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开展困境与优化路径探析

2015-05-30 00:06刘利华
中国市场 2015年43期
关键词:资助工作优化路径贫困生

刘利华

[摘 要]本文主要阐述了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开展的困境,以及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优化路径,以期国家和高校的资助工作能够帮助大学生解决困难、顺利完成学业。

[关键词]高校; 贫困生; 资助工作; 优化路径

[DOI]10.13939/j.cnki.zgsc.2015.43.122

1 引 言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自主扩招,贫困生的人数逐渐增多。国家和高校越来越重视贫困生资助工作,并制订了一系列贫困生资助政策,为充分增强贫困生资助工作的有效性和顺利开展,要不断对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进行优化。

2 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开展的困境

贫困大学生一直是高校重点关注的学生群体,同时也受到了国家和高校的高度重视。近年来,国家在不断制定和完善大学生资助政策,并逐步形成了政府、社会、高校、学生等多渠道的资助体系。这些资助政策和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了高等教育,但是依旧存在一些困境制约着贫困生资助工作的顺利进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缺乏合理的贫困生资格认定机制

高校对贫困大学生的资格认定主要是以大学生的家庭收入和在校生活情况为依据的,这种贫困生资格认定方式在实际操作中具有一定的难度,仅仅依靠学生填写的申请表和开具的贫困证明,高校很难准确判断出学生家庭情况的真实性。此外,部分贫困生自尊心较强,不愿申请资助,使得自己失去了获得资助的机会。还有一部分非贫困生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在申请表的填写中弄虚作假,骗取国家的资助。

2.2 国家助学金、励志奖学金及各类助学资金间缺乏整合

目前,高校贫困生大部分是依靠助学奖学金来完成学业的,助学奖学金对贫困大学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助学奖学金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局限性。比如国家励志奖学金,它要求大学生具备贫困和品学兼优双重标准,但是大部分的贫困生往往来自边远山区,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往往学习成绩不太理想,难以得到国家励志奖学金的评定条件。此外,很多高校对贫困生的助学金有一定的限制,不允许贫困生重复享受补助金,虽然助学金的覆盖面较大,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生的实际困难。

2.3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与实际操作之间存在矛盾

近年来,为减少贫困生生活、学习上的费用压力,国家开始大力推行助学贷款政策。但是,大学生助学贷款额度较小,户头较多,收益不高,银行管理起来较为麻烦,这就难以激发国内大部分商业银行对该业务的推广热情,普遍缺乏对助学贷款业务的积极性。而且助学贷款具有很强政治色彩,并不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我国只能是鼓励和引导商业银行开办助学贷款业务,难以从经济角度激发商业银行的积极性。此外,助学贷款具有一定的风险,虽然国家制订了一系列的防范措施,但是依旧存在贫困生违约的现象,导致商业银行不敢不愿把资金贷给贫困生,致使国家助学贷款在实际操作中遇到很多困难和阻力。

2.4 高校勤工助学岗位不足

勤工助学岗位主要是指学校和社会企业向贫困生提供一定的工作岗位,使贫困生通过自己的劳动来赚取一定费用。校内助学岗位主要是由学校后勤、图书馆、实验室等部门提供的,但是这些部分所能提供的岗位较少,难以满足大量贫困生的需求。而企业是以实现经济效益为目的的,为贫困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难免会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受到影响。此外,高校与企业缺乏合作与交流,致使贫困生的校外勤工助学机会较少,而且贫困生在校外劳动使得高校难以对其进行统一管理,贫困大学生的利益难以得到保障。

2.5 高校对贫困生的心理引导工作滞后

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工作不仅需要物质上的帮扶,更需要做好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疏导。但目前,高校普遍缺乏具有心理辅导能力的教师,难以开展贫困大学生心理引导工作。贫困大学生受经济困难的影响,难免产生一些焦虑、偏执、自卑、急功近利等心理问题,久而久之会对贫困大学生的学习和人格产生较大的影响,这就需要高校心理教师对他们进行教育和引导。但是,心理教师数量的不足和大学生辅导员忙于其他工作,都导致贫困生心理引导工作的滞后。

