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西方国家在治理“雾霾”方面采取了许多应对措施,积累了值得借鉴的经验。
英国
伦敦成功摘掉“雾都”的帽子,其中最重要的一条经验是政府部门重视环境保护,以加大投入和加强立法方式不断改善和规范污染空气的生产、生活方式。1956年英国政府颁布了《清洁空气法案》,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文件。该法案规定,伦敦市区内设定“烟尘控制区”,区内工厂不允许燃煤,以煤为燃料的电厂等企业必须搬离市区,市民也不准烧煤取暖。与此同时,政府加大投入改善燃煤质量,即便是在郊区的燃煤企业生产用煤也要达标。
其次,英国政府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系统,鼓励市民绿色出行。以伦敦市区的地铁系统为例,自1856年伦敦市首条地铁线开建至今,伦敦地铁站的数目已超过273个,站与站之间步行可以方便到达。伦敦地铁线路总长达400公里,并且地铁线均延伸至市郊,住在郊区的居民乘坐地铁出行非常方便。这一方面鼓励伦敦百姓采用公共交通方式出行,另一方面提高了群众搬离市区居住的积极性,有效降低了市区人口密度,对空气污染物扩散非常有利。除此之外,自2003年开始,伦敦市对于私家车进入市中心征收拥堵税,停车要缴纳高昂的停车费,私家车还要加装尾气净化装置。伦敦是世界著名的金融中心,名副其实的寸土寸金,但伦敦市绿化率达到1/3,绿色植物对空气中污染物的吸收起到了显著作用。
美国
二战后,美国洛杉矶等多个城市曾相继陷入空气污染中,弥漫在空气中的污染物被称为“杀人尘”,使不少人罹患疾病甚至死亡。美国政府官员认为,“云开雾散”需多管齐下,科学标准、立法保障、政府监督……一个都不能少。
美国环保署在1997年7月率先提出将PM2.5作为全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并在2006年对标准进行了完善实现对全国环境空气质量24小时监测,并在政府官网上公布当天PM2.5监控结果和次日的预报数据。根据美国“清洁空气法案”,美国环保署把全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区分为“不达标”、“达标”、“无法分类”三种,PM2.5数据是其中最重要环境空气指标之一。此外,环保署还对臭氧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空气中主要污染物进行监测。美国环保署已经针对发电站、汽车等微小颗粒物排放源发布了规范和指导,其中包括对公共汽车和轻型卡车使用清洁能源,减少排放;对柴油发动机执行多层次的废气排放标准,要求发动机生产商制造符合先进排放控制标准的产品,从而使废气排放减少90%以上。
德国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德国曾面临相对严重的空气污染问题,尤其是以煤铁重工业著称的鲁尔区。
相对于其他发达国家采用政策监督管理解决问题,德国人更愿意研发技术,从工业产品入手,解决污染。德国联邦政府积极促进能源转型,促进清洁能源的开发,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如今市场上常见的新能源车多来自德国技术,并开展跨国合作。当然政策法规也不可少,德国在治理空气污染方面主要有三大战略:首先是制定空气质量标准,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及污染防治方案;其次是用技术等手段限制污染物排放,包括关停污染源;三是完善监管机制,针对具体污染物给出排放上限。
德国联邦环境局发言人介绍,如果空气出现严重污染,须立即采取行动。首先,对某类车辆实施禁行,或者在污染严重区域禁止所有车辆行驶。第二,就是要限制或关停大型锅炉和工业设备。此外,关闭城市内的建筑工地也有助缓解污染。
意大利
米兰在西欧地区属于污染较严重地区,为“多争取一片蓝天”,米兰市政府采取了严格的管控措施,其重点是控制汽车尾气排放和集中供暖。
在米兰,差不多两个人就拥有一辆汽车。为控制汽车尾气排放,当地政府在市中心增设交通管控区,加收交通拥堵费,以抑制车辆进城需求。据统计,这项政策实施后管控区内车辆减少了30%,外围地区车辆使用量也减少了7%,市区碳排放量也大幅下降。另外,米兰市政府还通过每年数次的周日无车日活动,积极引导民众使用公共交通设施,帮助市民培养“治理污染人人有责”的意识。
取暖方面,米兰市则增加集中供暖面积。当局还定期检查供暖设备能耗使用情况,以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能效。
(摘编自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