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
摘 要:西藏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自然环境以及宗教信仰的原因,导致藏人对儿童的教养方式异于汉族,这样的教养方式也导致了汉人和藏人自我修养方式的不同,以及他们之后对待人生,对待未来的态度不同;汉人与藏人移民海外的情况日益增加,不同的儿童教养方式也导致了这些移民二代,三代的巨大差异。
关键词:藏人;自我修养;第三代认同
一、引言
西藏作为我国一个重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拥有独特的自然环境,文化习俗和生活方式,在这片区域内集中生活着大量藏族同胞,正式由于以上这些因素,那个时候也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性,
二、任务—研究西藏
西藏自古以来便与内地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这种联系发生在经济,文化,政治等众多方面,但是多年之前,由于自然环境等方面的障碍,汉藏的交流并没有那么频繁,随着时代的发展,汉藏之间的交流已经在各个范围内展开,藏族作为中国五十五个少数民族当中人数较多的一个,集中生活在我国西藏地区,由于自然环境,宗教信仰,生活方式,习俗等各个方面的影响,有很多不同于内地汉族及其他民族的地方。
西藏地区近些年来与内地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在相互融合的过程当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西藏一些地区发生过一些暴力事件,着引起了内地对西藏的关注,这些问题究竟是由什么引起的,在藏区以及藏族人民心中引起了什么样的震撼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三、汉人,藏人的自我修养
在汉族传统的观念中对待自我修养,对待人生有一种态度——苦尽甘来。汉人相信所有当下苦难都只是暂时的,经过一段世界那或长或短的磨练或者霉运之后,“甜”就会来临,并且这种“甜”将会长期的持续下去。汉人对待未来是一种未知的态度,经过這些“苦”,是否能够得到“甜”对他们而言是不可预测的,只是人的一种期望,一种对待未知和苦难的态度。这种自我修养的态度对汉人有一种引导性的作用,因为这种态度大多数汉族人的生命会呈现一种有紧到松的过程。在儿童时期对孩子的管理比较松散,现代一般的家庭都是一个孩子,孩子有一对父母,四个爷爷奶奶,这种长辈带孩子的方式给孩子从小的生活,学习提供了较为自由的环境,由于长辈的溺爱,孩子几乎不会受到严厉的责骂和批评,相反,他们得到的是过分的关爱,这种教养方式导致汉人儿童性格上的依赖性和叛逆性。然而,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便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管理,一般情况下,学龄期的孩子会与父母同住,这时便是家长给儿童”立规矩“的阶段,儿童开始受到各种故居的限制,开始产生压力,在这个阶段,对儿童的管教方式从溺爱到严厉。长辈认为一个儿童在幼年的教育越严格,得到的锻炼越多,对将来”有出息“更加有利,这个阶段持续的时间非常长,一般是从小学开始,持续到高中结束。传统的汉人家庭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观念,所以父母会在潜移默化中将自己对人生的期待转嫁到孩子身上,汉人家庭一般都认为”年轻的时候多吃点苦,以后会更好。“这样的想法,这种教育方式也导致这些汉族孩子在这个阶段里坚韧,能吃苦的特质。
这种严厉的管理在高中毕业之后开始减弱,家庭对于孩子的舒服也会相对减弱,但在大学初期,部分汉人会有一种自律的梯度,这些人仍旧坚信”苦尽甘来“,并且将大学当成一个继续锻炼的过程,这种自律一般延续到工作之后,在工作之后对自己的控制会慢慢减弱。
在”苦尽甘来“之后,部分人已经进入中年,在这个阶段当中部分汉人会放松自我修养,将自己生活的中心由工作转移到家庭,将腾出空余的时间用来休闲。这个阶段,他们认为辛苦了一辈子,是时候放松了。汉人的自我修养在中年时期开始下降。
对于藏人而言,由于宗教信仰及自然环境的因素,他们对于自我修养的态度与汉人不同。对于苦难,苦行,他们有更深刻的认识。
