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凌彦
摘 要:在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兴起发展之初,主持人和记者是两个不同的身份,很多采访的任务都是由记者来完成。随着主持人节目形态日益完善丰富,主持人不再局限为稿件的传声筒,这个职业的功能不断扩展,使得主持人在节目中有很多人际沟通的任务,尤其是访谈类节目,大多数的提问,与嘉宾沟通的任务都由主持人来完成,因此,他们的采访技巧、提问技巧、交流技巧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访谈类节目;主持人;采访;技巧
纵观现在主持人节目,我们不难发现,很多主持人也充当着记者的身份,这种情形存在于很多节目类型和节目形式当中。如新闻资讯类节目的主播既要与嘉宾进行谈话,又要与前方记者进行连线,专访节目或调查性栏目更是要求记者型主持人的存在,观众要看的就是主持人与嘉宾为大家呈现的“谈话场”。因此,传统的“主持人背稿”式主持已经过时了,观众更愿意看到主持人在现场通过语言、提问为大家传递的智慧、文化、信息等等,因此,主持人的采访技巧尤为重要。
一、访谈节目要求强烈的交流感
访谈节目与其他类型的节目不同,它主要由主持人以及嘉宾组成,并以语言交流为主。主持人与访谈对象之间通过有声语言、语气、态度、眼神、表情、神态、肢体动作等进行沟通并传递信息,任何细微的变化都是无法掩饰的。访谈节目制作人员在节目录制播出前对采访者会有一定的了解,也会设定一些场景以及问题,但是,人是感情、思维很丰富的动物,语言的交流也是变数很多的一种交流方式,因此,采访过程中一定存在很多不可控的因素,一瞬间的内心变化都会伴随着有声语言传达出来。而事实上,这种真实的瞬间表达才是观众最希望看到的。
单纯意义的记者在采访时,主要以挖掘事实真相为主要目的,而职业主持人角色却比记者更贴近受众,也更具有个性化。在大量的人物专访中,我们发现,主持人的问题设置以及话语方式越来越体现“人文关怀”,主持人的提问角度也往往带有个人的情感色彩,不再是生硬的、咄咄逼人的态度,而以“促膝谈心”的方式与被采访者进行亲切友好的交流。采访也不再受到“新闻客观性”的羁绊,避免提问过程中以“发文式”的提问方式为主,采访过程也不再死板无趣。在人物专访过程中,更在意主持人与嘉宾之间平等的交流,朋友式的聊天。从语用学的角度上看,话语方式中也不再以疑问句为主,陈述、感叹、议论等句式、语气也大量应用,使节目可看性增强。早期的《东方时空》节目中,有一期是白岩松采访台湾著名政治评论节目主持人陈文茜,这个女主持人非常有特点,特立独行、锋芒毕露、才华出众,被台湾媒体评为“最有影响力、最有智慧的女人”。在对她进行采访时,白岩松没有直接切入主题,而是从她的装束入手,看起来是一个无关痛痒的私人问题,实际上是在为下面谈女性与政治关系问题做铺垫,也营造了一个相对平和的人际交流氛围。接着白岩松又与陈文茜聊到社会上对于女性形象的看法,直接引出了陈文茜自己对于女性政治形象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没有激烈的、政治性很敏感的问题,但是白岩松却在这种平和的交流中,实现了采访的目的与价值。
二、了解观众的心态
经常收看访谈节目的观众都有强烈的参与愿望,因此访谈节目力图要真实记录访谈过程并尽可能原生态播出,即是不能到现场的观众都能身临其境的感受到话题的冲击,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在这其中受到启发或者触动,或感同身受,或大开眼界,或意见统一,或大相径庭,甚至将节目中的话题作为生活中与周围人议论的谈资。随着国家的发展,言论也越来越自由,很多百姓也都愿意参与到国内外大事小事的评论当中。因此,访谈节目在制作过程中也应该考虑到观众的这种参与愿望。随着科技的进步,新媒体手段的参与,一些时空连线等方式也可以实现观众直接参与节目的愿望,当然这些也需要与后期制作相协调后播出。访谈节目在问题设置方面也应充分考虑受众的心理,思考一下受众想问什么,受众想从节目中接收到什么信息。
