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舒
即使无法成为欧洲的“硅谷”,爱沙尼亚也是欧洲的特拉华The RiSe of Estonia
“爱沙尼亚已经从‘圈外踏进了国际舞台。”
对于这个波罗的海的三国中面积最小的国家,《经济学人》资深编辑、欧洲政策研究中心(Centrefor European Policy Analysis)高级研究员爱德华·卢卡斯( Edward Lucas)数年前便如此评价,而如今这一点已经得到了世界的认可。
这位英国籍记者曾多次走访爱沙尼亚,十分钟情于这个人口仅130万的波罗的海小国。“我从小钟爱研究欧洲历代地图,尤其是对那些消失在历史长河的国家兴亡原因,这一切对我而言就如同一个个谜底。之后,我拜渎了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切斯瓦夫·米沃什( Czesfaw Mitosz)著作《被禁锏的头脑》( The Captive Mind)之后,更是对爱沙尼亚等波罗的海小国的命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卢卡斯在一次采访中说。
1989年,身处布拉格的卢卡斯在电车上偶遇了两位来白爱沙尼亚的T程系学生,并与他们就这个国家的历史和反暴政运动进行了长达数小时的交谈,这加深了他进一步了解这个波罗的海小国的决心。几年后,卢卡斯如愿地踏足于这个还处于苏联统治下的领地,而当时恰逢爱沙尼亚独立运动。因缘际会,他陆续结识了一些反苏活动家,其中包括后来成为爱沙尼亚外交部长的彻维密·威里斯特(TrivimiVelliste)。白那以后,卢卡斯便经常往返于英国和爱沙尼亚,多番为这个刚刚独立的小国获得国际认可而报道。
卢卡斯与爱沙尼亚的不解之缘,让他见证了这个国家从一个刚刚脱离苏联“禁铜”的小国逐步发展成为一个电子科技强国。而在五个月前,卢卡斯与爱沙尼亚的缘分更进了一步,这位英国记者成为了该同首位外国籍“电子公民”( e-resident)。
2014年12月1日,在首都塔林,爱沙尼亚总统托马斯.亨德里克.伊尔维斯( Toomas Hendrik Ilves)亲白向卢卡斯颁发首张无国界电子居民身份证。
无界电子国度
卢卡斯此前便对爱沙尼亚“数字型”社会抱有浓厚的兴趣,对电子身份证带来的便利性有着极大的认可。在爱沙尼亚,精妙的全国电子身份证系统让公民可以在网上进行电子银行交易、购物、签订合同、甚至可以用来投票。
“我一直非常荣幸能获得这个电子身份证,这比获得奖章什么的重要得多,凶为它既象征着我与爱沙尼亚的长期联系,同时也是我每天都能用到的东西。”卢卡斯称。
美国《赫芬顿邮报》(The Huffington Post)报道,卢卡斯获得的电子身份证包括用于验证身份的微芯片,以及用来生成数字签名的渎卡器。凭借这两样东西,无论他身处何处,都能享受爱沙尼亚公民享有的所有电子服务,比如签署文件、注册公司、在银行开账户,甚至是在爱沙尼亚的药店订购处方药——当然,这些都是在线进行的。
除此以外,拥有电子身份证就等于拥有了在全欧盟,或任何其他使用电子认证的国家通用的数字签名。持有者可以用电子身份证在德国买火车票,或发送经过认证、包含加密信息的电子邮件给其他持卡者。
不过,值得提到的一点,获得电子身份证也不代表人爱沙尼亚籍,无法取得合法居住权。相反,这是第一种由国家发行的超国家数字认证,简而言之,这是第一次由国家承认人们的网络身份。
卢卡斯指出,“不能确认身份是互联网最大的弱点之一,我不知道给我发邮件的是否对方本人……相应的,我也很难证明白己的身份。拥有国家认证的电子身份证意味着,我可以在网上确认白己和他人的身份,还可以在邮件上签名。”
由于网络身份得到认可,持有者还可以用认证过的电子签名执行商业法律文书的活动。美国著名杂志《外交事务》(Foreign Affairs)便曾撰文报道了一位居住在迪拜,获得爱沙尼亚电子公民身份的印度人就是通过这种电子签名在西班牙做生意。
而作为世界上第一个打“无国界电子公民”这张牌的国家,爱沙尼亚冉次备受世界瞩目。该同经济部副秘书长塔维·科特卡( TaaviKotka)称,政府向全球开放申请爱沙尼亚“电子公民”的政策,推出这种无国界的电子身份证,主要是为了打响国际知名度,吸引数以百万计的电子公民,和数以万计的公司投资。每一位申请这种身份证的人只需要支付50欧元左右的费用,就可以和爱沙尼亚境内的公民一样,拥有生物识别的教据信息。
据媒体报道,在卢卡斯之后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已经有来白55個国家的250多人中请获得了爱沙尼亚电子公民许可。其中133人来白芬兰,64人来白俄罗斯,其余的来自拉脱维亚、英国、美国、新西兰、日本、斯里兰卡、委内瑞拉和墨西哥。
这个“电子公民”项目负责人卡什帕·柯瑞斯( KasparKorjus)指出,“某种程度上说,电子公民项目虽然起初是政府发起的,但现在,从中请过程到所有的服务都不完全是政府性的了。”柯瑞斯预计到2020年,将有约1000万人与卢卡斯一样成为爱沙尼亚电子公民,远远超过目前其国内总人口。
