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什么样?看法各异,但是到过越南的人都会发现,这个国家和自己在国内获得的印象不一样。
从空中往下看,即使没有边境线,也能根据中南半岛东部的长山山脉大致看出越南的地貌:在蓝色的南海西岸有长长一绺儿、绿油油的;南北分别是稻田密布的湄公河、红河三角洲。
蓝色和绿色显示了这片热带土地天然的丰足,陆地易种植,沿海有鱼盐、交通之便。经过约20年的高速发展,越南已不是许多国人眼里的贫穷国家(越南2011年就已成为中等收入国家)。
土地肥沃,村民勤劳富足
湄公河三角洲、红河三角洲的平原土地肥沃,使得越南在上世纪80年代革新开放后,具备从粮食不足转而成为全球第二大大米出口国的客观条件。
红河三角洲平原上,一般几百户人家结成一个村社;村社里学校、医卫所、杂货店、庙堂一应俱全;家家户户自给有余,哪怕只是单纯从事农副业也可以有些现金收入。村民可能还是国人记忆里的样子,男戴绿帽子、女戴尖斗笠,衣衫破旧地在地里干着农活,房屋看着也很不起眼,但走进他们家中却能让外人足够惊讶:哪怕是一般农户家里,电视、冰箱也一应俱全,而且多数为日本品牌;十几岁孩子拿着智能手机刷屏随处可见——越南3G网络和无线网络比国内更普及便利。甚至海边、路边的茶摊都可能有无线网络。
南部湄公河三角洲平原和北部类似,但那里的农村围绕胡志明市建立了更多的工厂。一般情况下,越南农民工只在15公里范围内上班,也就是上下班骑摩托车只需二三十分钟。这和传统有关,越南未婚女性未征得父母同意一般不在外就餐、过夜;也和农民工心态有关,到工厂只是增加土地之外的额外收入,在生活还过得去的情况下不是必须。因此,越南各地工业区多较分散,以便招工;而大工厂都面临招工难的问题。比如富士康几年前曾在越南租地打算建厂,但最终因招工人数少而在大陆建厂;再如河静钢厂建设项目中,也有四五千名中国工人。
越南中部多山,南北也有山区。山里除了森林,低平处是稻田,坡地几无荒山,全是整齐的甘蔗、木薯、红薯地。山民可能就一间或几间卧室四壁有墙,多数都在小屋外搭几根木头,另外支个棚子,相当简便。厨房在棚子里,卧室不够了男主人就在棚子里绑几个吊床,厕所就在屋外地头上——很穷吗?他们生活并不缺什么,一样电器齐全,手机齐备。外人观念里,通常越南女人勤劳男人慵懒。可是看看需要重劳力的田地,一畦畦的相当齐整,作物长势也很平均,这显示出越南人民,尤其男性也具备东亚精耕细作的传统。
城市拥挤,但生活自有秩序
不同于乡村,越南城市给人的第一感觉是拥挤。
道路街巷狭窄的模样,适应着细长的国土。人行处常常因为各家各户街边支炉子、沿街商铺道旁摆个摊而不得不错身而过;车行处,只要有缝隙就会有摩托车挤进挤出。但是,笔者在越南多年还未见到市民当街吵架、打架,大家都有如同村民、山民一般随遇而安的心态。看似乱糟糟的街道上,摩托车横冲直撞,但似乎不妨碍彼此的各行其道;总体上,越南多数城市嘈杂纷扰,但治安却出奇的好,只在南部有所谓“飞车党”抢劫。
城市里一般长10米宽4米的楼房也是窄高挺立的。屋内一楼是厨房和小小的客厅,往上各层是卧室。这种房子也是拥挤的。反映在家庭生活上,一楼就只能是主妇的地盘,由她们带着女儿、儿媳操持家务;男人们在家看电视并不普遍,饭后就出门喝茶喝咖啡、下棋聊天,遇到重要足球比赛转播,咖啡馆里就坐得满满当当。这种固化的模式看起来有重男轻女,或者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之嫌,但在维持传统的越南,却是社会有序发展、邻里和谐面貌的基本单元。
事实上,越南33万平方公里,比云南省还小的面积挤住着9000多万人口,什么都是窄窄的,看哪都乱乱的,但人们自得其乐,隐然有着良好的社会、道德规范。
越南人个体性格里体现着与整体纷乱不一致的个体秩序,温和、谦恭。这或许与他们的信仰、文化有关。
