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昱午
商代历史悠久,文物数量巨大,品种繁多,异彩纷呈。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现代考古学的开展,各地发现的商代文物更是不可胜数。商代青铜器更以品类丰富、造型优美、纹饰华丽、制作精巧、风格独特而著称。这里,我就从商代青铜酒器开始,向大家介绍一些最有代表性的器类,以使大家领略商代青铜文化的风采。
妇好鹗尊
妇好鹗尊,1976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中,现藏于河南博物院。这种鹗尊同出两件,形制纹饰基本相同,唯大小略有区别。尊形体呈鹗状(鹗,中国古代对猫头鹰一类鸟的统称),宽嘴突眼,高冠小耳,两足粗壮,四爪着地,宽尾下垂,昂首挺胸,作站立状。鹗头后开有半圆形孔,可以置盖。鹗背后有牛头鋬,鋬首饰兽头。鹗面中部和胸前各有扉棱一条,通体满花,以雷纹衬底,上饰兽面纹、夔纹、蛇纹等。盖前端有一尖嘴立鸟,后有一拱身卷尾的立龙。鹗嘴饰饕餮纹,冠饰鸟纹,颈饰鹿纹。胸中部饰蝉纹,蝉纹两侧饰夔纹。翅膀前端饰有三角形头的长蛇一条,蛇身紧盘,上饰对角雷纹,蛇尾与翅并行。鋬上饰蝉纹,鋬内侧饰饕餮纹。鋬下铸鸱鹗一,尖喙大眼,短翅,尾饰云纹。盖作四分之一球体,盖顶铸有大耳尖嘴宽尾鸟一,鸟后有一龙,盖面饰饕餮纹。盖下的器壁内有铭文二字,不甚清晰,可看出为“妇好”二字。通高45.9厘米,口长16.4厘米,足高13.2厘米,盖高13.4厘米,重16.7公斤。
尊为高体的大型或中型的盛酒容器。金文中所称的尊彝,泛称一切酒器。尊像双手奉酉形,彝像双手献沥血的鸡,即尊酒奉鸡牲祭祀之意。尊彝是祭祀的礼器之共名,是指一组祭器,而不是某种礼器的专名,诸凡酒器食器,金文中和古文献上都有统称为尊彝者。如河南省信阳浉河港乡出土的父乙角,其器身和器盖上有对铭“晨肇贮用作父乙宝尊彝即册”。这种器物在二里头文化中开始出现,商代二里岗期十分盛行,成为当时一种颇有代表性的重要器物,不过这时期均为陶器。到商代中晚期铜尊发现较多,尊的形制一般为侈口,鼓腹,形体较粗,底部有高圈足,形制多样(最常见的有圆形、方形的,还有不少鸟兽形状),以目前发现的尊看,就有牛尊、羊尊、象尊、龙虎尊、豕尊及多种鸟尊。这应该是尊的一种特殊形制,统称为鸟兽尊,它们的用途均为盛酒。看来这种器物不仅实用,更具有艺术和审美价值。
妇好墓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安阳殷墟发掘的一座保存最完整因而也是最重要的一座墓葬,各类随葬品达1928件。因多件器物上都有“妇好”二字铭文,而妇好之名也屡屡出现于殷墟出土的武丁时期甲骨文中。据专家考证,妇好是殷商第二十三代王武丁的配偶,从该墓的规模、出土随葬品的规格和数量等方面看,与其生前的地位也是相符的,从而认定该墓就是商王武丁配偶妇好之墓。妇好鹗尊造型奇特,周身布满夔纹、蝉纹、蛇纹等,它既是一个鹗又是一群动物的集合体,上面每个动物都很生动,同时又都服从了刻画这个鹗形的整体.装饰纹样和整体造型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典雅凝重,写实生动,花纹精细繁缛,为商代铜器中之精品。
祖辛卣
祖辛卣是1965年河南省辉县(现为辉县市)褚邱大队农民耕地时发现的,现藏于河南博物院。出土时卣盖碎成数块,现已修复。通高25.5厘米,口径纵长9厘米、横长10.4厘米,腹部纵长13.8厘米、横长15.8厘米,腹深11.3厘米,重3.148公斤。整体略呈椭圆形,鼓腹,圈足较高,提梁置于器身正面。口与盖子母扣合,盖上有菌状钮,上饰六个三角蝉纹,盖顶有四条扉棱,扉棱之间各饰一凤鸟。鼓腹,圈足,器身上亦有四条扉棱。整个器物以云雷纹为底,在底纹之上再饰夔纹或鸟纹。上腹部有竖瓦纹,提梁两端饰兽头。盖内及器底均铸“祖辛”二字铭文。庄重的造型配以华丽的纹饰,使整个器物充满浓重奇诡之感。其提梁两端怪异夸张的兽头将卣装饰得更为凝重肃穆,下腹部高浮雕的鸟眦目凝视,更显现出神秘威严的气氛。
