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优势视角在儿童成长小组运用的瓶颈与对策

2015-05-30 03:43唐小容
2015年43期
关键词:优点优势笔者

作者简介:唐小容(1990-),女,汉,助理社会工作师,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人,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研究方向:社会行政。

一、研究背景

2008年汶川地震后,关于地震灾区的问题越发突出,如灾后重建、心理辅导等。这些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及介入。灾后那些经历了灾难的人们更是需要心理重建及辅导。而在这些群体中有个特殊的群体-儿童更是值得社会去关心。笔者在G社区实习期间通过对社区的了解,发现当地有很多的孩子。并呈现以下特征:较少的休闲方式及较小的圈子,孩子表现较为散漫,消极,如对自己缺乏认同,害怕与他人沟通等。基于此,为了打破儿童间的较少的联系及心里的障碍,笔者开展了一个儿童成长的小组,希望通过这样的形式去帮助他们更好的适應新的环境。而在小组开展过程中,笔者将优势视角融入小组,发现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运用的瓶颈。本文从此角度出发,探析了优势视角在运用中存在的瓶颈及对策以更好的帮助灾后的儿童们,更好的适应环境及成长。

二、概念界定

“优势视角”是社会工作领域的一个基本范畴、基本原理,它着眼于个人的优势,以利用和开发人的潜能为出发点,协助其从挫折和不幸的逆境中挣脱出来,最终达到其目标、实现其理想的一种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笔者认为优势视角理论并非单纯的强调优势,它更加注重实践内化,有自身的理论框架,由优势-赋权-成员资格-悬置怀疑-抗逆力。这一层层递进的过程,最终逐步细化到实务中去,才能使社会工作实务更加的丰富,使理论更加的有可操作性。

三、文献综述

一是从理论运用的系统性来看,通过相关文献的搜索,笔者发现尽管优势视角向来为社会工作一般的实践理论所强调,但以往对优势的强调只是零散的、片断的。在理论运用方面缺乏系统性及内化。

二是从理论在实务运用中的领域来看,主要集中于一些特殊的群体且应用不够深入。对灾后农村社区中儿童这一群体的研究较为少,其关注集中于一些特殊儿童,如残疾儿童、留守儿童等,但对于“一般性儿童”(即指没有经历过巨大的心理创伤或没有特殊的家庭或生活环境,生活在普通家庭的绝大部分儿童)关注较少,对这类孩子在灾后的成长较为忽略,没有看到灾后对这类孩子带来的心理或其他方面的困扰,且没有看到灾后农村社区这一环境下运用优势视角理论来引导一般性的儿童可能存在的实务运用中的瓶颈及对策。

四、优势视角运用的瓶颈

(一)优势视角在G社区的运用瓶颈

G社区是灾后的一个农村社区,由于2008年地震,当地属地震重灾区,大多的房屋都已坍塌。在灾后政府支持下才得以重建,所有的房屋都焕然一新。且布置成城镇社区的格局。当地居民是通过摇号分的自己的房屋,导致邻里较为陌生。由于灾后将大面积的土地用于重建房屋,导致当地的可用于耕种的土地减少,人们生活的中心转移,大部分的空闲时间,呈现一种散漫的状态。

笔者在开展小组前,通过对G社区的走访观察,发现社区居民居住较紧凑但彼此较陌生,空闲时间多但休闲方式少,很多老人及妇孺在家但年轻力壮的男子多外出打工。很多家庭的小孩由老人照料,缺乏足够的父爱母爱。小孩多但彼此较陌生,空闲时间多但休闲形式少,缺乏与其它孩子的沟通,生活模式单调。在笔者开展的儿童成长小组中,孩子们有来自重组家庭的,有的由老人照料,有的丧失了父母,也有来自健全的家庭的孩子。他们表现各异,来自重组家庭的孩子有的过于调皮或安静内向,由老人照料的孩子表现较为胆小害羞,来自健全家庭的孩子较为活泼开朗。针对小组中成员的这些差别,为打破孩子间较少的沟通,笔者希望能运用优势视角理论,融入到小组中使其有所改变。