每一户人家的进门处都供奉着神龛。神龛一般敬奉土地、灶神或财神,但必少不了祖先。重视家庭伦理、长幼有序、孝悌观念是典型的儒家传统。研究也表明,自15世纪,儒家就开始成为越南主流思想,渗透到社会的各阶层,使越南的东南亚特质逐渐失色。而祖先与神的地位平齐,更突出了越南人的祖先崇拜。这也反映在对胡志明主席的崇拜上。在越南民间,对胡志明的爱戴是长辈式的、神明式的,不容亵渎、不需灌输。
宽容将就,民族一致性程度高
受儒家思想影响,越南人如今多数早已不仇视侵略过它的法国、日本和美国;在社会层面,街上车辆剐蹭时,多数司机下来看看后各自走开;行人事故一般都是车辆司机主动承担责任;邻里有矛盾也很少公开争执。
越南主体民族是京族,京族祖先到底从哪里来沒有确考,但如越南所说自己是“仙子龙孙”,那么至少也得追溯到湖南省洞庭湖地界;而后京族所在的越北区域长期属于中原王朝或中国南部割据政权;公元968年,越南建国,但建国前几个朝代君主祖籍多为福建、浙江;此后,越南或独立或藩属或被纳入中原王朝,其间,由于中原不断受到北方民族袭扰或改朝换代,中原汉人不断移民华南,其中一部分又分期前往越南。早到越南的汉人融入京族,后来的一部分成为明乡人,再晚些迁来的汉人被归为少数民族“华族”。随着掌握先进文化的汉族人不断融入或进入越南,越南也不断向南攻略,17世纪末攻灭信奉印度教的占婆国而据有如今中部岘港、芽庄一带,18世纪末并入原属真腊的南部胡志明市周边,1830年将南部少数民族聚居的山地“西原”地区划入版图。
在越南疆域形成和稳固的过程中,儒家的“大一统”思想也有它的体现,最直观的是越南主体民族京族的一致性。越南从北向南开疆拓土,据有中部不过300多年,划入南部胡志明市一带才200多年,富国岛一带更是在1949年时法国殖民者才确定由柬埔寨划归越南。但是,遍行越南各处,所有城镇、主要公路邻近区域几乎全是京族人,无论何处的京族人在信仰、习俗上没有什么区别,都拜祖先、关公、观音和财神,或者也信基督教。也就是说,越南的民族一致性在不同区域也表现得相当突出。
这种一致性反映在普通越南人身上,就是“抱团”。这种团结使得越南民族能扛得住残酷的抗法、抗美战争,表现出强烈的民族主义。
1885年中法战争后,越南不再向清廷进贡,被法国殖民。越南人悠闲、好咖啡和面包以及一些语言词汇,有法国殖民的痕迹,但中华文化的印迹更为明显,只不过在1945年确定法国人创设的拉丁字母文字为国文后,这个印迹逐渐变得模糊、不那么直观了。
中华文化影响深远,对华感情复杂
历史上,越南人对中国的情感是复杂的、变化的。现在的越南史书习惯上将发生在越南的起义解释为民族矛盾而非阶级矛盾,越南独立后与中原王朝的抗争则是其中重点。实际在封建时期,无论是否“北属中国”,越南上层都以掌握中华文化、儒家思想为荣。据研究资料,尤其在元清两朝,越南还以儒家中华文化继承者为豪,即“小中华思想”。越南知识分子喜欢写中文“唐律”诗歌的传统一直传到近现代,胡志明主席写的诗就朴素隽永。越南如今产生了拥有超过300万信众,把佛祖、老子、孔子、观音、耶稣和关公、孙中山等一起敬畏的高台教。
总之,在公元968年独立前,越南是中原王朝或古代中国地方割据势力一部分;独立后,越南军事外交上抗击“北寇”,但仍倾心于中华文化。
越南共产党及其前身在北部、继而在全国建立政权前,中越建立了同志加兄弟的友谊。越南统一后,中越关系出现了波折,但随着上世纪90年代关系正常化,两国关系回归友好合作。如今,中越同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邻国,建立了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但是因为南海问题的存在,两国关系偶有波折,民间情绪也容易出现对立。
尽管如此,越南百姓、社会总体上有着儒家的温和,除非在极少的特殊时期,中国人到访越南是不会感受到彼此在某些问题上的分歧的。(《国际先驱导报》2015.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