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萍
草莓灰霉病是草莓保护地生产中的重要病害,由真菌引起,发生普遍,直接危害花器和果实,给种植户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
1 发病症状
主要危害花器和果实。花器发病时,初期在花萼上出现水浸状小点,后扩大成近圆形至不规则形病斑,病害扩展到子房和幼果上,最后幼果腐烂。湿度大时,病部产生灰褐色霉状物。青果容易发病,柱头呈水浸状,发展后形成淡褐色斑,并向果内扩展,引起果实湿腐软化,潮湿时病部也产生灰褐色霉状物,果实易脱落。空气干燥时病果呈干腐状。
2 发病特点
病原菌主要以分生孢子、菌丝体或菌核在病残体和土壤中越冬。环境条件适宜时,菌核萌发产生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借助气流、棚室内水汽和露水进行传播。分生孢子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下萌发产生芽管,通过伤口侵入草莓植株,此为初次侵染;发病部位在潮湿的环境下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次侵染。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较宽,最适温度为13~25℃;分生孢子抗旱能力较强,但萌发时对湿度要求很高,在水中最易萌发,相对湿度低于95%不萌发。温暖湿润的环境有利于发病。大棚连作田块病残物多,草莓发病早且重,病重始见期比新建棚地提早约30天;偏施氨肥,草莓生长旺盛,叶面大而嫩绿易患灰霉病;过度密植,栽培垄过低,植株基部老叶多,以及垄土积水,棚内通气不良都会引起发病严重。
3 防治方法
3.1 栽培措施:选用优良抗病品种。水旱轮作是消灭菌源最有效的措施,旱作轮作的植物以十字花科蔬菜、豆类为好,茄科作物与草莓有共同的病害不宜作为轮种作物;草莓收获后应彻底清理,焚烧病残体;生长期应及时摘除病叶、病果、老叶,带出棚外深埋,减少病原菌基数;连作大棚可利用夏季高温消毒土壤,方法是每667平方米用稻草500~1000千克,切成3~5厘米长,与50~100克生石灰一起撒于土表,然后深翻作成高畦,灌水至饱和,盖上地膜密封。在强光照下土温可升到50~60℃,维持15~20天,可杀死土壤中各种病原菌和害虫。采用高垄地膜覆盖栽培,控制栽种密度,避免多施用氮肥,防止植物生长过度茂盛。浆果应及时采收。栽培方法上首先要采用双行起垄移栽与全膜覆盖技术,有利提高地温,缩小与气温的温差,减少结露,增强光照。其次是实施滴灌或膜下浇水的新技术,若无膜下浇水设施,应科学用水,切勿漫灌。应加强通风降低棚内相对湿度,开花坐果期为60%左右,果实膨大期为70%左右。常用药剂有50%扑海因800倍液,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4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注意轮换交替用药。如此时灰霉病发生,可采用速克灵或多菌灵烟熏剂处理大棚,每隔7~10天用1次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