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霞
摘 要: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五大发展理念不是相互排斥、互不联系的个体,而是一个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相互贯通、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因此,正确理解以及厘清五大发展理念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笔者看来,其关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创新发展是动力源泉;二是协调、绿色、开放发展是三大载体;三是共享发展是最终目标。
关键词:五大发展理念;动力;载体;目标
《十三五规划建议》全文中用了很大篇幅来阐明五大发展理念,五大发展理念是其最大的思想亮点,这说明国家把五大发展理念放在了一个相当高的高度。五大发展理念是“十三五”规划的“灵魂”,是今后我国发展方向和发展实践的指导思想。
一、五大发展理念提出背景
弗朗西斯·培根在《习惯伦》中指出:“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思想是行动的动力,正确的思想和理论将产生出巨大的潜力。五大发展理念是国家的战略思想,构成了十三五规划建议的核心,是贯穿《建议》全文的一条思想红线,将指导和引领我国十三五规划的贯彻落实。
当今时代,由于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的深入发展,以及新一轮科学技术革命的开展,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国家与国家、国际组织之间既有竞争也有合作,每个国家极其重视创新在经济社会以及各方面发展中的引领作用,这是当今时代各国发展的大背景。而我国国内正面临着在坚持“消费、出口、投资”三架马车协同带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寻求新的发展动力,即发展动力的转换的问题。十三五规划建议将创新发展放在了五大发展理念之首,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创新有了进一步的新认识。这一认识顺应了当今世界潮流以及符合了当代中国发展的新要求。创新发展将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及科技革命深入发展这个大环境下以及国内发展新动力的培育的要求下得到响应。
从改革开放尤其是近一二十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快速,创造了令西方国家难以置信的“中国经济奇迹”。但现今社会经济发展不协调因素集中显现,如收入差距扩大,城乡发展不协调,贫困人口数据大,精神文化建设跟不上经济发展步伐,医疗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等。针对这些不协调的影响因子,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协调发展理念,将协调发展理念升华为国家战略。十三五规划建议中的协调发展理念紧随创新发展理念,协调是一个从“不平衡”到“平衡”、“不协调”到“协调”、“不可持续”到“可持续”的不断发展和逐渐完善的久远的过程。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体现了全面小康从十六大到十七大,再到十八大的一个发展、协调、完善、继承、创新的过程。党和国家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会越来越重视协调发展,全面贯彻协调发展理念,着眼于全面,着力形成平衡发展的结构。
工业、科技革命后,西方国家的生产力极大发展,其经济走在前列。但让人惋惜的是:各种问题也接踵而至,尤其是環境问题。21世纪,各国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逐渐加强对生态文明的建设,全世界对治理和预防环境公害都予以重视。在当代,全球变暖、水土流失、水污染、大气污染等等问题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十三五规划建议中,绿色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处于中间位置,起着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作用。我国放弃了西方“先工业、后环境,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并始终坚持以绿色发展为核心的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协调,是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最好体现。绿色发展响应了人民追求高质量生活的要求,国家通过绿色发展,以期实现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
开放才有出路,对外开放这一基本国策永不过时。在此基础上,我们更应该顺应国际国内发展大势,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审视并确定新的发展战略,响应时代发展潮流。十三五规划建议中,开放发展理念正是中国谋求富强的体现,顺应了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过程中要求更高水平的开放格局的时代要求。这也体现了我国对外开放的自信和自觉,以更加积极、自信的姿态参与全球发展。我国的国际话语权及影响力逐渐加强,身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唯有坚持开放发展,才能实现合作共赢,我国的国际形象及影响力才会进一步得以提升。
近几年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更加富裕、丰富多彩,人民的幸福感在增强,令人欣慰。人民身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体,理应由人民共享我国发展的成果。共享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尾,是前四大发展理念的最后归宿和价值诉求。这一理念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并顺应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是激发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活力的现实需要。我国坚持共享发展,着力增进人民福祉。
二、五大发展理念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创新发展是动力源泉
创新位于五大发展理念之首,表明国家对创新的重视正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习近平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可以这样说,只有把握了创新这把利剑,才能占据发展的制高点,才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走在前列。创新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很少存在外部不经济性,也就是说它所发挥的社会效益远远超过私人利益,给他人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福利。我国今后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创新引领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
