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婧
伴随民众环保意识的增强,12369这个诞生了已经十几年的“老伙计”,终于逐渐拥有与之相称的知名度。12369的诞生可追溯到21世纪初,2002年据环保部要求,省级部门都要开通环保热线。
初出校门的王京通过应聘成为北京市12369环保投诉举报咨询中心最早的接线员之一。那时只有两条热线,五六个接线员,也是24小时值班。公众对环保还不算关注,电话量也不多,但压力却很大。“当时政府热线开得少,说错一句话,市民就真的会指责政府和环保部门。”王京说。
随着社会关注度的提升,北京市12369环保投诉举报咨询中心接线员逐渐增加到30人,相关语言、行为规范也愈发严格。例如0:20-8:20的后夜班,虽然电话量少,但是他们也不能懈怠,利用空闲时间,熟悉相关的政策法规,或者汇总分析转交给承办单位反馈回来的办理情况。
“打进来的电话分两类,不光是投诉举报,咨询的电话也很多。”受理科科长徐利介绍,后者往往紧跟政策。“比如最近市政府在推老旧车淘汰,许多市民就在问怎么办理,我这辆车大概会补多少钱。或者有个指标,想把外地车过户到北京,环保方面有哪些要求等等。”
另一类便是投诉举报,接线员会详细询问对方举报单位名称、地点、污染物是什么、污染状态等等。记录下来后按污染源属地监管原则,24小时内转交相关环保执法部门依法调查处理。
按照职责规定,12369的工作人员没有执法权,不必亲自去调查,但并不意味着他们“记录、转走”之后就不管了。“打了这个电话,可能不会立即有效果,但绝不会是打完了就完了。”徐利说,“一个件儿转走后,我们要一直跟踪到办结,直到收到办理方的反馈,经过审核,才能把这个件儿归档。”
(摘编自《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