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公共场所的影像传播与城市文化构建

2015-05-30 10:48朱娅婷
新媒体研究 2015年5期
关键词:城市文化公共场所新媒体

朱娅婷

摘 要 新媒体是指利用数字技术、移动技术、无线通信等技术,向大众传播信息的媒体形态。在技术越来越成熟,信息愈加泛滥的新媒体时代,公共场所的新媒体影像起着怎样的传播与导向功能,存在着哪些问题,应该如何与城市文化构建统一和谐发展,本文从新媒体环境的分析入手,将上述课题一一探讨道来。

关键词 新媒体;公共场所;影像传播;城市文化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5)01-0024-03

新媒体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新媒体以其形式丰富、互动性强、渠道广泛、覆盖率高、精准到达、性价比高、推广方便等特点在现代传媒产业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基于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意义上的公共空间的时空构成也相应出现了较大

变化。

1 新媒体环境的特征

1.1 全方位的数字化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必然带来数字化传播方式。数字化是新媒体传播最为显著的标志,在数字化在传播过程中,所所有的信息转换成二进制元编码,再以这种元编码的形式进行生产、分配与储存。

1.2 交互性

传统媒介单向传播不同,新媒体实现了主体和接受者之间的互动,即双向传播,可以实现信息资源的同步共享,将人与人之前的沟通壁垒打破,每个主体同时担任着信息的传播者与接受者的双重角色。并且这两种角色可随时任意转换,每个人可以随心所欲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与媒体的信息互动同步。

1.3 个性化

每个人在接受信息时都会有不同的偏好和个性化选择,新媒体打破传统媒体满盘端的弊端,以大数据技术和网络为基础,对于用户日常信息的习惯和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服务,满足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同时,受众也可以主动的对媒体信息进行选择、搜索或个性化定制,由被动变为主动。所以说新媒体环境是一个“受众个性化”的环境,个人与媒体组成了一个双向交流的动态生态系统。

1.4 分众性

新媒体将会对目标受众按照各种标准划分为不同的标签,从而针对性的为不同个性的受众提供个性化服务,具有小众化传播的特点,能够更加适应受众需求的多样化和受众市场的细分化。

2 我国新媒体环境现状

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7.9%,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互联的迅猛发展给信息传播乃至生活带来新的景观,在新媒体环境快速更新,技术越来越成熟的同时,新媒体环境的健康发展问题日益被提上日程,我国新媒体环境现状如下。

1)新媒体信息量十分庞大。目前新媒体传播信息的数量及其丰富程度已经远远超过传统媒体,有数据显示,新媒体每日传播的信息量是传统媒体每日传播信息量的四倍之多。

2)新媒体受众目前已十分普及。新媒体的受众市场规模已经达到了一定的体量,且这一规模每年都在扩大。

3)新媒体的技术层面已经十分成熟。我国的新媒体市场在硬件技术方面已经走在了国际前列,尤其是在通讯领域,不输于国外发达国家,因此新媒体技术已经相当成熟。

4)新媒体极大降低了信息成本。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发展,新媒体无论在获得信息量上还是信息价格上,成本均在大幅度下降。这主要取决于新媒体传输技术和终端设备技术的长足进步,而且传播成本基本不受传输距离,范围和信息量的

影响。

但是,新媒体环境也同样存在着许多问题。

1)我国网民数量迅猛增长,但地域分布不均匀。一、二、三线城市的网民是主力军,在知识、信息方面与村镇网民拉开距离。

2)参与新媒体的受众素质参差不齐。每个人发表意见没有限制和尺度,就会给一些不法之徒可乘之机,煽动教唆、非法揭露他人隐私、制造谣言,极易导致冲动和不理性的行为,为社会公共秩序带来了混乱。

3)虚假信息难辨真伪。由于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的便捷化和迅速性,时常会出现一些虚假、低俗等有害信息,误导大众,给构建健康文明社会造成了极坏影响。

3 新媒体环境下公共场所的影像传播功能

城市公共场所往往是城市中心,它浓缩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展现城市的物质财富与精神面貌,公共场所阵地一般包括:市政大厅、中心广场、剧院、图书馆、展览馆博物馆、音乐厅、等地标建筑以及购物中心、公交车、出租车、途经广场、街道、过道、电梯入口等公共空间,人们可以随处看到安置在这些公共场所的LED户外影像。这种新媒体环境下的户外广告形式,是一种独特而出色的信息传播方式。

这些公共场所的影像,改变了户外广告的传播方式,其播放内容包括公益性质和商业性质的广告。作为新媒体户外广告影像,在公共场所起到的功能如下。

3.1 美化城市形象

传统媒体的公共场所广告,通过文字和图案美化了城市容貌,增添了万象气息,去展现一个城市自己的特色,新媒体影像同样美化着城市而作为一种艺术存在。国外相关研究认为,这些新媒体影像具备“公共数学美学”的性质,是大众文化与科学技术结合的产物。

3.2 美化人们的生活

一个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生活文明面貌很大程度上通过公共场所的新媒体影像直观的呈现出来,公共场所影像所传达的文字和图案信息无时无刻不潜移转化的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对公民的审美起到了牵引作用,丰富了公众的精神情趣和城市的人文环境,同时也反映了人们的思想水平、文化素质以及艺术品位。