在西藏一些地区存在苦行僧这样一群人,他们生活在自然环境比较艰苦的地区,大多数寺院日常生活的维护都是靠群众平时的馈赠,修行者食素,吃一些清淡的食物,在西藏高寒区也只穿布衣和毡衣。藏族这些苦行僧艰苦的修炼都是为了提升自己对人生的态度。
四、汉人与藏人的第三代认同
越来越多的汉人和藏人移居到世界各地工作或者学习,这种流动也呈现出一种双向趋势。
早期移居的藏人和汉人已经经过较长时间的异地,异国生活,已经有了第二代,第三代甚至更多,他们中的大部分已经融入了当地的社会当中,第一代,第二代移居的汉人和藏人对自己本身出生的地区或多或少都有一个认同,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都与其他桐乡,旧友保持联系,他们自发的形成一个团体,这些人有自己生活的圈子,交际范围以这个交际圈展开和延伸。然而后期移民的藏人原有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基本切断,尤其是以藏人更为突出,他们不能适应这里与西藏完全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惯。第一代藏人和汉人都对生活和文化不习惯,这种不习惯在第一代中最为强烈,随着他们在当地生活时间的增加得到改善,他们在该地生活的越久,这种不适感便会得到越多改善。后期由于当地政府的帮助,他们掌握了生活的技能并长期定居下来,并且逐渐形成了新的身份认同。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第二代移民在当地出生,自他们一出生起受到的便是当地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的影响,在家庭当中他们有一套管教模式,但是影响他们最强烈的却是外界的文化,所以以西方为例,那些畜生并成长于西方的第三代移民被称为“香蕉人”,指的是那些黄皮肤,内心西化的华人。
对于汉人而言,尤其是一些没有宗教背景的汉人而言,第三代出生的汉人对自己的身份认同不同于第一代移民那么强烈,对于第三代移民来说,他们并没有接受过传统中式教育的熏陶,家人的教育知识所有教育中所占比例最小的一部分,对于接受另外一种语言,文化影响的第三代汉人而言,传统的教育对他们而言是无法全盘接受的。人们受到环境的影响很大,第三代汉人移民长期生长于这种环境当中,受到当地文化的影响,几乎对于汉人传统的文化没有了解。因为这种整体文化的影响,第三代汉人几乎等同于当地人,很多第三代移民几乎没有回过打算,他们几乎不讲中文。大陆以外的全球华人共计4400多万,尤其在近10年间迅速增长,增加了400多万。很多第二代移民在当地工作生活,养育子女,成功融入当地社会。移民二代,三代,他们说流利的外语,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已经西化了。据调查,90%的移民后代可以完全融入西方社会。以法国为例,当地有三分之一的移民二代,三代受过高等教育,这比第一代移民高了将近一半,这说明移民后代比他们的父母辈更好的融入了当地社会,有能力从事更高级的工作,享受更优越的生活条件。
但是藏人与汉人的情况不尽相同,藏人因为传统的宗教背景和自我修养方式,对自身民族的认同更加强烈一些,他们为了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防止文化通话,藏人不断构建自己的族群和文化边界。他们虽然已经融入当地,但仍然强烈的保持着自己的“藏族身份”,这种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已经延续到定居在哪里的第二代和第三代。(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
参考文献:
① 参见:马塞尔·莫斯,《礼物-古式社会中交换的形式与理由》,[M],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18
参考文献:
[1] 本尼迪克特,《菊与刀》,[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2] 翟爱堂,《日本的西藏研究》,[J],美国:国外社会学报,1978
[3] 杜永彬,《西藏研究四十年的社会影响》,[J],北京:民族研究,1991
[4] 杜永彬,《西方对西藏的误读及其原因》,[J],北京:当代世界,2009
[5] 刘志扬《海外藏人的人类学研究》,[J],北京:思想战线,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