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克玲
摘 要: 从“业者有业,业者乐业”出发,论述个体本位论到社会本位论的时代局限。以人为本,探索从低层次的需求层次到高层次的自我实现、自我超越之间的依存与实现关系,探索黄炎培职业教育目的对当今职业人成长的现实意义,揭示人生存的真正意义。
关键词: 个体本位论; 社会本位论; 自我实现; 自我超越; 幸福感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2153(2015)04-0012-05
一、“业者有业,业者乐业”中“自我超越”
1. “业者有业,业者乐业”来由
黄炎培是近现代著名的爱国和民主教育家,1916年9月,黄炎培发现教育与职业的分离、学校与社会的脱节,是当时中国教育弊病,指出教育与职业的依存关系:一是教育本质就是具有“职业性”的,就是与生活、生计和社会发展联系在一起的;二是职业教育并不是一种“特殊”的教育,而是教育的实质本就应该立足于职业。
1917年5月6日,黄炎培创办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并向全国人民发出了一篇《宣言书》,指明了当时中国教育的危机在于毕业及失业,就业者所学知识不能实用; 1918创办中华职业学校,1919年下半年提出“何谓职业,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目的:一谋个性之发展,二是为个人谋生之服务;三是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四是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终极之目的:使无业者有业,业者乐业”,反映其难能可贵敢于质疑和反叛传统观念。
2. 个人本位论、社会论与Z理论的索源
个人本位论者的代表卢梭(J.Rousseau),主张要顺乎人的自然天性,培养成“自然人”,而不是培养成社会的“公民”。瑞典爱伦·凯(E.Key)也认为,儿童是独立自主的个体、真善美的原型,教育过程应是使儿童自由发展的过程。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具有新人文主义性质的个体本位论者,部分接纳教育目的的社会价值和外在价值,仍将促使个人获得美好生活视为教育的首要目的,宣称教育目的主要在于人的自我实现。新人文主义性质的个人本位论,认为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价值要以个人价值来体现,社会的完善是由个人的完善所决定的。
社会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德(A.Comte)认为:“真正的个人是不存在的……都有赖于社会。”以涂尔干(E.Durkeim)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塑造“社会我”而不是“个体我”。德国教育家凯兴斯泰纳(C.KeIschensteinr)的社会本位论,认为国家的教育目的就是造就公民。凯兴斯泰纳的社会本位论有了极端国家主义的倾向,以摧残个人主体性为代价,忽视甚至排斥儿童的天性以及他们的兴趣、需要、个性和主体性,在很大程度上把社会与个人对立起来,这有可能会被人利用:独裁专制社会,包括法西斯国家。
马斯洛Z理论中提出的“自我超越”的由来:需求层次理论是在1943年《人类激励理论》中提出,将人类需求象阶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提出个体成长的内在动力是动机(Motivation) ,将前面几个需要归为缺失性需要,后面两个归为成长性需要。后来他感到不能以“自我实现”为人的终极目标,必然导致对人性的盲目认识,助长人的骄傲的同时把人真正的价值贬低,他在X理论和Y理论的基础上,发现超越性需要。而后,他发现人类天性中还有一种固有的精神维度,那就是作为最高需要层次的精神的自我实现或超越的自我实现,称为“超人本心理学”(trans-humanistic psychology),即超越自我的Z理论。
3. “业者有业,业者乐业”中的“自我超越”与Z理论的一致性
黄炎培提出“业者有业,业者乐业”,他认为职业教育是与人的基本需求——生存紧密联系的,他甚至用“本能教育”来突出这一思想和主张。与20世纪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学会生存”理念一致。他提出的“为个人谋生之预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预备、为世界及国家增进生产能力之预备”的“三预备”思想。他和当时一大批著名教育家,如蔡元培、陶行知等亲自参与、主持过教育改革的实验。首先,其倡导的职业教育是面向大众的生存教育,是在社会大教育视野中的大职业教育思想。着眼点是民众能够安居乐业和国家能够富强,通过发展职业教育实现这一理想。只要能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社会进步就有了基本的保障。
