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清 贡俊录 刘友恒
2015年7月14日,河北省古代建筑研究所工程技术人员在修缮正定南城门工程中,于瓮城外墙西侧的墙基处发现了一方元代“寓庵坚公禅师寿塔”铭。塔铭为青石质,高38厘米,宽34.5厘米,厚16厘米。因其原本嵌于寿塔之上,故除正面磨光刻字外,余皆毛面。正面周边以单线和双线刻出双框,内刻花卉纹饰。框内纵向刻字4行。正文阴刻正书大字2行,每行4字,为“寓庵坚公禅师寿塔”。落款两行楷书小字分别为:“提点至舜监寺善兴维那至庆前监寺至晖等”“至元四年岁次丁卯正月初六日临济禅寺预建”。从所刻铭文可知,此塔铭系元代临济寺之遗物。
临济寺为正定古城八大寺院之一,位于城内燕赵南大街与临济路交汇处东200米。因其在佛教史上被视为禅宗重要支派临济宗之祖庭而备受世人关注。而谈及临济寺历史,不得不提及该寺发展历程中两个里程碑式的人物,即临济宗创始人唐代高僧义玄和元代临济宗中兴巨匠海云宗师。
唐大中八年(854),山东曹州人义玄历经多年的拜师求法,得黄檗希运禅师印可,怀禅风真传北归镇州(今正定),驻锡城外东南二里的东魏古寺临济院。义玄在镇州节度使王绍鼎、王绍懿的大力支持和临济院前住持普化禅师的积极辅佐下,广接徒众,弘扬独具鲜明特色的禅风,加之又有一套完整灵活的门庭设施,四方禅者望山而趋,前来求法者摩肩接踵,蔚然成一大宗派,曰“临济宗”,闻名丛林,独放异彩。由于战乱之故,唐咸通元年(860),太尉墨君和舍城内家宅为寺,亦以临济为额,迎义玄禅师入住,而位于城外的临济院便慢慢冷落了下来。随着临济宗风的声名远播,义玄常应外地官员之请前往弘法。他离开镇州后,先去河东道的河中府(今山西永济),又被魏博节度使何弘敬派专人迎请到河北大名。唐咸通八年(867),义玄于大名兴化寺圆寂。门人除于大名为师建塔外,还收其衣钵于镇州临济寺建塔供奉。时信奉佛教的唐懿宗久慕义玄声名,赐其谥号“慧照禅师”,塔名“澄灵塔”,从此正定临济寺便被奉为临济宗的发祥地。
五代时期北方战争频仍,国家又对佛教执行严格的限制政策,临济宗活动中心南移。宋末金初,临济寺罹战火,殿宇毁焚。金世宗完颜雍敕令重建澄灵塔,孑然而立,为该寺之象征。到了元代,荒颓多年的临济寺迎来了中兴繁盛。1235年,统领真定、河间、大名、东平、济南五路的都元帅史天泽疏请燕京庆寿寺海云大宗师住持临济寺。海云(1202—1257)为金元之际临济宗著名禅僧,历事元朝四位皇帝,倍受朝廷重视和礼遇,他对元代临济宗乃至整个元代佛教的发展都产生过重大影响。海云住持临济寺约一年余,以振兴临济为己任,使临济寺得以修葺重兴,“复为十方禅寺”,“时人称他为临济中兴名匠”[1]。因得高僧住持,临济寺的道誉也随之提高。
海云禅师离开临济寺后,“命其嗣子庵主通公、慵庵坚公、可庵朗公相继住持”[2]。这些高僧圆寂后仅见海云禅师于临济寺建舍利塔的记载。据《海云简和尚塔碑》记,蒙哥汗七年(1257)海云于大同华严寺圆寂,还葬庆寿寺,诸大弟子分舍利葬秦(燕)、赵为塔七座[3],其中一座就建在正定临济寺内[4]。但未曾见过关于此塔实物的记载。而其他三位临济寺住持,至今也未发现在临济寺建舍利塔的记载及相关实物。故此“寓庵坚公禅师寿塔“铭,为截至目前发现的唯一一件与元代临济寺中兴时期高僧大德相关之遗物。可见蒙元时期临济寺或寺院墓区除建有海云大宗师舍利塔外,还建有寓庵坚公禅师寿塔。
寿塔,为祝祷长寿之塔,系寺院为高僧生前而预设。此次发现的“寓庵坚公禅师寿塔”铭文告知,寿塔预建于元至元四年(1267),塔主为寓庵坚公。此铭虽未告知寓庵坚公当时在临济寺的具体僧职,但可以推定其应为元初临济寺的一位高僧。然临济寺现有文字史料中则未查到关于“寓庵坚公”的记载。从寿塔预建时间及已知的海云禅师弟子慵庵坚公、可庵朗公、赜庵儇公[5]之法号中都有一“庵”字推测,寓庵坚公亦有可能为海云禅师的嗣法弟子。
铭文所涉寺院僧人有“提点至舜、监寺善兴、维那至庆、前监寺至晖等”,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临济寺僧职设置情况。关于铭文所涉僧职,《佛学大辞典》释:“提点,禅林之职名。司金谷者。库司知事之外有(下转77页)(上接69页)此职。原为宋朝官职之名。提点者,提举点检其事无尘滞也。”“监寺,即总领众僧之职称,为一寺之监督。古称监院、院主、主首、寺主,后为特尊住持而改称此名。又一般俗称为当家。”“维那,司寺中事务者,寺中三纲之一。”[6]此寿塔预建时间为至元四年,即1267年,此距海云禅师住持临济寺刚刚过去30年,寺院还应是“殿宇佛像庄严完好”,“十方禅寺”的风貌犹存。
另外,北京法源寺藏《大庆寿寺西堂海云大禅师碑》碑阴嗣法小师题名中有至舜、至庆、至晖之名[7],若此三人即为塔铭中所涉提点至舜、维那至庆、前监寺至晖,那么,不见史载的“寓庵坚公”为临济宗海云大宗师之法嗣则有很大的可能性。
该石质塔铭为何发现于南城门瓮城墙基处呢?这是因为明正统十四年(1449)都御使陆矩、御史陈金为加强真定府城的防御能力,将原城墙拓建成为周长12公里的土城。隆庆五年(1571)始包砌以砖石,万历四年(1576)工竣。在拓建过程中需大量石料,于是便多方搜集,将寺院的一些石质碑刻、经幢、塔铭等用于城墙的修缮。该塔铭即是在此种历史背景下被砌于南城门瓮城墙基处的。
————————
[1]中国佛教协会编:《中国佛教》(一),知识出版社,1980年。
[2]刘友恒,李秀婷:《真定十方临济慧照玄公大宗师道行碑铭浅谈》,《文物春秋》2007年5期。
[3]元·程钜夫:《雪楼集》卷6。
[4]陈垣:《谈北京双塔寺海云碑》,《人民日报》1961年4月23日。
[5]元·赵孟
[6]丁福保:《佛学大辞典》,上海书店出版社, 1994年。
[7]觉真法师:《〈法源寺贞石录〉元碑补录》,载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编:《北京文物与考古》第6辑,民族出版社,2004年,第256—266页。
〔责任编辑:张金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