(二)协调、绿色、开放发展是三大载体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可以说创新是引领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第一动力。但同时,创新的发展也需要以协调、绿色、开放发展为载体,方能充分发挥创新的正外部性效应。
1.协调是三大载体之首
协调作为三大载体之首,它的作用和地位可想而知。协调发展这一载体,将创新、绿色、开放、共享发展连接起来,注重五大发展理念的协同发展,防止出现“畸形”发展。“短板效应”为人们所熟知。《建议》中强调的“区域协调、城乡协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相融合”的发展要求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短板效应”的发生。五大发展理念在发展过程中,不可偏废其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需要各方面的协调,决不能牺牲某一方面而发展经济,鱼和熊掌都要兼顾。
2.绿色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绿色发展理念在五大发展理念中处于中间位置,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没有绿色发展这一载体,创新的正外部性效应将会受到影响,甚至会有负外部性;协调发展将失去效用;共享发展将得不到充分施展。
2010年,美国学者范·琼出版的《绿领经济》一书谈到美国兴起的绿色浪潮时说:“不管是蓝色旗帜下的民主党人还是红色旗帜下的共和党人,一夜之间都摇起了绿色的旗帜。”绿色发展引起了各国的共鸣。在当代中国,绿色发展不仅是一种新的发展理念,而且是一种自然观、经济观、美化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革命。我国根据自身建设经验以及借鉴外国发展的经验及教训,将绿色发展理念放在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并提炼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这一发展观的主旨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最大限度地提升和惠及人民群众的生态福祉。绿色发展观将指导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我国生态文明的绿色发展道路与模式体现了与工业文明的“黑色”发展模式的彻底决裂。习近平指出,经济和环境不可偏废。2015年1月19日至21日,习近平在云南考察工作时又指出,“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长期任务,要久久为功。”环境建设是一个大工程,需要每一代人的努力。在發展经济、追求经济利益时,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才能实现永续发展,人民才能更健康、更幸福地生活。
3.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如果没有开放发展这一载体,而仅仅只有创新、协调、绿色发展,中国势必会落后于其他国家。2015年11月2日,习近平会见基辛格等中美“二轨”高层对话美方代表时表示,“中国将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继续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开放发展,顺应中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坚持开放,提升开放水平,中国经济才能发展更快。如果与世隔绝、闭关锁国,将会重蹈覆辙,后果不堪设想。开放发展将在创新、协调、绿色发展的基础上提升一个层次,将为建设更加自信的中国而添砖加瓦。
(三)共享发展是最终目标
共享发展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发展的落脚点和最终归宿,是我国发展的最终目标和价值诉求。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发展最后都是为了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
恩格斯在科学阐述对未来复杂事变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时提出了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合力的观点。他认为,“历史运动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力量所支配的……但是决不能由此而否认人的意志和人的自觉的活动在历史运动中的作用。”④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体,因此,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创造美好生活过程中的作用,同时,让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们必须“共建共享”,以实现“共同富裕”。此外,中国共产党的性质要求全党的一切工作都必须以人民的利益为首。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共享发展理念是实现共产主义最终目标在社会主义阶段的要求。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要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局面,每个人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以及共产主义目标而奋斗。
三、总结
五大发展理念成为《建议》中最大的思想亮点,这将会成为今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的核心和灵魂。五大发展理念不是互不相干的单个的个体,而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有机统一整体,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不可偏废其一,否则将出现“畸形”发展。如今,五大发展理念已经上升为国家的战略思想,如何将五大发展理念扎扎实实地贯彻落实下去,五大发展理念将会发挥多大的作用,这还需要全国人民的共同参与和努力。(作者单位: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 范.琼.绿领经济[M].胡晓姣,罗俏鹃,贾西贝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年.
[2] 黄志斌,沈琳,袁蛟蛟.毛泽东的绿色发展思想及其时代意义[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5年第8期.
[3] 刘思华.正确把握生态文明的绿色发展道路与模式的时代特征[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5年第8期.
[4] 庄福龄.简明马克思主义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5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