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晨晨 张皋鹏
【摘要】:东西方历史建筑在建筑材料、建筑类型、空间布局、发展演变和留存时间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究其原因,二者在自然环境、经济模式、宗教思想、社会意识和自然观方面的不同特点是造成这些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而这些差异也体现了东西方文明的不同风格。
【关键词】:东西方历史建筑; 差异; 原因
1.引言
城市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文化则是城市和国家的灵魂,一个没有文化的城市和国家是没有底气和活力的,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都是不能长久的。建筑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重要实用价值,更是人类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建筑和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建筑是世界建筑史上两个风格非常不同的主要建筑类型。东西方历史建筑在建筑材料、建筑类型、空间布局、发展演变等诸多方面皆有显著差异,那么这些差异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又体现了中西文化的哪些不同?
2、东西方历史建筑的差异
目前,学界对东西方历史建筑的具体差异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建筑材料、规格体量、营造理念、发展演变几个方面,以下择要言之:
2.1建筑材料
中国历史建筑以土木材料为主,西方以石材为主。从“构木为巢以避群害”的古史传说到华夏文明发源地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半地穴式房址;从偃师二里头、安阳殷墟、湖北盘龙城、四川三星堆聚落遗存到秦汉魏晋直至宋元明清各代的历史建筑;从地面历史建筑遗存到 “事死如事生”的地下墓葬考古材料,无不证明中国建筑从起源、发展至成熟时期,土木结构是唯一主线,土木是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建筑材料。在西方,从克里特岛的迈锡尼文明到发源于爱琴海的古希腊文明,皆以石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罗马帝国时期西方建筑文明达到辉煌,古罗马大斗兽场、万神庙成为典型代表,混凝土结构技术虽然盛行,但仍然需要采用大量石材贴面装饰,以期达到石制的外观。可见,东方历史建筑以土 (砖) 木为主要建筑材料,而石材则是西方建筑材料的主流,东西方建筑正可谓是 “石头的史书与木材的诗篇”。
2.2建筑类型
东方历史建筑以民居和礼制建筑为主,西方则以神庙、教堂等宗教建筑为主。
我们将礼制建筑和在建筑规格、布局上受礼制思想影响较大的其他建筑统称为“礼制性建筑” (如汉三阙、五岳庙、四渎庙、天地日月坛、文庙等)。从目前我国现存历史建筑观察,礼制性建筑遗存为我国历史建筑的主要类型,并且具备规模大、艺术成就高的特点。而在西方天主教则一直是全民信仰的主要宗教。也正因如此,教堂和神庙建筑得以在历次的战争中幸免战火侵袭而大量保存下来。就意大利一国而言,目前保留的文化遗产级教堂 95000 余座,修道院 1500 余处。就此而言,东方历史建筑遗存以民居、礼制性建筑为主,西方则以教堂、神庙等宗教类建筑为主。
2.3空间布局
东方历史建筑以建筑群形式“横向”扩展为主,西方则以高大向上的 “纵向”扩展为主。血缘关系在中国古代社会关系中居于重要地位,直接影响了古代中国社会阶级的划分与构成。维系这种宗族、血缘关系的思想体系即宗法、礼制思想。受此影响,东方历史建筑无论是民居还是礼制建筑多表现为向外封闭内部空间开放的建筑群格局,学界常称之为 “四合院”式格局,院落空间成为主要的活动场所和典仪空间,如北京明清宫殿遗存 、曲阜孔庙、登封中岳庙等。
