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多迹象表明,中国经济已开始步入新常态。
我注意到很多学者和官方机构对新常态所做的阐释,但他们都是就现象论现象,并没有抓住新常态的本质。我的理解,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本质,就是透过改革逐步使中国成为一个正常的市场经济国家,从而实现国家经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我一直认为,市场经济体制不单纯是经济制度问题,更是国家治理社会的最有效的治理方式,因为市场的本性就是自由、平等、公平、竞争和博弈合作。所以我们看到,“全面深化改革”透过“三板斧”,使中国经济逐步进入了新常态:第一板斧,简政放权,释放市场活力;第二板斧,透过三中全会《决定》,确定了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决定性作用,厘定了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其核心是压缩行政权力,还私权给公民和企业,即所谓的“法无禁止即可为”;第三板斧,透过四中全会《决定》,规范那些被压缩的公权力,以实现所谓的“法无授权不可为”和“法定职责必须为”的法治目标。
尽管如此,从经济学角度看,我依然认为,四中全会《决定》是一个为市场保驾护航的政策。这些就是我在《中国经济的旧制度与新常态》导论《重塑政府与市场的边界,以新常态革除旧制度》中所阐释的主要观点。不认识到这些,我们就无法理解新常态,也无法判断中国将走向何方。如果“全面深改”取得成功,中国共产党将实现自执政以来的第二次自我革命。第一次当然是邓小平先生主导的“改革开放”。
中国要进入正常市场国家行列,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我们看到的是,政府过去一直在做市场的主体,而不是做市场活动的裁判和监管者,这是导致今天中国经济困局的深层次原因。关于这方面的话题,感兴趣的读者可以阅读我过去出版的《中国经济到了最危险的边缘》。所以,我们当前改革的当务之急,就是要清除阻碍建立正常市场经济秩序的旧制度,这就是《中国经济的旧制度与新常态》第一篇“革除阻碍改革的‘旧制度:那只伸得过长的手”所阐释的内容。我从国企垄断、权力腐败、金融垄断、政策楼市、土地财政、政府监管失责等方面,说明政府在市场方面越位和缺位的灾难性后果,并以此证明一个由政府操控的市场一定不是好市场。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看到了2014年连出四中全会《决定》、新《预算法》和“43号文件”三记重拳,以厘定政府与市场的边界。这就是我在《中国经济的旧制度与新常态》第二篇“政府出重拳,为市场保驾护航”所阐述的内容。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43号文件”。大家晓得这个“43号文件”有多么重要吗?它将使地方政府彻底丧失投资能力,迫使地方政府从投资型政府转型为服务型政府,“地方政府公司化”趋势将会得到基本遏制。我预测,“43号文件”将成为厘清中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里程碑性文件。请大家一定要记住和领会这个文件。这三记重拳是以政策、法律、法规的形式,厘定了政府与市场的边界,非常了不起。关于厘定“政府与市场边界”的系统性思考,大家还可以参阅我过去出版的《郎咸平说:改革如何再出发》。
既然如此,那么政府这只“有形的手”该用在什么地方?我认为,政府的精力应该放在建立“有效市场”方面,一个没有垄断的市场才是一个有效的市场。这就是我在《有效市场:改革开启攻坚战》里所讨论的内容。一个有效的市场应该是破除垄断、公平竞争的市场,这也是2014年政府在价格改革、电力改革、电信改革、金融改革、国企改革等方面的大动作。为什么说是“大动作”?因为这些改革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未完成的改革,为什么?因为难,所以我将其称之为“攻坚战”。如果政府能够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形成新的垄断利益集团,对这些大动作的改革,我在总体上给予积极评价,并对改革的结果持乐观态度,因为这些改革是在反腐败的大棒下进行的。
打破垄断的改革已然成为中国经济的新常态。
一个去除垄断,充分竞争的市场生态,才能真正孕育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
