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农村金融改革与创新发展研究

2015-05-30 11:29张军
2015年43期
关键词:农村金融创新发展对策建议

作者简介:张军(1981-),男,辽宁沈阳人,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博士后,研究方向:企业经济与资本市场。

摘要:经济新常态使农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对农村金融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形势下,农村金融服务应主动适应农村实际,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利用“互联网+金融”等模式,构建新型、多元的农村金融体系,促进金融服务“三农”水平的不断提升。

关键词:农村金融;创新发展;对策建议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给农村金融发展带来挑战。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一系列重大举措,加大对金融支持“三农”的政策倾斜,加快金融惠农战略的实施。

一、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现状

在经济转型的宏观背景下,我国农村金融改革不断深化,金融支持“三农”的力度持续加大,金融惠农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

(一)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不断完善

目前农村银行类金融机构是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主体,主要包括政策性银行中的农业发展银行,商业银行中的农业银行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中的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以及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中的村镇银行、农村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农业发展银行承担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农村信用社是金融支持“三农”的主力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丰富农村金融体系,解决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服务不足等方面发挥作用。

(二)金融机构涉农贷款稳步增长

截至2014年末,全国全口径涉农贷款236万亿元,同比增长130%,7年间平均年增速为217%。我们选取了东中部十个省区进行比较,从下表可以看出,浙江、江苏、福建、山东涉农贷款与农业增加值的比值较高,说明中东部地区较东北地区贷款对农业的支持力度较大。

部分省区涉农贷款情况表单位:亿元;%

(三)农业保险覆盖范围不断扩大

近年来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提高,农业保险已由试点初期的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覆盖到全国范围,农村厂房、农业基础设备、大型农业机具、巨灾风险等保险业务得到了有效推广。2007年至2014年,农业风险保障从1 126亿元增长到166万亿元,年均增速5709%,累计提供风险保障572万亿元。农业保险的产品服务也不断创新,先后推出了玉米指数保险、食用菌特殊保险、中药种植保险等新险种,农产品期货价格保险为农业保价、保收入开辟了新的道路。

二、新常态下农村金融发展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的广度不断加大、力度持续增强,但农村金融整体实力依然偏弱,服务水平依然偏低,农村金融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农村信用社以服务“三农”为宗旨,在支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始终发挥着主力军作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农信社的体制机制弊端和几十年累积的沉重包袱,是束缚农信社加快发展、制约金融服务水平提高的根本原因。要释放企业活力,充分发挥农信社的金融服务能力,必须实施以明晰产权关系、转换经营机制为着力点和突破口机制改革。

(二)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能力不足

为适应“三农”发展需要,涉农金融机构不断加快涉农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相继推出了一系列富有特色的支农金融产品,但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领域大多集中在信贷领域,其他方式和产品的创新不足,农户获取融资渠道的单一性未能得到根本改变。

(三)农业保险保障水平较低

农业保险以保障农业耕作物化成本为主,只涵盖种子、农药、地膜等物化支出成本,尚未考虑劳动力支出等因素,对农业生产的保障能力还相对有限。农业保险的参保农户主体是产出优良、信用记录良好的优质农户,农村的中低收入者由于收入较低,加之对保险行业的认识不足,参加投保的积极性不高,尚未实现“应保尽保”。农业保险标的小、分布散、风险频率高、风险识别难、管理链条长,经营区域不稳定。

三、创新农村金融发展的对策建议

新常态下发展农村金融,需着力于市场机制在农村金融资源配置中的主体作用,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构建富有活力的农村金融环境,加快金融惠农发展战略的实施。

(一)坚持“支农支小”的服务定位,逐步推进农村信用社机构改革

农村信用涉农贷款总量始终占据金融机构首位,是服务 “三农”的主体力量,应坚持“支农支小”的服务定位,坚持农村信用社立足县域的改革方向,建立符合“三农”需求的差别化信贷政策,优化审批流程,对信用记录良好的农户、涉农小微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辟贷款绿色通道,加大农信机构“支农支小”的服务力度。

(二)开展农村融资租赁业务,拓宽融资渠道

融资租赁是集融资与融物于一体的新兴金融产业,是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有效方式,融资租赁成为助力农村金融发展的有力杠杠。针对目前融资租赁市场整体规模较小,专门围绕农村融资租赁业务还不多的情况,可以尝试从最基础的融资租赁模式,即直接融资租赁入手。对于中小型农机市场,可尝试采用并购租赁模式,拓展农机租赁市场的延伸力,加快农村流通体系的完善。

(三)利用“互联网+”,开拓农村互联网金融市场

“互联网+金融”作为互联网和金融跨界融合的创新金融模式,有着传统金融无法比拟的优势:成本低、效率高、覆盖广,是提供创新创业的金融支持平台。大数据和云空间技术的应用使得互联网金融服务农业成为可能。“80后”“90后”即将成为农村劳动力的主体人群,他们生长在网络信息时代,更能够习惯和接受信息终端的交流模式,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线上服务与线下服务相结合的现代化金融服务正在农村地区推广,众筹融资、网络销售等互联网模式正在支持“三农”领域开展有益探索。

(四)加强农业保险的正向激励,提高广大农户的参保意识

我國农村地域分散,生产环境复杂,农业保险定损困难,保险公司运作的难度和成本较大。应加大对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的支持力度,规范农业保险各项工作的操作流程及执行标准,确保各经营主体的公平竞争。加强农业保险的正向激励,还应保证农业保险政策的连续性,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防护网,分散大灾风险损失,增强易受灾地区的抗风险能力和灾后恢复能力。(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富兰克林·艾伦和道格拉斯·吉特.比较金融系统[M].王晋斌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成思危.改革与发展:推进中国的农村金融[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3]张艳花. 探寻农村金融服务契合点:两个农村信贷创新模式解析[J]. 中国金融,2010(8)

[4]李海峰.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D].吉林大学,2012.

[5]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D].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农村金融创新发展对策建议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农村金融要多些“乡土味”
创新发展背景下的高职本科人才培养对策
基于供给侧改革理念的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策略研究
我国数据新闻的传统因素及创新策略
群众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
农村金融扶贫 脱贫要“精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