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至2020年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刺”阶段和“撞线”时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于近现代史上沉沦屈辱了一百余年的中国来说,是实现国家现代化和民族复兴之路上的一座里程碑。
10月29日,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闭幕,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建议将为中国编制“十三五”规划纲要提供重要依循。
2016-2020的“十三五”规划,将是本届中央领导集体主持编制并完整实施的一个五年规划,将是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向更高发展阶段迈进的艰难跃升,也是跋涉在民族复兴之路上的社会主义中国的关键一程。
“五年规划”是否已过时
2016年至2020年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刺”阶段和“撞线”时间。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共提出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的第一个。这个“一百年”指的是中共成立100周年,另一个指的是新中国成立100周年。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于近现代史上沉沦屈辱了一百余年的中国来说,是实现国家现代化和民族复兴之路上的一座里程碑。
外媒称,今天的中国不愿放弃的遗产,那就是经济发展五年计划(从2006年“十一五”开始,五年计划改称五年规划)。这是从苏联传入中国的一种经济模式,据报道,从1953年至1957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中国已经先后制定实施了十个“五年计划”和两个“五年规划”。
到现在依然在操作执行五年规划的,放眼世界,也只有中国、印度、越南等寥寥数个国家。为什么中国依然在坚持这个体制?答案就是,从1950年代开始,中国即使是搞五年计划,也是允许市场存在的,简单说,就是抓大放小。即使是在计划经济时代,中国依靠计划进行的,主要是大银行、大商业、大工厂等,而在农村一些地区、城市中的手工业等小市场,则可以有一定放开,而非事无巨细地制定每一项生产指标。
从“计划”到“规划”的名称变化,也能体现出这种思路的转变。如果把“规划”二字换成“国家战略”,一样行得通。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教授鄢一龙就把这种管理体制称之为“目标管理”:既保持长远战略目标的长期稳定,也对战略步骤和具体战术进行阶段性调整,持续推动中国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的确,相对于欧美等设立目标却完成率低下的现实,中国的规划,其约束性和指导性要更强,执行力也更高。但同样,它也存在一些問题。比如,规划鼓励清洁能源建设的方向是好的,但风电和光伏一拥而上就会造成产能过剩;鼓励创新创业是好的,但同样也可能引发扭曲产生泡沫。而在目标压力之下,行政手段的滥用也不是不可能。
但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依然需要“五年规划”,“规划”和“市场”不是矛盾的和冲突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国部前主任普拉萨德说,五年规划为中国政府的改革发展议程提供了行之有效的组织架构。
为中国带来哪些改变
法国《欧洲时报》评论称,“十三五规划”将指导中国未来五年的发展往哪儿走、怎么走。三十多年高速发展,外界担忧中国能否顺利跨过“中等收入陷阱”,鉴于此,公报强调“十三五”时期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是个硬指标,但从“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具化指标看实现起来并不是难事,反而着重强调了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对发展的质量提出要求。
香港《大公报》刊文分析称,五中全会在民生方面着墨极多。在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初步实现“国富”的基础上,“十三五”将更加向“民强”倾斜,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提升民生福祉,提高发展质量。
香港《文汇报》文章称,与上一个五年相比,未来五年中国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的五位一体的发展理念,其中,“创新”、“绿色”、“共享”的理念为首次在国家规划中提及,意味着国家发展理念及模式的转型。
台湾《旺报》刊文称,从会议公报可以看出,“对外发展”、“对外开放”成了大陆擘画未来五年经济发展及改革蓝图的关键词,这透露出一个信号,在大陆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之下,加速全球经济战略布局、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将是大陆未来经济大政方针的重中之重,也是大陆未来的经济发展格局能否脱胎换骨的重大关键。
美国《世界日报》表示,中共制订“十三五”,是全球经济大事,中国经济影响力越来越大,经济成长占全球经济成长的32%,改革成败将直接影响全球经济成长;如果未来五年中国改革成功,建立一个可将经济成长稳住在4%、5%之上,不致重蹈日本1990年代陷入长期低成长的泥淖,将是全球经济史的重大成就。
“十三五”放大中国发展机遇
“‘十三五时期仍将是中国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凤英表示,尽管国际局势发展日益复杂和多元,全球化趋势并未改变。在这个过程中,中国要坚定既有战略布局,而不应随外界的变化急于调整甚至改变战略。
“比如美国主导的TPP协议的达成,实际上是中国战略布局的倒逼结果。我们要坚信,中国的全球布局是成功的。”陈凤英说。
陈凤英强调,全球化的机遇仍然主要在中国一边,“目前,市场在我,资本在我,发展空间在我,所以中国理应成为全球发展的引领者,而不是过去的参与者。”
从更远一点的视角看,中印等新兴国家的崛起,继而带动了南方国家的迅速崛起。这一格局的变化与中国产生了良好的互动关系。
新兴经济体的崛起使得过去的霸权体系逐渐被打破,G20机制及“金砖五国”峰会等在全球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客观上为中国全面参与全球治理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中国的共赢理念,也为绝大多数国家所接受,将促进国际经济政治秩序向着更加合理、更加均衡的方向迈进。
“十三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陈东琪表示,中国还需依靠自身转型发展来创造机遇,“目前,南亚国家具有成本优势,而发达国家技术有优势,中国两头受到挤压。”
“未来的国际环境下,美国、欧洲调整对中国是机遇,新兴市场的发展对中国是机遇,但能不能变成现实关键看中国自己能力。总体来讲,‘十三五时期中国要利用国际机遇,不是单边的而是双边的,更重要的是自身的修炼。”陈东琪说。
(新华网2015.10.29、《都市女报》2015.10.16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