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彬
摘 要:哈萨克婚礼仪式是哈萨克礼仪文化的重要内容,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哈萨克礼仪文化发生了变迁。哈萨克婚礼仪式传播通过仪式主体间的互动,强化了人们之间情感建构和再生产着人们生存其间的社会及其关系。通过哈萨克婚礼仪式传播,我们看到的是这个民族潜在的文化认同。
关键词:哈萨克族;婚礼仪式;传播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05-0013-03
婚姻是每个个体生活经验的一个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形成社会结构的基本单位,无论对于个体还是社会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婚姻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一个民族文化方式的重要表征,是对一个民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生产力发展水平、价值观、民族文化心理等的反映,更是了解一个民族文化的窗口。
哈萨克族是新疆的主体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塔城、阿勒泰、昌吉回族自治州的木垒哈萨克自治县等地,总人口约为138万。婚礼仪式是哈萨克族人民的“文化储存器”,我们可以通过婚礼这一哈萨克人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民俗仪式窥见该民族的社会文化心理、思想观念、行为特征等文化深层的东西以及所蕴涵的文化认同。
一、哈萨克族婚礼仪式展演的主要内容及文化内涵
哈萨克族限制同一氏族的男女结亲,“氏族婚外制”是哈萨克约定俗成的婚俗。如果通婚,同一部落特别是七代以内的近亲是不可以的,联姻的家庭要相隔7条河,这样做是为了杜绝近亲繁殖,为族群优生优育提供了文化传统上的沿袭。
哈萨克人把婚礼看成是人生的一件大事,所以仪式较为复杂。哈萨克族的婚礼仪式在女方家举办四次,男方家举办两次。分别是:说亲仪式、订婚仪式、“吉尔特斯”仪式、出嫁仪式、迎亲仪式。
(一)说亲仪式
说亲仪式音译为“库达里克”,意为“有情人终成眷属”。该仪式的主要内容是:男方父母或邀请有威望的长者携带礼物到女方家,如果女方有意,就会收下男方带的礼物,宰杀牲畜邀请亲戚朋友聚会,款待男方家人,双方即可商定订婚日期。该仪式表达了哈萨克人对婚姻谨慎持重的态度、对女性的尊重及哈萨克人豪放坦荡性格中不乏温婉细腻的一面。
(二)订婚仪式
订婚仪式音译为“库达拉苏”,是哈萨克人婚礼程序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一般在女方家举行。这天男孩的父母带几名近亲、一匹马、礼品到姑娘家,姑娘家宰羊款待。根据习俗,要选那种红毛白头或黄毛白头羊,以表示姑娘的赤诚、纯真。还要将男方客人推到河里,行“踏水礼”,表示亲事一旦定下是不能反悔的,展示了哈萨克人做人要讲诚信的原则。
(三)“吉尔斯特”仪式
“吉爾斯特”仪式也叫送彩礼仪式,男方将送给女方父母的彩礼以及结婚用品在这一天展示给众人看,以表示男方家对待婚姻的诚恳。送的礼品数量一定要是奇数。该仪式蕴含的意思是:女方家把孩子养大很不容易,这一嫁,很可能再难相见。游牧生活,人的命运都被老天爷掌控着,不知再相见时,谁人在世,谁人过世。男方家送彩礼以表示感谢女方父母的养育之恩。“吉尔斯特”仪式举办完的第二天就可以举办婚礼。
(四)出嫁仪式
出嫁仪式是哈萨克婚礼仪式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包括送亲和迎亲两个阶段。
娘家送亲仪式:送亲仪式一般非常隆重,很喜庆也很悲怆。这一天,女方家宰杀牛、羊,设宴款待四方来客。整个部落的人,远亲近邻,男女老少都会来参加,人们尽心尽意,尽情尽责,与主人家欢乐与共。同时,还要举行赛马、刁羊、姑娘追、对歌等娱乐游戏活动,这些活动结束后,新娘在娘家休息1~2天,择良日启程。新娘告别娘家时要唱 “怨嫁歌”,其他人则回唱“劝嫁歌”。通过歌唱把人们的情感紧密联系起来,表达亲人之间的无限依恋。这些仪式通过人际传播等形式在牧区完整保存下来。
婆家迎亲仪式:这是哈萨克青年男女走向婚姻殿堂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最热闹的环节,一般在男方家举行。主要内容是“揭面纱”,这个仪式上核心环节是男方家亲朋好友唱 “揭面纱歌”,在悠扬的歌声中,新郎掀开新娘神秘的面纱。晚上是婚礼的高潮,人们弹起冬不拉,跳起欢快的哈萨克舞蹈,尽情戏耍,直到天明。
二、哈萨克婚礼仪式的变迁