三、采訪的过程与节目制作浑然天成
有些节目中没有时间进行充分的话题准备,有一些直播节目中的专访更是灵活性比较强,而且突发事件很多。即使是很多录播的节目,为了展示参访过程的真实性、提高工作效率,较少后期制作的成本,也按照直播的状态来完成。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主持人在参访的谈话过程,即是节目制作的过程。因此,主持人在进行专访的过程中,与生活中的随意谈话不同,他必须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度,丰厚的历史文化知识,严密的逻辑思维,迅速的言语生成能力,较好的心理素质,而且要有编辑意识,控制好话题的进度、主题、节奏、气氛和时间。如在一次对中国中东问题特使王世杰的采访中,由于时间紧,栏目制作时间短,而播出时间就在当晚,在这种情况下,主持人对嘉宾的采访过程即是节目的制作过程。这需要主持人在了解编导提供的策划案后,马上理清脉络,问题涉及简单、直接,又不能过于死板、僵硬,这需要主持人有较强的职业敏感度,冷静的思维,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把录播当直播来对待,不能出一丝的差错,并用自己的快速反应能力及时应对突发事件,提高节目的实效性与可看性。
四、主持人的个性展现
很多年来,我们都在研究主持人的个性问题,主持人的个性不仅体现在服装、化妆、头饰等外部的包装上,更重要的是内在的气质、言语的魅力。访谈节目的可看点之一就在与言语的沟通与交流,不是主持人一个人在陈述,两个人甚至是多个人在进行沟通与交流,因此,原有的那种背台词式的提问势必导致节目播出效果不好,让人有矫揉造作之感。而且,访谈节目更追求自然、浑然天成、一气呵成的播出效果,在节目录制过程中如果经常“叫停”,会破坏人物说话的兴趣与真实情感的表述,也容易打断人物的正常思路,这样,谈话的效果和气氛就会大打折扣。另外,一档栏目一旦审核通过,播出的时间、节目主持人都相对固定,一段时间下来,观众对主持人的主持风格、衣着、发型等都有评价,如老牌谈话节目《实话实说》,崔永元做主持人的时候,收视率非常好,人们已经接受并熟悉这个长相一般、话语风趣但掌控力极强的主持人,一旦更换主持人,受众就会重新评判节目与主持人的贴合度,当与之前的崔永元做比较时,也许没有人能够替代或者超过他在这个节目中的地位,有时候,是一个节目成就了一个主持人,但有时候,主持人也能成就一档栏目。有这样一种关观点:“信息来源的信誉是影响信息的重要因素。信息来源需要具备权威性、专业性、知名度高等重要特征,这样有他发出的讯息,其信誉就高、其效果就好。……有时个人特质与受众接近的人反而可信度高,这取决于所传播的内容。”在访谈节目中,所谓的信息源与信誉,是由采访对象和主持人共同承担的责任。任何一档访谈节目都有自己的定位以及特点,栏目类型、特点不同,所选嘉宾不同,主持人的气质特点也要不同,试想,如果让白岩松去主持《艺术人生》,让朱军去主持《高端访问》,一定会贻笑大方。主持人的知识储备、职业角色把握都决定了他们在节目中是否能与嘉宾进行很好的对话,如果主持人本身不适合栏目,不能得到嘉宾的认可,那么这档节目注定是要失败的。主持人的个性魅力不同,在各自的栏目中将这些美魅力展现出来,不仅仅成就了自己,也为节目增光添色。(作者单位:北华大学文学院传播系)
参考文献:
[1] 吴郁.提问:主持人必备之功[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