卣为古代重要的盛酒容器,陶器未见过这种器物,铜器始见于商代前期,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比较盛行,到春秋时期仅在南方地区有所发现,且为数甚少。这种器物为什么称为卣?它本身并无名称传下来,是宋代人根据《诗经》《尚书》等先秦古籍上的有关记载考证后而定名的。《诗·大雅·江汉》:“秬鬯一卣。”《尚书·洛诰》:“以秬鬯二卣。”“秬鬯”是古代专门用于祭祀的一种香酒,所以卣应该是专门盛放祭祀时所用香酒的容器。
卣整体像壶,但有提梁,故俗称提梁卣。卣的形制比较固定,基本形制多为椭圆形、短颈、上面带盖、深鼓腹、下有圈足,并有提梁,可以盛酒作旅行之用。少数为直筒形、方形和圆形,还有动物形状的鸟兽卣。商代铜卣多为扁圆体,盖较高,上有钮,提梁多横跨两面,腹最大颈在中部或略下,圈足较高,器身饰饕餮纹、云雷纹和联珠纹。筒形卣主要出现在晚商、早周,数量不多。方卣在晚商时期出现,器形呈圆口方腹、长束颈、方圈足、大提梁,器上花纹为浮雕式,纹饰主要由鸟、蛇、蛙、牛、羊、蜴、鸭等构成,器物端庄浑厚,晚商还出现动物形卣,主要有鸭、豕、虎、鸟等形象。
祖辛,又称且辛,姓子名旦,商代第十五位国王。他是祖乙之子,其首都在庇。《太平御览》引《史记》称他在位16年。商代青铜器虽然数量巨大,但真正能确认为商王之器者则很鲜见。祖辛卣沉稳厚重,大气磅礴,不仅有铭文,而且无论其设计造型、铸造工艺,还是花纹装饰都首屈一指,其为王者之器确凿无疑。特别是历经三干多年,铜器表面仍光亮如新,保存完好程度世所罕见。据推测,商代为商王铸器有专门的作坊,不仅工匠、设备等是一流的,而且所用材料、铜合金比例也与其他铜器不同。否则,在地下埋藏几千年却能保存如此之好,是很难想象的。
司母辛四足觥
1976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现藏于河南博物院。该墓出土四足觥两件,为一对。觥造型奇特,整体像四足站立的兽类,可分为觥体和觥盖两部分。觥体宽长流,流前端有一小圆孔,流下有扉棱一条,直通胸部。其整体为扁长体,前窄后宽,底中部微外鼓。体下四足,前两足为兽形蹄,比后足稍长,足外侧饰夔纹,内侧的纹饰不甚清晰,后两足如鸟足,饰羽毛纹,有四爪,足底有凹下的浇口。兽嘴前倾,头上有一对曲卷的犄角,圆目外突。胸部两侧各有一倒夔,腹前端两侧各饰一夔,夔头向下,身尾上竖,尾尖内卷。腹后端有并拢的双翅和下垂的短尾,似与后足成一整体。尾部有兽头状鋬,鋬内壁面饰阴线兽面纹。觥体上部有盖,盖前端似马头,但头上有大卷角一对。盖面饰龙纹一条,大头圆眼,身尾较长,中脊作扉棱形。在龙身的右侧饰夔形纹一,口向流端,身尾特长,双足前屈,有四爪,形状奇特,左侧分别饰怪兽纹和夔纹。盖下周沿有子口,与器口相合。内底中部有铭“司母辛”三字,盖内后端亦有“司母辛”三字铭文。该觥器表通体满花,以雷纹衬底,上饰兽面纹、夔纹、羽纹等。通高36厘米,通长46.5厘米,盖高13.7厘米,重8.4公斤。
觥是商代晚期出现的一种盛酒器,以铜或木、角质的材料制成。器形特征是形似匜,器身多为圆形、椭圆形或长方形,或仿动物体形,前部有流,后部有鋬、有盖,盖多做成有角的兽头形或做成长鼻上卷的象头形,器底多为圈足,也有四足或三足者,有的觥内附有小勺,为觥是盛酒器提供了有力证据。成语中有觥筹交错,也是形容酒器和酒筹交互错杂、宴饮尽欢的场景。觥盛行于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西周早期以后渐趋消失。
