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个国家的对外交往都会趋利避害,政治与经济分离也许是理想状态,但是,政治与经济又是并蹄莲,彻底分开绝无可能,对英国和中国都是如此。
英国“转向中国”令美国不爽
中外人士对习近平主席此次访英评价颇高,认为习近平此行所获成功远大于此前对美访问,甚至判断英国“将宝押在中国的长期崛起和美国力量的相对衰弱”。
英国《金融时报》网站10月20日报道称,美国欧亚集团亚洲部负责人、奥巴马前首席亚洲顾问麦艾文说,英国的对华方式是错误的。他说:“对于一个正在崛起的中国,如果在处理对华关系中存在某种起码的常识,那就是如果你屈服于中国的压力,那必将招来中国更大的压力。伦敦在玩一场危险的战术迁就游戏,希望换取经济利益,但这可能在日后导致更多问题。”
美国试图达成一种平衡:一方面要构建具有建设性的对华关系,另一方面要在网络攻击、南海等问题上惩戒中国。但英国首相戴维·卡梅伦和财政大臣乔治·奥斯本却被指责背弃原则以促进贸易,争取中国的投资。
报道称,奥斯本最近说希望在对华关系上“冒险”,华盛顿认为这是为了经济利益姑息中国。美国担心英国的“荷兰化”——即减少国防开支,在国际舞台上退到无足轻重的地位而放弃对影响力的追求——官员们尤其担心英国对中国的立场。英国外交部则否认了英国为贸易而牺牲原则的提法。
报道称,今年3月,奥巴马政府抨击英国“不断姑息”中国,美英关系因此受损。这种指责是源于英国几乎没有通知白宫,就宣布自己将成为首个加入亚投行的七国集团成员。美国一位前政府官员说:“让我们不高兴的是,他们几乎没有与美国进行任何磋商就加入了。英国不仅暗中破坏了美国的利益,而且暗中破坏了整个七国集团的利益。”
报道称美国国会一名议员说,美国担心英国就维护国际准则而言没有充当强有力的盟友,这在美国准备质疑中国在南海争议水域的领土声索时尤其重要。
据英国《泰晤士报》网站10月21日报道,通过向中国投资敞开大门,英国可能削弱西方联盟。报道称,美国所理解的中国的目标是:中国想让欧洲各国鹬蚌相争,并在欧盟与美国之间打进一个楔子。在这一解读下,抱有重商主义热情的英国政府正在助力西方的被削弱。
“国与国之前没有永恒的盟友”
自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英国接连卷入科索沃、伊拉克、阿富汗和利比亚等地多场战争或军事行动。经济上的负担,不断上升的军队伤亡数字,再加上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都使英国国内要求从海外收缩、削减对外援助的声音不断增大。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英国人开始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些以“人道主义干涉”、反恐或是推广西方价值观为目的的海外军事行动,真的符合英国自身的国家利益吗?