如果说东方建筑是重叠的群组,那么西方建筑则表现为个体的高耸。罗马可里西姆大斗兽场高 48 米; “万神殿”高 43. 5 米; 中世纪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其中央大厅穹窿顶离地达60 米; 文艺复兴时期的杰作圣彼得大教堂高 137米。这些庄严雄伟的建筑物固然反映了西方人崇拜神灵的狂热,更多则是利用了先进的科学技术成就给人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据此,有人将东西方建筑在空间布局上的特点概括为“重叠的群组和高耸的个体”。
2.4发展演变
东西方历史建筑表现出技术传承与勇于变革的差异。中国的传统建筑在建筑材料、空间结构、规划格局方面以承袭为主,变化较慢,传承性强。作为中国古建筑主要结构形式的木构架传统,自原始社会晚期的建筑遗址中就已发现雏形,历代一脉相承,直至清代。西方建筑在结构和材料上演变则较为迅速。从古希腊古典柱式的模拟人体比例、自然曲线、自然形态到古罗马的拱券、穹窿顶技术再到哥特建筑的尖券、十字拱与飞扶技术,从文艺复兴到巴洛克、洛可可建筑类型的变化都显示了西方建筑勇于变革融入新元素的演变特点。在建筑理论的创新上东西方同样存在慢与快的差别。在中国制订《考工记》、《营造法式》及《工部工程做法则例》的时候,西方则早已开始建筑理论的研究。从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完成 《建筑十书》提出适用、坚固和美观到大建筑师菲迪亚斯设计雅典卫城,创造影响世界的 “希腊古典柱式”,从十五世纪阿尔伯蒂 《论建筑》到二十世纪柯布可埃的 《走向新建筑》等都反映了西方建筑勇于变革的发展模式。
3.中西建筑差异的形成原因的分析
3.1地理环境原因
中国人选择木结构建筑的原因在于:第一,古代中原林木很多,便于就地取材;第二,中原地区适合建筑需要的石材相对较为难觅,且搬运不便;第三,受文化观念的影响,除陵墓建筑外,中国古人并不刻意追求建筑的永恒。
西方传统(古典)建筑体现出以石为本的风格,即主要采用冷而硬、厚而沉、庞而大的石块,以追求一种高大、强大、神秘、威严、震慑效果和体现一种弃绝尘寰的宗教出世精神。
3.2空间观念原因
西方人观念上“空间是可以被限定的、有限的”思维定势与认识模式。而生活在农耕地理环境的东方人,在平缓绵延的冲积平原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很有规律,劳作相当有序,过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循环往复的田园生活。其单一農耕型的经济结构,对四季变化依赖较大,人们容易产生强烈的时间意识。
这种不同的时空观自然影响到建筑风格的差异,中国传统(古典)建筑文化偏重于建筑群体的时间因素,西方传统(古典)建筑文化则强调建筑单体的空间因素。
3.3社会环境原因
由于东方各民族多生息于大河流域,生活环境比较优越且相对稳定,生存环境又处于同外部世界相对隔绝状态,因此东方民族多养成清静淡泊、自然无为、温顺好养、追求和谐等文化特点。西方民族生活的地理环境较差,且生活方式不稳定,时常要与自然抗争,与外敌斗争,故形成拼搏、竞争、重实、求真等文化特点。同时,东方民族生活的地理环境属于季风气候,雨热同季,大河冲积平原土壤肥沃疏松,灌溉便利,光热水土诸自然因子组合良好,农耕生活节奏稳定而有序,遂产生“天人合一”“、中庸”等思想;希腊等地中海地区欧洲民族,气候属夏干冬雨的地中海式气候,土地贫瘠,光热水土自然因子组合不谐调(西欧的自然因子亦欠谐调),加之海上生活常常与狂风恶浪搏斗,故产生“天人相分”、“人定胜天”等思想。这种文化观念反映在建筑风格上,中国传统建筑比西方传统建筑更加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风格上也相对平和、含蓄一些。
4、小结
综上所述,正是由于文化的起源不同,而引起了不同的建筑文化理念、审美、形式,中西古建筑各具特色,分别给人们带来了不同的生活模式、不同的心理体念、不同的审美享受。在近代的中西文化碰撞中,我们需要对自己的文化进行反思,继承传统文化优良的一面和西方文化的积极因素,进而重塑属于我们自己的建筑理念,树立有本国特色的新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