸福感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可以现在的促进社会稳定。
最后,完善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的流动机制。以养老保险为例,目前政府规定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在参保地的累计缴费年限不满10年,只能在户籍所在地领取养老保险金(黄匡时等,2011)。这一规定可能导致农民工因回原籍地领取而使得养老金减值,从而对政府产生怨言。因此,完善社会保障的流动机制,使得流动更便利,并且不会影响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待遇,可以增强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促进社会稳定。
参考文献:
1. 吴敬琏.中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脉络.经济论坛,1998,(18).
2. 赵新安,程义全.启动消费需求的关键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天津商学院学报,1999,(5).
3. 贾小玫.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与拉动农村消费需求增长.财经科学,2004,206(5).
4. 王荣科.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与社会稳定.行政论坛,2002,49(1).
5. 李海鸣,詹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与农村基层社会稳定.求实,2006(10).
6. 郑功成.社会保障:和谐社会的基本制度保障.法学家,2005,(5).
7. 荣燕.社会保障对社会稳定的效应分析.价格月刊,2008,375(8).
8. 胡象明.公共政策研究应关注农村社会保障与社会稳定.江苏社会科学,2001,(6).
9. 王一.从秩序稳定到预期稳定——经济结构调整中社会保障对社会稳定的影响研究.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9,114(1).
10. 郑睿.从罗尔斯正义论角度看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现代商业,2009,(30).
11. 黄匡时,嘎日达.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陷阱和社会保障的流动陷阱.西部论坛,2011,(11).
12.陈敦贤.流动人口社会保障体系论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5,(3).
13. 李晶.社会保障水平对国民幸福感的影响研究.重庆与世界,2012,(8).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城市融入过程中群际关系的社会心理机制实验与建模研究”(项目号:13CGL063)。
作者简介:徐广路(1985-),男,汉族,安徽省阜南县人,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突发事件管理;张聪(1975-),男,汉族,上海市人,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突发事件管理;李峰(1976-),男,汉族,辽宁省辽阳市人,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博士,江南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突发事件管理。
收稿日期:2015-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