另外,英国一些学者还指出,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英国一直将与美国的“特殊关系”作为外交政策的基石,但两国在诸如气候变暖、国际刑事法院等一些国际事务上的主张并不一致。而且,跟着美国参与的一些军事行动,很难证明其合理性。比如,美国当初以消除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发动战争,但这种武器后来被证明根本就不存在;而在参与美国人领导的反恐战争后,英国人发现,国内的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因素反而还增多了。而在那些被西方“解放”的国家,像伊拉克,长期的乱局使得那里的“人道主义灾难”还在加重。
因此,英国国内近些年日趋主流的观点是,在制定外交政策时,英国应摆脱过去那种将国家利益与国际义务或美英特殊关系捆绑在一起的做法。
实际上,“国家利益”向来被国际关系现实主义学派视为外交的终极目的。十九世纪英国首相帕默斯顿的那句——“国与国之前没有永恒的盟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至今仍被当作国际关系中的至理名言来引用。
此外,英国目前还面临着身份认同以及适应新的世界格局等一系列难题。2014年的苏格兰公投,特别是定于2017年末举行的就英国是否退出欧盟的公投,使得英国人对自身的身份认同受到挑战。英国一些有识之士意识到,在新的世界经济秩序下,特别是面对中国的崛起,英国有必要根据自身的地位来重新调整其外交战略。英国学者迈克尔·霍克斯在接受英国媒体采访时就认为,中英此次走近的一个原因是,英国利用了中美在网络安全、南中国海等问题上的不和,而在中美之间插上一脚,趁机加强与中国的关系。
中美英三角关系格局不大可能改变
由此看来,卡梅伦政府对华外交大转身,完全符合英国自身的长远利益。冷静分析可以看到,中英大尺度战略靠近没有改变,也不大可能改变中美英三角关系格局的框架和基础,英国今后将采取政经分离方式处理对华对美关系,进而两得其便,两头渔利。
今年年初,英国不顾美国反对,在西方大国中率先参与中国主导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对美国而言的确是惊世骇俗的“出轨”之举,此次又与中国结成“全球战略伙伴”,更有“身在曹营心在汉”的表征,难怪美国朝野颇有微词。其实,英国外交大臣哈蒙德对此回应得相当直白,即英国对华关系的基础是经济,言外之意,生意归生意,其他另当别论。因此,看透英中、英美关系实质,才能做到面向21世纪,面向未来。
英国是“绅士”精神与风度的原产地,它非常在乎对外交往中的礼仪、规矩和面子问题,更熟悉“礼仪之邦”中国对于尊严和礼节的高度重视,因此,以最高标准和规格欢迎中国领导人做客,其中的奥妙和精明,不是美国“牛仔”们所能体察和习惯的。放在两国关系的天平上看,这是一种态度和氛围,当然也是一种示好和慷慨,但并不说明英中就是一家亲和手足情。
基于曾经是世界第一个超级大国所历练的全球视野和历史经验,英国敏锐而准确地察觉到中国的持续勃兴和美国的相对衰落,适当在中美间做点距离调整,本身就是所有国家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本能选择,更何况英国深谙“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英国也清楚战略时机窗口往往很小很窄,一旦错过将酿成巨大遗憾,因此,它才做出加入亚投行这一被誉为“1944年以来最重大的独立行动”。道理很简单,英国要发展要复兴,必须抓住机遇搭乘中国这趟高速环球列车的头等舱。
但是,英国毕竟是西方国家的母版国之一,是资本主义制度和议会民主的鼻祖,也是市场经济和自由竞争的最早倡导者和践行者,甚至也是现代西方司法制度和文官治理体系的缔造者。这些制度层面的巨大差异,决定了英国与中国不可能成为真诚的政治盟友,也注定它与美国依然是一条船上的志同道合者,甚至是同一彼岸的航行者。
其次,在人权概念和标准、宗教信仰和言论自由、外交理念和传统,甚至精神气质等方面,英国与中国也国情差异巨大,相反,却与美国一脉相承,高度契合,同气相求。这也意味着在遭遇此类分歧与摩擦时,千万不要指望英国会大幅度降低它的标准和要求来换取商业上的巨大利益,。
另外,以跨大西洋关系为基轴的英美盟友关系,依然是串联欧美发达世界的核心基础,这是英中关系无论如何不能改变也不能替代的坚实基础和顶层设计。而以北约为框架的集体防卫体系,和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政治、安全和经济秩序,也必然使英美的“政治夫妻”关系依然有名有实,并在关键时刻和关键问题保持协调和一致。
因此,“黄金时代”的中英关系必然更多体现为经济利益共同体乃至安全利益共同体,而不是政治和道义共同体。英国一定会本着“生意归生意,政治归政治”的原则,巧妙而精细地处理对华和对美关系,既避免英中合作发財而伤害英美盟谊,也尽量减少英美携手领导西方而牺牲诱人的中国红利。
(《北京青年报》2015.10.25 马晓霖/文、《参考消息》2015.10.23、中国网2015.10.22 王菊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