我一直认为,调结构、产业升级转型的主体是企业,而不是政府。政府要做的,是营造出一个“法无禁止即可行”的营商环境,营造出一个“充分竞争、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营造出一个保护私有产权和知识产权的法律环境。我在《中国经济的旧制度与新常态》中的第四篇“中国产业新常态”讨论的,就是在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中,企业作为创新主体,该如何转型升级。我以互联网、通信、高铁、汽车、电子等产业为例,说明了企业转型升级、增加竞争力的背后逻辑。
一个有为的政府,不仅应在国内市场为企业营造好的营商环境,而且应该像美国那样,在国际上为本国企业营造一个好的营商格局。过去,我们在这方面吃的亏太多。令人兴奋的是,在2014年,我们看到了新一届政府在国际经贸关系方面的大手笔布局。无论这些布局的最后结果如何,我都看到了一个有为政府该有的动作。这些布局,改变了我们过去被动接受规则的困局,而是主动亮剑,开创了主动布局、创制规则的新局面。这就是我对中国经济新常态背后逻辑的理解。新常态建立的过程也是破除旧制度的过程,这是一条荆棘遍布的道路,但我们没有选择的余地。
作者简介:郎咸平,著名经济学家,2001年起重点研究中国大型国有企业产权改革问题,曾执教于国内外多家知名商学院,现为香港中文大学教授。著有《中国经济到了最危险的边缘》、《谁在谋杀中国经济》等,其《郎咸平说:中国经济的旧制度与新常态》,近日已由东方出版社出版。
得益:乳业转型创尖端
“兴乳、富农、益民、强国”,是山东乳业龙头得益乳业的企业宗旨,也是得益一直践行的企业使命。面临奶业危机,勇担责任收购合格原料奶只是山东得益乳业股份有限公司情牵农户的一个缩影。得益乳业反思当前奶业市场屡屡陷入“倒奶杀牛”和奶荒牛贵的养殖怪圈现状,积极寻求乳业转型,致力于推动乳品产业链的品质优化和升级,打造山东尖端品质乳企。
乳企助力,加快奶业转型
据了解,自去年以来,奶源供需形势骤然变化,“奶荒”突变为严重“过剩”,国内巴氏奶消费疲软,造成国内乳业寒冬来袭。
面对乳业的又一寒冬,得益乳业率先发挥责任乳企的模范带头作用,不拒收、不压价,倾力保护一方奶农。山东得益乳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培亮表示,在市场产生波动时,必须切实担负起对上下游——奶农和消费者的责任,保护奶农生产利益不受损,维持终端价格稳定。发展规模化、专业化养殖,不断向现代化牧场转变。提高中国原奶收购的标准,使原奶各项指标追赶欧盟标准。
从2014年奶业危机看出,与乳企建立长期合作的规模化牧场奶价均未受到影响,这也使得益坚定了继续帮扶奶农向专业化、规模化、现代化转型升级的策略方针。
源头把关,创优产品品质
国内巴氏奶消费疲软,很大程度上受国外进口乳品的冲击。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深深地打击了消费者对国产奶品的信心,至今人们对此还心有余悸。越来越多人不买国内乳品账的背后,是对其产品品质和安全保障的质疑。山东得益乳业股份有限公司多年来始终坚持以产品品质为第一生命线,始终秉承“不合格原料不进厂、不合格产品不出厂“的质量管理理念,严把质量关,实施乳品生产链条全过程监管,确保乳品安全品质。
目前得益乳业所使用的原奶指标均高于国家标准,自有牧场指标达到了欧盟标准,为保障产品品质提供了坚实基础。 其中鲜境、醇境等鲜奶产品检测均达到欧盟标准。生态好牧场,严选高品质。鲜境产自草地肥美、清水潺潺、空气清新的黄河三角洲生态牧场,纯种荷斯坦奶牛在绿色自然的生态区享受营养师的精心呵护,产出绿色天然零添加的高品质鲜奶。
得益品牌在国家历次产品检验中批批合格,为消费者提供了高品质放心奶、市场美誉度节节攀升,真正实现了得益“放心奶”品质。
服务升级,树立满意口碑
为消费者提供安全高品质的乳品和便捷的服务,是得益人永恒的目标。前不久,中国质量协会、全国用户委员会公布了2014年全国液态奶用户满意度测评结果。在全国被调查的20个品牌当中,得益乳业再次名列第一,第五次荣获液态奶全国用户满意度测评第一名。
作为生产服务型企业,得益长期致力于打造高素质服务团队,提高服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服务精神,订奶服务遍及山东各省市。除传统的社区订奶服务之外,网络订奶服务全面启动,实现了足不出户订鲜奶。2015年得益积极拓宽销售渠道,引进电商系统,刺激巴氏奶消费,最大限度地提高巴氏奶消费占比。
得益乳业专注低温奶制造,心系消费者的健康营养,不断追求质量和技术的精益求精。
肩负传播巴氏奶文化使命,引领巴氏奶消费潮流,得益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