3 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优化路径

3.1 调整资助措施,弱化无偿资助比重

目前,我国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贫困生资助体系,但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要不断对其做出调整。第一,建立以助学贷款为主体的学生资助体系。在我国各种资助制度中,助学贷款是最为重要的一项资助措施,它也是发达国家中最主要的资助方式,但目前由于大学生助学贷款额度较小,户头较多,收益不高,管理起来较为麻烦,难以激发商业银行对该业务的推广热情,致使助学贷款制度难以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作用。因此,国家要做好助学贷款和偿还的制度建设,大力推行生源地助学贷款。第二,加大勤工助学的力度和资金投入。高校要增设勤工助学岗位,适当提高报酬,确保贫困生通过自己的劳动能得到较大力度的资助。同时要注重培养贫困生在勤工助学过程中的竞争意识、责任意识、艰苦奋斗精神等。此外,社会企业也要配合高校增设一定数量的勤工助学岗位,满足贫困生的需求。第三,严格限制无偿资助比重。无偿资助不利于培养大学生自主、自立、自强的精神,因此,为满足贫困生资助需求,同时提高贫困生的综合素质,高校要弱化无偿资助比重,使大学生参加一定的劳动从而获得资助,防止贫困生养成“好吃懒做”的习惯。

3.2 建立监督机制,确保公平公正

贫困生的资格认证受人为影响较大,而且还存在着弄虚作假的现象,因此要建立监督机制,确保贫困生资格认证的公平、公正。高校要以国家贫困生资助政策为依据,对贫困生申请人进行一段时期的校内考察,并建立具有动态和弹性的监督机制,确保贫困生资格的真实性。高校要改变传统的贫困生评选流程,建立学生代表参与的评价监督机制,严格防止贫困生评选中的弄虚作假和“人情案”,确保整个评选流程的公开透明。此外,贫困生的评选完成后还要加强后期监督。由于资助金中没有融入贫困生的劳动,一些贫困生不懂得对资助金的感恩与珍惜,得到资助金后随意挥霍,不能将资助金用到有用的地方,使资助工作失去了价值。因此,高校要建立一套对获得资助金贫困生的后期管理与监督机制,若发现学生使用资助金出现上述现象时,要及时将资助金进行收回,同时给予学生相应的处分,确保资助工作落到实處。

3.3 加大投入力度,拓宽资助渠道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自主扩招,大学生数量急剧上升,贫困生人数也因此相应增加。虽然贫困生是国家资助的主体,但由于资助经费有限,且需要资助的贫困生数量巨大,仅仅依靠国家的力量是不够的。因此,高校要不断拓宽大学生资助渠道,吸引社会企业、个人积极加入到贫困生资助工作之中。

3.4 加强心理教育,培养大学生树立高尚的情操

贫困大学生受经济困难的影响,难免产生一些焦虑、偏执、自卑、急功近利等心理问题,久而久之会对贫困大学生的学习和人格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高校要建立心理咨询室或聘请社会心理专家定期到校对贫困生进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高校要定期开展优秀贫困生典型事迹讲座,使贫困生树立乐观坚强的生活态度,从而奋发图强、努力学习。

综上所述,贫困大学生一直是高校重点关注的学生群体,同时也受到了国家和高校的高度重视。虽然我国已建立了贫困生资助体系,但需要不断对其进行调整和优化,确保资助工作能够帮助大学生解决困难、顺利完成学业。

参考文献:

[1]王元奎.高等职业院校贫困生资助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8).

[2]李克英.专职辅导员视角下的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问题及对策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4(2).

[3]凌燕英.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现状与对策研究[J].广西教育,2012(47).

猜你喜欢
资助工作优化路径贫困生
全员育人模式下的困难生资助工作
新建本科院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实践与分析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模式探索
运用激励理论开展企业管理面临的困境分析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
克力朩倾心捐助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