随着新疆经济社会的发展,现代化进程的加剧,传统的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被现代化进程打破,改变了建立在血缘、亲情关系上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哈萨克牧民结束了逐水草而居、飘逸不定的游牧生活,基本实现了定居或半定居的生活,人们开始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传播媒介与外界进行交流,接受外来文化,这些在客观上促进了哈萨克婚礼仪式从内容到形式的现代化变迁,不仅具有民族性还具有时代性。
(一)婚礼仪式程序的变迁
哈萨克人把婚礼看成是人生最重要的时刻,婚礼仪式一般要前后经过6个步骤,多而繁。如今哈萨克人的婚礼仪式逐步简化,如以前“踏水礼”越来越少了,将“说亲”和“定亲”合二为一。现在哈萨克青年男女大多自由恋爱,只要双方喜欢,给父母说一声就可以了,简化了原来复杂的程序。
(二)婚礼仪式场所的变迁
由于哈萨克游牧生产方式,传统的婚礼大多在草原上举行,并伴有大型娱乐游戏活动,如赛马、姑娘追等。随着牧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实现了定居生活,婚礼多半在家举行。如今,人们的经济条件好了,哈萨克人也将婚礼改在了各种宴会厅举行。
(三)婚礼仪式歌的变迁
哈萨克人能歌善舞,仪式歌是哈萨克婚礼的一大特色。传统的仪式歌有“劝嫁歌”、“哭嫁歌”、“告别歌”、“揭面纱歌”等。在《哈萨克民间文学概论》一书中:“婚嫁仪式歌是伴随着婚嫁仪式程序所唱的相应的歌,它是婚嫁仪式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的内容直接反映着哈萨克的婚姻制度与习俗,哈萨克族婚嫁仪式按照仪式程序和歌唱的内容,主要有喜事序歌、萨仁、加尔-加尔、哭嫁歌、远嫁歌、劝嫁歌、揭面纱歌等。[1]”如今在哈萨克婚礼上,婚嫁仪式歌在原来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气息,并且有所精简。由于婚礼大多在宴会厅举行,无法进行大规模的娱乐活动,人们只能在宴会厅载歌载舞,向新人祝福。
(四)婚礼仪式服饰的变迁
服饰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从服饰的变化最能窥见一个民族文化的变迁。哈萨克婚礼仪式的变迁首先体现在新郎新娘婚礼服饰的变化上。传统哈萨克婚礼服饰以传统的民族服装为主,如今女性穿婚纱,男性穿西装成为哈萨克婚礼服饰的一个主流。
(五)婚礼仪式礼物的变迁
礼物伴随在婚礼仪式的各个环节中,通过礼物的馈赠,进一步加强了人们之间的感情联系和社会关系的再构。传统哈萨克婚礼仪式上礼物多以牛、羊、马等牲蓄为主,这和哈萨克民族传统的生活方式有关,草原游牧文化离不开牲畜和毛皮。如今大多以现金和少量的实物形式进行流动,礼物的数量已经不很讲究,关键看孩子的感情。
(六)婚礼仪式时间变迁
传统哈萨克族婚礼举行时间长,一般周期长达一月左右。如今哈萨克举行婚礼仪式也就一两天。过去人们会将日期选择在宗教节日前后,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特别是城市中的青年男女则选择在“五一”、“十一”等大的假期和周六、周日等小假期,以便有更多的人能参加他们的婚礼。
三、哈萨克婚礼仪式传播的主要途径
仪式是文化传播的媒介,是人们的信仰、价值观、世界观得以强化的场所,仪式具有强化团结、创造价值、激发情感及统一行动的作用。仪式传播贯穿于哈萨克人的日常生活中,哈萨克人一生要经历很多不同的仪式,通过仪式交流,人们建立各种关系,再构社交网络,赋予日常生活以连续性。施拉姆认为:“我们研究传播时,我们其实是在研究人与人、人与群体、人与组织及社会的关系;研究他们怎样相互影响;怎样提供信息和接受信息;怎样传授知识和接受知识;怎样愉悦别人和被愉悦。要了解人类传播,我们必须了解人与人是怎样相互建立联系的。[2]”哈萨克婚礼仪式通过以下传播方式维系婚姻关系中的人、群体与社会的关系。
(一)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是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也是所有传播形式中最真实、传播效果最好的一种传播形式。哈萨克婚礼仪式中,人们通过语言、婚礼中各种非语言符号互相模仿、互相感染,彼此寻求着文化中共同的东西。正是通过人际传播这种形式,人们之间的社會关系才得以维系,哈萨克古老传统婚礼仪式才得以保存、传承下来。
(二)群体传播
