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永东
【摘要】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本文从突破角色转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注重课堂提问,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等方面入手,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能力。
【关键词】转变角色 实验教学 课堂提问 能力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培养和提高学生素质已成为基础教育的目标。从生物学角度来看:人的素质有一定的天赋,即不同的人对事物的反应、认识、掌握的速度有所差别;但人的素质也有一定的可塑性,即可以通过训练和培养,挖掘其潜在的非智力因素,从而提高其对事物的认知能力,这也就是素质教育的目标。
素质的形成必须以能力的提高为前提。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生物教学是以知识教学和技能训练为基础,突出以思维能力、动手能力为核心的能力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我在多年的生物学科教学实践中,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在保留传统教学优势的同时,从转变学生角色、加强实验教学和善于质疑问难等方面入手,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能力。
一、突破角色转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界越来越重视创新教育、素质教育,尤其是教与学方法的改变。提倡要给学生一片自己的天空,不要将题海卷山全压在学生的身上,使学生沦为一部学习的机器。这就要求我们:教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并培养其主动获得知识的能力。课堂是学生成长的主要园地,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发扬民主,讲究师生平等,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创造性因素, 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突出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实现学生角色的转变。
例如:1、在讲《花的结构》时,教师可以先介绍:自然界中百花种种、花色繁多、花形多样,但它们的结构和功能基本上是相同的。然后设问:“一朵发育完全的花是由哪些结构组成的?”“一朵桃花为什么能变成一个又大又甜的桃子?”“桃子是由花的什么结构发育来的?” 再如:在介绍“基因遗传和子代性状表现”时,教师提出“有的父母双方都有耳垂或一方有耳垂一方无耳垂,他们生出一个无耳垂的子女,为什么?”“父母双方都无耳垂,他们能生出有耳垂的子女吗?”等问题。这些问题会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开动脑筋认真思考。这时,教师再引导他们积极发言。这样,必然能使课堂气氛活跃,学习效率得到提高。需要注意的是: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冷静地对待,慎重地给予解答, 没有把握的最好延迟做出判断。
2、在“探究温度和湿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的活动中,通过提问“哪个季节食品或衣服容易长霉菌?”“哪个季节山林中可以捡到蘑菇?”学生回答:“夏季。”教师再问:“为什么是夏季呢?”学生动脑思考后回答:“夏季温度高”,“夏季湿度大”……这样的教学活动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积极动脑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生物学是来源于生活的科学,引导他们在生活中学习生物。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故意提出一些错误的推理或结论,与学生展开辩论。鼓励学生据理力争,坚决摒弃盲从、迷信的观念。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更能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有自己的主见,不盲从、不迷信老师,能够有效地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实验方法是在生物学发展进程中逐步形成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实验操作能力是学生学习生物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必须加强实验训练,提高学生实验技能。实验教学从通过学生亲手操作实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通过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能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潜力,形成初步创新的意识。在实验课中,要求学生做到眼、手、脑配合默契,提高实验操作能力。通过实验不仅能验证已学过的知识,还可以锻炼和提高学生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1、显微镜的使用:显微镜是初中生物实验中最常用的实验仪器,只有反复实际操作才能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如果眼、手配合不好,就得不到清晰的物像,更谈不上准确地观察标本,学生只有亲自在显微镜下移动装片,调整位置,才能真正理解显微镜下的物像是倒像、装片的移动方向与物像的移动方向相反的抽象概念。所以,加强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2、临时装片的制作:临时装片的制作是初中生物实验中最经常用到的基本技能,通过对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番茄果肉细胞临时装片与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制作的对比,得到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临时装片制作的区别,通过对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观察、比较得到两类细胞结构上的区别,变抽象为直观,既培养了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思维方法。
3、探究实验:在“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的活动中,学生会产生疑问:“是什么环境因素影响了鼠妇的分布?”“是光、是湿度还是……”通过引导学生寻找鼠妇,学生就会发现鼠妇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学生又产生疑问:“鼠妇为什么躲藏在这些地方?”进而提出:“光影响鼠妇的分布吗?”“土壤湿度影响鼠妇的分布吗?”等问题。再引导学生查找资料提出问题、制定实验计划、实施实验计划并记录,最后通过分析就能得出结论:“光影响鼠妇的分布”“土壤湿度影响鼠妇的分布”等。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资料收集整理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见,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和训练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以及知识与技能应用的能力。既可以使学生验证已学过的知识,加深记忆和理解,又可从实验中发现问题,并通过实验思考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探索科学的能力。
三、注重课堂提问,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贵在引导,而引导之法贵在会问和善问,通过质疑问难,可以启迪学生思维,让学生凭借已知去探索未知,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现知识的迁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在教学中给予学生提问的时机、时间和空间是学生提问的保障;对学生的信任和鼓励,是学生敢问、能问的前提;教师的正确引导是教师能够给予学生提出问题的钥匙;学生弄清“知道是什么”、“知道为什么”、“知道怎么做”、“知道是谁”四个方面是提问的关键。通过长时间的坚持和锻炼,内化成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1、在学习感觉器官一节中,当出示内耳模型时,学生会问“是什么?”这样的问题能引导学生迅速地去观察、发现事物的本质特征。然后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所观察模型的特征。
2、在学习“生命的起源”时,学生常常会问“地球上的生命究竟是怎样发生的?”“为什么原始海洋有利于生命的产生?”“现在地球条件下的海洋会不会有生命产生呢?”
3、在学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节中的活动“分析凯巴森林生态系统被破坏的原因”时,教师让学生阅读资料后,学生就会问“为什么大多数肉食动物被杀掉后,鹿群数量反而连续减少,最后仅存8000只,而且大都身体瘦弱,体质衰弱呢?”
这些问题在分小组讨论和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会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样做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知识,更培养了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启迪了学生的思维。通过优化课堂结构,能够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得出科学的结论,从而逐渐形成独立分析,独立思考的习惯,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十一世纪是生命科学发展最为活跃的世纪,学生能力的提高既关系到学生个人的可持续发展,又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若能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加强实验教学手段的应用、优化课堂提问的设计,就可引导学生不满足于现状,鼓励学生不断创新,勇于实践,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得成功,切实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有效地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曹长德教师角色转换与专业发展课程.教材.教法第26卷第12期2006.12.
[2]程庆刚.浅析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问题及对策[J].2011,27(3):85-86.
[3]王东昀.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之我见[J].现代阅读, 2013, 5(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