梁启超先生在《敬业与乐业》一文中,也从学理角度进行剖析, “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认为是人的成长的一种启蒙。
他们的 “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 深刻阐述职业教育的目的,其中“乐业”同时蕴涵的“自我超越”,对我们今天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尤其对职业人的成长具有现实意义。
“业者有业,业者乐业”尊重个性,从个人本位论来说首先是人的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从社会本位论看,是贡献是责任。历史上所谓“个体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都是各自独立的;从人性的需求层次看,业者有业是低层次的,业者乐业是高层次的,是超越自我的自我实现的功能。黄炎培先生他将个体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结合起来了,并将其发展为理论。
他能够清楚地意识到中国传统和现实的教育存在着严重的弊端,与社会的真实生活存在着诸多不和谐,其中各类教育中的职业培养问题和职业教育中国民基本素质问题是他长期关注的重要问题。因此,其理论不是空洞、脱离实际和高高在上的,而是能与教育界和整个社会的需求与发展紧密联系的。
自我超越是在“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的基础上实现的, 自我实现后达到自我超越的人是幸福、快乐的人,因为他们在真正追求人的价值与意义。人与动物有不同的成长需求,而“自我超越”基于这种需要的超个人的价值、存在价值或宇宙价值的激励作用,具有为比自我更大的目标而献身的精神。人们努力去追求人性的真善美时,才能获得真正的美好和幸福。“自我超越”的人生也就是黄炎培提出的“业者有业,业者乐业”的最完美境界。
二、“业者有业,业者乐业”中“自我超越”与当今职业教育对人成长的现实意义
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个人价值为中心,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能,是独立自主的个体,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使这种本能不受现实社会影响而得到自然的发展。它的局限是忽略了人的社会属性。
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社会价值为中心,应主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使个体社会化,使个人适应社会生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公民;其局限是:认为教育过程就是把社会的价值观念或集体意识强加于个人,把不具有任何社会特征的人改造成为社会的人。
个人本位论者一般是针对社会现实损害了个人发展而强调人自身发展需要的;社会本位论者一般是针对个人发展脱离或背离了社会规范而强调社会发展需要的,都是有局限性的。
黄炎培提出的“业者有业,业者乐业”中的“自我超越”就是使大众去做有能力满足人性需求的事业,极大地发挥个人的潜能和积极性,在完成和实现目的的同时,幸福地去完成人类的共同使命,探索个人与社会价值的双重实现。
黄炎培的职业教育目的论突破了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的孤立局面,将其超越并发展了,有利于个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
1. 当今职业人存在的问题
现代人普遍的现象是业者有业,只是停留在生存需要、安全需要的层次,没有意义感、价值感、幸福感,没有创造性。没有达到“业者乐业”原因有三:中国三十几年来教育机制是应试教育,培养像螺丝钉一样的机器,是物,而非人;没有自己的兴趣,毕业后工作与自己的兴趣点关联性不大,何有其乐也。二是工资永远不能满足当今的房价、物价的上涨,不能满足现实生存需求。三是社会医疗、养老制度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导致人们没有安全感。
2. 当今职业教育存在问题