在将优势视角与儿童成长小组相结合过程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了介入及评估:一是从介入理念来看,优势视角有三大核心理念即优势、赋权、抗逆力。结合笔者开展的儿童成长小组,小组共有四节,主题分别是“认识你真好,我的特点与优点,特点变优点,我们都很棒”。总的来说这四节都是层层递进的关系。从小组的建立到结束,都融入了主题,最终升华到发展儿童自身的优势。具体有落实到小组中的“特点与优点”,这都是优势的体现。在“特点变优点”的环节中,笔者通过“变”这一行为,赋权到孩子自身,让他们寻找到属于自己的优点,拥有自己的主动权。二是从介入方法来看,主要通过伙伴关系、游戏形式来介入。通过伙伴关系,使孩子间建立良好的关系。通过游戏形式融入优势视角,让孩子们体验快乐。在第一节小组活动中,由于处于小组的刚建立阶段,需要小组成员的相互了解。因此笔者设计了游戏-“小蜜蜂”及成长笔记本,使成员相互了解,及开始记录自己在小组中的成长。从而建立起初期的伙伴关系。在第二三节,则进入小组主题活动-特点与优点。笔者将主题活动融入了游戏中,通过“超级比一比”(即比谁的优点特点多)及手语舞“我真的很不错”的形式让他们去发现自己的优点,体验找到优点后的快乐,树立自信心,在小组中获得快乐的同时学会发现自己的不同及将自己的特点转化为自己的优点。三是从介入的成效来看,通过前面的介入,笔者观察小组成员的变化,发现大多的小孩变得开朗活泼,也在小组中找到了自己的优点,发现自己的优势。但是,从个别来看他们只是在小组中有所改变,但是在活动外,还是处于原有的状态。且对于抗逆力,这方面的介入并没有落实,表现出小朋友只是收获了快乐而对于以后的生活,并没有对抗困难的信心。

总之,优势视角理论运用于实务的过程中,见效较为缓慢。表现在:需要社会工作人员的长期投入,需要案主不断地自我强化及践行理论。这种背景下,间接地增加了投入的成本。且对案主的个别化可能会带来其他方面的问题,如小组中平等对待及公平的问题。

(二)优势视角在儿童成长小组中运用的瓶颈

主要是本土化运用的适用性问题。从宏观层次看,优势视角理论在融入当地的过程中,必定存在着是否适用于当地的问题。从优势来看,优势视角理论适用于当地。一是从社区情况看,G社区是一个灾后的农村社区,经济较为落后且经历过灾难,迫切需要精神上及物质上的重建。整个社区呈现较为消极的情况,需要优势视角的介入使当地恢复活力,让人们看到社区的潜力;二是从社区居民情况来看,当地居民经历过灾难,有的因痛失了亲人及家园而表现消极,对生活失去信心且害怕与人接触,迫切需要有新的精神信念。这为优势视角理论融入社区奠定了思想基础。从缺陷来看,优势视角不适用于当地,存在运用的困境。一是优势视角理论强调优势,挖掘周围的优势及自身的潜能,而当地提倡问题视角看待周围的人或事,这与优势视角的理念相背离,缺乏运用的思想根基,这就对开展活动造成一定的压力;二是优势视角理论有其自身的实践模式,但模式不是通用的,需要与当地具体情况相结合,若照搬其运用模式则会导致优势视角在运用过程中水土不服。

五、对策

基于上述分析,其存在瓶颈的主要原因有:一是从社会整体看,教育制度导致人们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上存在问题;二是从思想层面上看,人们沿袭着以往的问题视角的思维方式。三是从社会工作本土化而言,社会工作的专业本土化还未成熟。因此,笔者认为,应对其瓶颈的对策可以从三个方面开展:一是,改革教育机制,提倡素质教育;二是转变问题视角,提倡优势视角;三是完善社会工作专业的教育体系,促进社会工作的专业本土化。(作者单位:四川大学)

参考文献:

[1]赵罗英.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的“优势视角”模式[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国际关系学院报,2010(2)

[2]郑圭斌.优势视角-高等特殊群体学生群体教育的新思路[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12(3)

[3]陆士帧 徐选国.优势为本的理论价值在青少年成长小组工作中的运用策略初探[J].浙江青年专刊学院学报,2010(4)

[4]徐云 何红梅.社会工作的优势理论-预防留守儿童犯罪问题的新视角[J].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院学报,2012(10)

猜你喜欢
优点优势笔者
《如此优点》
老师,别走……
我的优点是什么(上)
我的优点是什么(下)
矮的优势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画与话
谈“五老”的五大特殊优势
第二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