此觥出土于妇好墓中,但又有“司母辛”三字铭文,据考证,“辛”为妇好的庙号,“司”和“祀”在商代通用,是祭祀的意思,由此推断这是商王武丁的子辈专门为祭祀其母妇好而做的祭器。近年来,不少学者都提出“司母辛”的“司”应释为“后”字,先秦后同王,后就是王的意思,后母就是王的母亲,也是子辈为祭祀其母所做祭器的意思。
此觥前部似马非马,似牛非牛,头上长一对卷曲的犄角,中脊至尾为卷龙形,器身前部呈立兽状,后部呈鸟状,前面两足为两蹄状,后面两足为两爪状,尾部有兽首状弓形鋬。通体满饰花纹,精致细腻,奇异的造型,显示出当时人们的审美意识和丰富的想象力。
爰方彝
1984年11月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铁西区戚家庄东南地269号墓,现藏于河南博物院。出土时器体两窄面的外表分别粘有细密的丝织物和粗疏的麻织物遗痕。通高23.8厘米,口长13.6厘米,宽12.6厘米,重2.9公斤。彝盖像四阿式屋顶,脊中部有四阿式纽,中脊及四坡角和四坡正中均有扉棱。盖为子口,器为母口。器体四角及四面正中各有扉棱一条,直通盖足。盖四面饰兽面纹,均以雷纹衬底,顶纽两宽面饰阴线小兽面,两窄面饰三角形纹,器口下饰对称的夔纹,腹部饰兽面纹,其面部两侧有上竖的身尾,圈足四面各饰一夔纹,夔首相对,腹、足均以雷纹衬底。彝体两窄面的纹饰形态比较瘦长,两宽面的纹饰形态显得短肥。器内底中部及盖内一宽面上均铸有“爰”字,故名“爰”方彝。
彝也是古代用来盛酒的容器,商代早期已有陶质的类似方形器物出现,铜器最早见于商代晚期,流行于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河南安阳小屯238号墓和殷墟妇好墓等都出土过方彝,总体上数量偏少。在青铜器铭文中,“彝”一般用作青铜礼器之共名,无论食器、酒器、水器均可称彝,但没有以彝作为器类专名的。如容庚先生所著《商周彝器通考》中的“彝器”指的就是商周时期的各种青铜礼器,而不是专指方彝这种器物。这种器物为什么称为彝,既无古籍记载,也无铜器铭文自名,《尔雅·释器》:“彝,卣、罍,器也。”郭璞注:“皆盛酒尊,彝其总名。”宋代人根据古籍记载详加考证而名之。至于把彝作为盛酒器,不仅有古代典籍记载,一件有名的“师遽方彝”青铜彝盖上开有小孔,当为放勺之用,也为方彝为盛酒之容器提供了重要实物证据。
彝的形制相对比较单一,基本形制多为方形或长方形,有屋顶形盖,下为圈足,圈足的每一边中央都留有或大或小的缺口,器体上大多有四条或八条棱脊,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偶方彝是非常罕见的形式。
司(免丂)母方壶
1976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壶为长方形方唇,束颈折肩,收腹平底,高圈足。口下饰三角蝉纹,肩四角铸立体鸟;圈足饰兽面纹,均以雷纹为底,盖饰兽面纹,上有四阿式钮,内底中部有铭文“司(免丂)母”三字。通高64厘米,口长23.5厘米,宽19.5厘米。
壶有盛酒之壶和盛水之壶,盛水之壶为盥器,这里指的是盛酒器。《周礼·秋官·掌客》:“壶四十。”郑玄注:“壶,酒器也。”《诗·大雅·韩奕》:“清酒百壶。”指的皆为盛酒之壶。青铜器中多有自铭为壶的,我们经常见到“××自作宝壶,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的铭文,说明这种器具自古称壶。金文“壶”字像有盖、两侧有系、腹部庞大的容器,故壶的特征明显:长颈或较长颈,直口或微侈口,深鼓腹,下附圈足。古代酒的品种多,故酒壶的器形也各有不同。青铜壶自商代中期开始出现,流行于西周至汉代或更晚。壶的样子很多,有圆形、方形、扁形和圆形带流的壶等多种形状。司(免丂)母方壶为商代晚期器,又出自王室墓中,造型奇特,铸造精美,非一般青铜壶所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