价值感和归属感存在问题,认为自己只有拼命赚钱才是出路;责任感不强,没有使命感,对精神食粮追求甚少,只关心职称、职务,不关注自己的精神世界。不能成为那个真正的自己,谈不上对事业的热爱,只是一种功利的追求;团队精神不足,没有把最主要的精力放在本职工作中,对集体漠不关心;从业不敬业,缺乏奉献精神,表现为重利轻义,重家庭而轻事业;对学生缺乏爱心,没有同情和共情心理,只抱着完成任务的心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不够,只是单独传授专业知识,不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不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师生关系不融洽,甚至冷漠,尤其现在异地办学,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时空与心理距离)越来越大。教师与研究人员在同事关系上表现为自傲、自负的心理,缺乏以诚相待、团结协作、互助精神,科研缺乏团队精神等。
3. 原因分析
首先,职业教育目的出了问题。最近,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的两名学者William Peterson和 Eric Hanushek在出版的新书中提出,中国和美国都犯了同样的错误,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短期的经济发展,而发展教育是为了促进20年后经济的发展,是为了让学生为20年后的工作做好准备,因此出现了背离。其次,学校对教师培养制度不完善。三十几年的应试教育,教师本身就是个受害者,加上学校官本位,教师没有(或很少)机会参加学习培训,加上教师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价值观、爱的教育的缺失,他们认为得不到社会的爱(楼价高,没有福利房等),买不起房或供楼压力大而压抑,所以也没有心思关心学生、集体。再次,灵魂教育不够。我们教育的失误在于只是教会学生怎样通过知识去认识外部世界,而忽略了“对灵魂的关注、智慧的培养、生命的呵护”。自我教育与自我完善能力欠缺,认为平等是绝对的;安贫乐教教育不够,导致心理失衡,工作、教学没有积极性。教师心理问题影响了对学生的灵魂教育。
其次,学校的评价标准导致青年教师的急功近利心理。学校的衡量标准是有学历、资历、教龄,而青年教师什么都缺,加上自信心缺乏,更容易引起急功近利心理和生活情绪问题。激励机制不完善导致没有责任感。学校没有公平合理的激励竞争机制。干得好与不好都是一样,积极性不高,缺乏敬业心和责任感,没有成就感。教育评价制度不完善不健全。学校评估教师是用传统的教育方式去衡量,没有创新观念。评估体系也是硬性指标,评估人员素质良莠不齐,知识层次相差甚远。
教育真正目的是培养创新人才,而创新人才的基础条件是生命质量高、幸福指数高,身心健康,思维敏捷自由,反应灵敏,具有独到反叛与创新精神、具有超越自我的境界。教育就是把一个人的内心真正引导出来,帮助他成长成自己的样子,而目前教育都是培养一样的机器。如果教师也是机器一样,照本宣科,完成任务,没有情感交流,没有灵魂渗透,那么跟复制没有什么区别。“人性的合理性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一个盛开的人,人性自由的正常性是这样:有品位,会讲故事,能跨界,有人味儿,会玩儿,而且有点自己的小追求”。有极强的跨界整合的能力,保持好奇,拥抱变化,在恰当的时候可以创造自己喜欢的事业。
4. 明确职业教育的目的对当代职业人成长尤为重要
胡塞尔说的教育的目的:教育者所要学习的绝不仅仅是专业知识,而更多的是学习如何做人,做“一个和谐发展的人”。黄炎培提出的“业者有业,业者乐业”中“自我超越”就是告诉人们不仅仅满足自身低层次的需要,还要满足人的高层次需要,从缺失性需要到成长性需要的一个不断平衡的过程,也就是人的平衡和谐的问题,也是社会和谐平衡的问题。
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的问题上,知识教育、能力教育、生命成长,从学生的生命成长、生活世界和文化生成等多个人学度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以人的方式来尊重人、关爱人、引导人、发展人。引导每个生命不断地实现生命的自我展现、自我发现、自我超越,才能促成人的健康全面发展,社会才能得到和谐的发展。
未来学家丹尼尔平克说未来有六种技能:“设计感、讲故事的能力、整合事物的能力、共情能力,还有你会玩,你还需要找到意义感、还有拥有幸福的能力”。幸福“是有意义的快乐”。教师如何探究发挥自己优势,同时可以把自己和学生的兴趣变成各自的所爱,帮助别人和自己找到工作背后的意义感,这也是产生灵感和创造性的源泉。创新性人才在职业生活中的幸福指数的提升,既“包含个人的实现,而且超越个人的一种成就感,就是被需要的过程中的一种尽责忘我和过程的享受”,因此高层次的乐业是一种超越自我的高层次幸福感,是一种让生命有意义的存在。
5. 要“以人为本” ,遵循人的成长规律和教育发展规律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解释人格和动机的重要理论,提出个体成长的内在动力是动机。而动机是由多种不同层次与性质的需求所组成的,各种需求间有高低层次与顺序之分,层次间的需求与满足的程度,将决定个体的人格发展境界。他先是将需要区分为缺失性的和成长性的,前四种是缺失性的,缺失性需要起源于实际的或感知到的环境或自我的缺乏。个体会努力从环境中寻求能使其需要得以满足的东西,无论是物质上的、人际关系的还是社会地位的。这些需要的满足,完全依赖于外界。而第五种自我实现则是成长性的,成长是导致自我实现的种种过程。成长性动机就是被自我实现的趋向所激发的动机。
