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编辑部
四月,天气宜人,正适合游山玩水,有些人会去拜山,也有人会趁机踏春。但无论哪种情况,活动的范围都从都市转移到野外,由于树木、花草多,接触昆虫、花粉、植物、灰尘的机会增多,出现蚂蚁、蜂蛰伤及丘疹性荨麻疹等各种皮肤问题的几率也会增加。所以出行时更要警惕“过敏”来袭。
今天,我们特别邀请了宁波第一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张小央为大家讲解春游时你应该注意的皮肤过敏。
丘疹性荨麻疹
关键词:虫咬
丘疹性荨麻疹,又叫虫咬性皮炎。主要的症状表现为皮肤上绿豆至花生米大小的水肿性风团样损害,散在分布,奇痒,严重时可有水疱甚至大疱,儿童尤其容易发生。大多与昆虫叮咬有关(蚊虫、蚂蚁、螨虫等)。这些小昆虫叮咬人的皮肤,包括它们的分泌物沾到人的身上,都会诱发丘疹性荨麻疹。
预防:主要是外出尽量穿长袖和长裤,暴露部位涂防蚊液、清凉油等。
处理:一旦发生要尽量少抓,回家后换洗穿过的衣物,外涂止痒药膏,如果瘙痒严重,要去医院就诊,口服加外用抗过敏的药物,避免搔抓后引起继发感染。
接触性皮炎
关键词:植物
接触性皮炎表现为暴露部位局限性红斑、丘疹,严重时伴有水疱,有瘙痒或疼痛感。主要由于接触植物的液汁,或被植物划伤,植物上的毛、刺造成局部过敏,野外植物是病原。
预防:尽量少接触一些不认识的植物,不要随便践踏植物。更不要攀枝折叶,以免引起过敏。说得通俗一点,就是拜山或踏青时不要“拈花惹草”啊。
处理:一旦发生可以用清水冲洗患处,或冷湿敷,尽早用抗过敏药物,回家后不要热水烫洗,以避免局部红肿加重;也不要用手抓挠,以免引起皮肤溃烂。
蜇伤
关键词:蜂、蜈蚣
无论是拜山或出游时,被蜂蜇伤、被蜈蚣咬伤都有可能发生。蜂蜇伤多见于面部、颈部或手背等暴露部位,局部红肿和刺痛,数小时后自行消退,无全身症状。如果蜂刺留在伤口内(在红肿中心有一黑色小点),有时局部可引起化脓。黄蜂蛰伤的局部症状较重,可引起头晕、恶心、呕吐等,严重者可出现休克、昏迷甚至死亡。过敏性体质的人可能反应更大。
蜈蚣也是春季最喜欢出没的昆虫。它们一般喜欢躲藏在阴暗潮湿的墙角、砖缝、水沟等处。蜈蚣的毒爪刺人人体皮肤时放出毒汁,使局部皮肤发生红肿,毒爪刺人处有两个暗红色点,被咬处会感到烧灼痛和刺痒。严重的可有全身症状,如头痛、呕吐、发热以及肢体麻木等。
除了峰和蜈蚣外,刺毛虫也是春季最常见的昆虫,它爬到皮肤上,其毒汁进入皮肤,会引起皮肤损伤。受害部位皮肤发出大量黄豆大的红色疹子,疹子中间有针头大水疱,患处皮肤有瘙痒、刺痛和灼热感。
预防:在草丛中行走时最好穿长袖和长裤,不要穿凉鞋,必要时可把裤脚束在袜子里,若能穿高帮旅游鞋则更好。要注意不要去碰这些昆虫,一旦接触到要用东西驱赶,而不要拍打它,因为拍打很容易使毒刺或毒液进入皮肤,引起皮肤过敏,甚至出现全身不适。衣服不要晾晒在树底下或草丛上。傍晚外出时不要穿太过鲜艳的衣服,以预防被蜂蜇伤。
处理:面对峰蜇,首先要检查有无毒刺埋在皮肤里面,如果有毒刺埋在皮肤里面,可用镊子将毒刺拔出;或者用酒精消毒皮肤后,再用消毒过的针头将毒刺挑出,或用胶布粘贴法取出峰刺,但不要挤压。若症状无法减轻或疼痛难忍,要及时就医。被蜈蚣蜇伤后的治疗方法与蜂蜇伤相似,但蜈蚣的毒爪不会断落在皮肤内,有条件的最好就医。而对于刺毛虫蜇伤则要迅速用橡皮膏粘去患处的毒毛,然后涂搽炉甘石洗剂。
当然,被昆虫蜇伤后难免会发痒,这个时候一定要忍住痒痛,尽量不要抓挠,以免引起继发感染。
荨麻疹
关键词:过敏体质
荨麻疹又称风疹块。有些过敏性体质的人,在吸入花粉、羽毛、空气中飘浮的一些挥发性化学气体如汽车尾气、二氧化硫等都可以发病。表现为皮肤突然发痒,继而出现大小不等的扁平高起的风团,所以又叫风疹块。疹块有的苍白,有的发红,而且越起越多,可遍及全身。有的可在短时间内自行消退,但易反复发作。
预防:有湿疹、荨麻疹等过敏性皮肤病的病人,扫墓或踏青时更要注意,因为这些病人本身就是过敏体质,暴露在有这么多过敏原的环境中,就更容易过敏或使原有的皮肤病加重,建议这些病人不要因为拜山而忘记服药,在灰尘大或风大时戴上口罩。
处理:皮肤若很痒,用炉甘石洗剂或氧化锌洗剂都可达到暂时的疗效。若仍不能解决问题,及时到医院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