从这张薄薄的一张卡上可以看出,这个过去曾先后被瑞典、德国、俄罗斯殖民,在政治上籍籍无名的小国,在短短二十年内已翻身成为了科技信息大国,并如卢卡斯所说的,站在了世界瞩目的舞台上。英国BBC就以“网络革命先锋”形容这个国家。而这一切归功于它不被一隅之地所束,能够放眼全球( Think Clobally),通过精密的电子网络系统将这个小国与世界联系起来。
科技兴国
在苏联高压统治半世纪后,1991年,爱沙尼亚宣布独立,当时的国家一穷二白,只有不到一半的人拥有电话线,与外界唯一的通讯工具是藏在外交部长花园里的一部芬兰手机。当时的内阁由首相马尔特·拉尔( Mart Laar)领导,成员平均年龄才35岁,而正是在这群年轻人的领导下,爱沙尼亚转身跳人白由市场经济。在两年内以固定汇率化解独立初年的通胀危机,以单一税制吸引国际投资人,为经济政策定调、并推动企业私有化及自由贸易健全货币体制。
也许正是由于是小国,转型才能进行的如此顺利。爱沙尼亚前任总统伦纳特·梅里( LennartMeri)曾说,大国改革就像大邮轮转弯,慢又难;小国改革却像独木舟转弯,快又简单;错了就调头,失败风险低。
同时,苏联经济的前车之鉴也给了新生的爱沙尼亚政府警戒。 “正是经历了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的错误,磨练了一代企业家,同时也让爱沙尼亚人不得不学习很多事情,同时尝试新的事务。”面部情绪识别公司Realeyes共同创始人兼CEO米克尔·杰特曼( MihkeIJaatma)说。
在当时产业不发达,资源匮乏的情况,爱沙尼亚只能集中力量发展某些产业,这让很早选择了将重心放在最新科技——互联网上,借此发挥后期优势。而白南经济体制的改革让新创企业可以轻易在短时间内进行登记,推动科技人才进行创业。
同时,爱沙尼亚十分注重教育,从小培养科技人才。由政府资助的虎跳基金会( Tiger LeapFoundation)助力颇大,在不到四年的时间内使爱沙尼亚成为欧洲第一个在每所学校里都实现DSL(数字用户线路)永久连接的国家。2012年,虎跃基金会又推行程式老虎(ProgeTiiger)这一计划,将计算机编程引入所有爱沙尼亚入学儿童课程中。通过乐高头脑风暴机器人Mindstorms及其他学习教材,6岁儿童就开始学习编写代码和通过程序开发工具。
在一些国家,计算机编程还只是“学霸”、或是“电脑迷”们的专属技巧,而在如今爱莎尼亚,这已成为小学生的基本技能。虎跃基金会通过这一课程训练孩子的逻辑思考、创造力,还有掌握未来世界的沟通语言,让他们将来可以直接进入编程和软件开发领域。
而在这个崇尚创新的氛围中,Skype、Hotmail、以及Kazaa(著名P2P软件)这些知名网络服务在爱沙尼亚人手中诞生。尤其是Skype的成功,带动了科技新创公司的兴盛,也为爱沙尼亚创造了一群新的富豪阶层,同时也吸引了一批风投眼光投入爱沙尼亚科技领域。
政府也给新创公司大开方便之门,仅需5分钟,便可通过网络在该国注册一家实体公司。行政审批十分简化,同时政府大力扶持创新“孵化器”,帮助创新者将灵感产业化,其中便包括爱沙尼亚企业协会(Enterpris,e Estonia,成立于2000年,是爱沙尼亚政府给予企业金融资助、政策咨询、人力培训的非营利机构),以及门将政府资金投入到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创新项目上的爱沙尼亚发展基金。
爱沙尼亚还专门建立了欧洲创新研究院( EIA),为来白世界各地的“极客”创造一个独特的创新平台。政府还建立了塔林科技同区Tehnopol,通过资金扶持的方式帮助创新者建立起他们第一个商业运作模式。在这样的氛围中,人才、研究机构和风险企业聚集在一起,引起知识和信息的汇集与交流,成为高技术发展的重要源泉。难怪塔林理工大学副校长阿拉尔·科尔克( Alar Kolk)会称爱沙尼亚称世界上最容易将灵感化为现实的地方。
联合同最新数据显示,爱沙尼亚的新创业公司数量占全部企业数量的比例达11.67%,全球最高,而相比之下,美国为6.98%,加拿大为6.61%,现在,仅在Tehnopol,便聚集了150家新創科技公司。
尽管爱沙尼亚可能因为其地理因素以及面积太小,与欧洲“硅谷”之称失之交臂,但是当之无愧是欧洲的特拉华——美国科技企业的发源地。
不知不觉中,爱沙尼亚渐渐走在了创新的前沿。如今,爱沙尼亚已经将上网写入宪法,成为人民的基本权利,并在全国布网,实现免费无线网络全覆盖。即便是身处森林,也能够畅游网络。
带有IC卡的身份证和手机是爱沙尼亚人的两大信用终端,通过它们人们可以实现白己的全方位电子生活。政府职能也逐步“连网”,通过网站文件系统,内阁会议已变成无纸会议;电子警察、电子政务,网上缴税、网上选举等都已经逐步实现。据统计,爱沙尼亚共计向公民提供600项电子服务,向企业提供2400项服务。
不仅如此,政府甚至在筹谋一项“数字连续”( digital continuity)方案,试图把政府的数字基础设施备份至云端,这样即便遭遇外部破坏,也能保持网上职能的正常运作。可以说,小国的大智慧在爱莎尼亚的崛起中体现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