以人为本就是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的探索,所谓的教育就是把一个人的内心真正引导出来,“帮助他成长成自己的样子”。布朗法官在法律文件中阐明了教育的观点:教育是帮助一个孩子在未来的生活中更成功地寻求自己的幸福,而教育不是为社会机器塑造一个合适的螺丝钉。教育应该是倾听孩子的声音,让人们心里那个最好的自己走出来帮助他成为他自己,帮助他在未来生活中找到他要的幸福。什么是幸福?现实的幸福就是满足欲望。研究者还指出:人并不是唯一会感到幸福的物种。动物也有欲望和需求,当它们的欲望得到了满足,它们也会感到幸福。因此努力探索人的幸福也成为教育的方法与宗旨。
6. 追求价值、意义才是自我超越的内涵,才是真正高层次的乐业
研究者凯瑟琳·沃斯说,当那些一味追求幸福的人正在忙不迭地满足自己无穷无尽的欲望之时,那些追求生命意义的人早已超越了自我,那些追求更高生命意义的人,更愿意伸出双手去帮助那些有需要的人,那才叫大爱。往往那些有文化自觉的、有大爱的人,心中有大志,常常超越自我,有无穷的毅力与创造力,达到真正乐业。人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其对意义的追求。追求幸福,并不是生命的全部意义,幸福的人生价值取向帮助人们探索真正的教育目的与人活着的价值和目的的同一性。
未来十年二十年的职业环境是从信息时代转向概念时代,以幸福与自我实现为核心,所以,需要找到意义感。学校要重视塑造社会文化功能,批判功利主义,重建人格教育,健全学生人格。
人本心理学的局限是将自尊、自我价值、自我肯定、自我改善、自我实现过分放大,把自己看得比什么都重要,那种不健康的自我中心,将自爱变成自私,自由变成不负责任,自我肯定变成不顾他人,自我接纳变成自我放纵,“活出真正的自己”的无条件化。只有超人本主义的自我超越,尊重社会道德与人文环境下,尊重自身成长的发展需求,才能有价值有意义,才是超越自我的高层次“乐业”。
拥有幸福的能力就是找到的幸福是有意义的快乐。爱因斯坦成功创造了一个能发挥自己优势的工作方法。有些人可以把兴趣变成自己的热爱,还有些人找到工作背后的意义感,这就是自我超越。职业院校要以人为本,鼓励年轻人发奋图强,不仅为自己也为学校、为国家努力奋斗;不仅注重人的个体智力才能也注重人的精神世界培养。爱因斯坦说年轻人如果真有什么关于最重要的科学问题,我想就是这个世界是善良的还是邪恶的。可以想象社会道德教育的真正意义。
李嘉诚说:“建立自我,追求无我”, “建立自我,能让个人梦想成真;追求无我,能让更大的理想成真”。灵魂成长的任务,一个是发现无我,另一个是发展健康的自我感,探索真我的意义。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说,追求有意义的生活,就是“用你的全部力量和才能去效忠和服务一个超越自身的东西。”包麦斯特说,“在一定程度上,作为人类,我们要关心他人,并对他人有所贡献。这会给我们的生命带来意义。”
人们关于幸福的报告都与时空无关,生命的意义不仅超越自我,更会超越时空。马斯洛认为,尽管自我超越的生活包含时而经历到的高峰体验,但它更多的是由日常生活中的神圣感所构成。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到的神圣的平和与宁静,马斯洛称为“高原体验”,以区别于高峰体验,高原体验在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者的生活中也占有重要地位。正如弗兰克所说:“也许是为了追寻某种意义,也许是为了遇见某个人。一个人愈忘我——为了所爱之人、所爱之物燃烧自己——那个人才愈加是一个真正的人。”
三、结束语
黄炎培提出的“业者有业,业者乐业”中的“自我超越”就是使大众去做能满足人性需求的事业,极大地发挥个人的潜能和积极性,在完成和实现目的的同时,幸福而有意义地去完成人类的共同使命,从而使个人与社会价值的真正实现。这对于职业人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 孟建伟. 教育与生命——关于教育的生命哲学的思考[J]. 教育研究,2007(9):3-8.
[2] 付永昌. 高等教育对学生的发展的人学向度[J]. 江苏高教,2009(2):105-107.
[3] 程利群. 高职院校师德现状的调查分析[J]. 职业技术教育,2005(35):88-89.
[4] 刘惠. 论教师的师德与人文素质教育[J].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92-94.
[5] 成思危.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文萃[M]. 北京:红旗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程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