群体传播是社会不同群体间如家庭、亲友、社交圈自然发生的一种信息交往活动。家庭作为一种社会结构单位,在社会关系网络的建构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传统哈萨克交往方式建立在血缘、亲缘关系上,如今这种生活、交往方式虽然发生了改变,但依旧存在。新疆哈萨克族婚姻关系通过婚礼这种形式确立下来后,就形成一种新的群体形式即家庭,通过群体传播的形式,家庭间的关系得以维系。
(三)大众传播
大众传媒作为社会文化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对人们价值观、道德观的形成有巨大影响。通过大众传媒向社会传播民族礼仪文化是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哈萨克牧民定居后,他们的生活场域和空间发生了变化,开始追求精神文化生活,文化消费占据家庭消费的比重逐渐增大。随“西新工程”、“村村通工程”建设,新疆大部分地区哈萨克人看上了电视,听到了广播,用上了网络,他们通过大众传媒与外界广泛交流,注重学习新的生活方式,开始接触不同的婚仪文化。同时国家也通过不同的媒介形式向人们传播主流的礼仪文化价值观,这在哈萨克传统婚礼仪式向现代婚礼仪式的变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哈萨克婚礼仪式传播中的文化认同
“认同”意味着社会中某个主体(人、群体、组织)对自己身份的确认,寻求某种意义后产生的归属感。亨廷顿认为:“认同”来源于人的“社会性”本质,它就是人的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产物,人们只有在意义的世界里寻求到了自我归属,才能获得内心的安宁[3]。吉登斯认为,“认同”是人寻求自身本体性安全的产物。所谓“本体性安全”,是指“对自然界与社会世界的表面反映了它们的内在性质这一点的信心或信任,包括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的基本存在性衡量因素。[4]”文化认同是人类对于某种文化认知后取得的一种共识,这种共识会影响人们的价值判断和日常行为。文化认同在心理上表现为文化归属,进而确定“本文化”和“他文化”的边界。哈萨克婚礼仪式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意义的符号,其承载的意义通过不同仪式的展演,在仪式参与主体间交流和互动,人们彼此分享着意义,扩大共通的意义空间,并由此建构起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
(一)个人认同
文化认同最基本的载体就是个人认同,文化认同总是从个人开始的,无数个人对文化的认同构成了群体对文化的认同。个人认同是对祖先沿袭下来的文化认同的过程。在哈萨克婚礼仪式中,人们被告诫哪些是应该做的,哪些是不应该做的,明白“我是谁”,寻找文化上的归属感。当一个人从按自己的意愿去生活转变到按社会的认同与规范去生活,那么他就完成了对其文化的认同。
(二)群体认同
群体是人类存在的基本形式,不同文化群体成员凭借认同存在于社会并与外部世界交往。群体认同是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群体成员之间达成的共识性的东西。群体认同达成后,群体成员就要不断调适自己去适应文化已形成的认同。文化同源、群体的利益、文化融合都是影响群体认同的因素。在某种意义上,一种文化一旦形成稳定的状态,都是群体认同的结果。
哈萨克礼仪传播本质上是礼仪参展主体之间的一种互动,这种互动是建立在群体认同的基础上,相同的语言、宗教、风俗习惯及对家乡和世居地的共同记忆把人们联系在一起。礼仪互动、礼仪传播是实现群体文化认同的重要途径。
(三)民族认同
民族认同是民族成员对自身的民族身份以及与其他民族关系的建构和评判,呈现的是不同民族群体的边界,也是民族存在的精神内涵。民族认同的内涵主要指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婚礼文化作为哈萨克文化的主要内容具有很强的文化向心力,是维护本民族和其它民族关系的纽带,通过礼仪传播强化了人们之间的关系和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折射出民族共同的思想认同与行为准则,让人们在礼仪中感受到生命、友情、亲情的珍贵及对社会向善的追求。哈萨克族婚礼仪式是专为新娘和新郎举行,但参与的是群体,这种个体与群体的互动、融合不仅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也促进了族群之间以及不同民族之间的联系,增强了民族情感,维系了一个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安全。
参考文献:
[责任编辑:思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