3.3 传播城市文化的责任

新媒体影像作为一个城市的重要标志,更应注重社会的责任感,它传播着城市的一种最新的信息和超前的生活概念,是展现城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重要符号,引领着城市文化的进步,标识着城市功能性的作用。

4 公共场所新媒体影像传播目前存在的问题

4.1 无法与城市定位相匹配

不同的城市给人不同的感觉,拥有不同的文化定位。何为城市文化?广义的定义理解为,城市文化是人们在城市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城市人群生存状况、行为方式、精神特征及城市风貌的总体文化形态,是一种文化感知。而新媒体环境的公共影像正是通过色彩的变幻、内容的传达,一点一点的细节表现着一个城市的文化气息。目前却出现了公共影像质量参差不齐、影像语言简单粗暴、播放形式单一、缺少创新、色彩凌乱等基础性问题,影响和破坏了城市的文化底蕴。

4.2 缺乏公众真正有力的批评体制

在如今信息更新变化迅速的社会,公共场所的影像信息多如牛毛,加之人们生活工作的步伐越来越快,因此对于公共场所影像质量都麻木不仁,影像难以得到监督的重视,就难以形成高质量的影像传播。公众是受公共场所影像传播最大的群体,对影像质量进行监管、规范最终是维护广大公民的利益,保证公众的监督批评权和加强新媒体的舆论监督,形成一定的道德评判标准意义重大。

4.3 缺乏有效的管理

公共场所的影像传播目前只存在于公共管理的范畴,难免出现管理失范的问题,其内涵表达缺少自觉性。因此,若能将部分管理权限交由艺术管理部门把握,引入公共艺术批评机制,将会更有利于新媒体影像传播的质量。

由于公共场所的新媒体也是在近几年才快速发展进来,时间较短,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难免相对落后。再者,新媒体影像本身在内容上监管难度就大,部分相应的媒体从业人员道德规范意识薄弱,为了一己之利而忽略了内容质量。因此,相关部门要及时制定相应的制度,同时从道德舆论等多个方面建立健全新媒体环境,将新媒体体现并发挥出真正的价值。

5 公共场所新媒体影像传播与城市文化建设的相互影响

5.1 从内涵展现城市灵魂

公共场所的新媒体影像已经不仅仅是一种传播媒介手段,而是成为一种大众文化,无孔不入的渗透在公众的生活和视野里,被公众接受、阅读、理解和传播,成为构建城市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公共场所的新媒体影像不论是作为品牌形象宣传,还是展示产品,都是在传递着一定的含义,传播着特定的价值信息,是多种文化相互渗透的结果呈现。科技是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如今信息的交流也越来越迅速,不同的文化观念碰触和影响着大众的意识,因此作为承载城市文化的新媒体影像,不仅仅是作为单纯的视觉符号,从外在视觉去展现城市形象,而应依托于商业信息,从内涵上去体现一个城市的灵魂,传达文化信息的含义和观念。

5.2 区分和规划不同的城市文化

城市建设规划的个性化和区别化,使得新媒体影响的传播也个性化和分门别类的去影响不同受众。城市根据不同的功能区分为:商业区、居住区、生下办公区、文教区、休闲区等。商业区热闹繁华,相应的影像传播则需要展示城市活跃的商业气息;生活区环境优美、宁静安逸,相应的影像传播展现宁静的生活气息;行政办公区稳重严肃,则相应的影像传播需要营造出稳重专业的氛围;大中小学等文教区学术气息深厚,相应的影像更侧重于文化气息的渲染。新媒体的影像传播根据不同的城市建设规划要求,进行着不同的宣传和角色扮演,传承着不同的文化功能。

5.3 引导城市文化前行

公共场所的影像传播具有促进人生与指导人生之功能,除了展示城市文化风貌的表象,更是深入到城市的文化灵魂。

对于公众来讲,接受影像传播的信息需经过两个步骤:首先是接受信息产生印象;其次是消化这些印象。影像传播的丰富信息潜移默化的引导着人们如何生活、如何消费,从告知走向劝服,走向创造需求,甚至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因此通常成为流行密码的初始,时尚的源头。

5.4 促进城市文化构建

城市文化的发展进程中,公共场所的影像在传播信息的同时,更具有推动城市形象建设的重要意义。个性能够体现城市特色文化的影像信息在成为一个城市文化和精神的符号,每个城市应因地制宜,找到符合自己的文化传播方式,采用符合当地文化特色的公共影像传播形式。

因此,需要城市做好规划和统筹城市文化的建设,合理进行城市空间的安排、变化,形成城市秩序,从而合理规划公共场所的影像传播,建设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6 结束语

本文首先对当今新媒体环境及其特征进行了分析,之后分析了新媒体环境下的公共场所影像的功能、所应肩负的职责,最后阐述了其对于城市文化构建的相互影响和发展策略。

参考文献

[1]张鸿雁.城市形象与城市文化资本论——中外城市形象比较的社会学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2]汤筠冰.LED广告的视觉传播形态、特征及趋势[J].新媒体研究,2008(1):112-114.

[3]周建青.新媒体形象传播主体的行为特征与社会伦理责任探析[J].中国出版社,2013(3).

猜你喜欢
城市文化公共场所新媒体
基于ARM的公共场所智能保洁车控制系统的设计
城市文化口碑对景点品牌价值的交互式嵌入研究
论我国城市文化品牌的塑造
公共场所 不能乱来
新时期博物馆的城市功能拓展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支持公共场所禁烟为自己为他人
公共场所禁烟迈出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