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洪
一道地理综合题通常由材料和问题两个部分组成。材料部分,提供了问题的背景依据或者线索。问题部分,具有两层含义:要求回答或解释并形成结论;包含某个关键性的主旨,如“分析原因”等。解答问题,就是在材料和问题之间建立合理的解释关系,流程如下图:
[图像] [要求] [文字] [材料] [信息] [主旨] [表达] [问题] [获取
解读]
同学们在解答综合题时,感觉到困难,主要是对问题的主旨不能准确把握以及对材料的有效信息不能深入领悟,以至思路的闭塞和偏差。因此,突破问题本身含义上的理解障碍以及材料内容意义上理解障碍,是解答综合题的关键。
题干部分的设问,既明确了解答要求,同时也有针对性地指向某类主干知识。例如2014年地理高考全国新课标卷Ⅰ,36题(1)题“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风沙活动的沙源”。如果仔细分析该小题的设问方式就会发现,这里所涉及的主干知识是沙化现象,并且发生在一个小区域环境内——河流堆积地貌区。此处的沙化成因是非一般性条件下的成因,如干旱区,属于非地带性现象。带着这样的发现,我们应再次回到题目本身,调动有关理论依据进一步探求问题的真谛。
“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风沙活动的沙源”,就问题本身而言,我们可以作出这样的解读:沙粒是河流堆积地貌的产物,它主要分布于河流堆积作用发生的地方,如中下游沿岸、河口附近,一旦处于河流水位低的季节就容易显露出来。这种解读,实质上是基于主题知识背景下的分析,并在思维层面上调动所需的、合理的、解释性的理论依据,而不是简单地套用理论。也就是说,同学们在明确题干设问信息的分析导向后,还要在其中进一步提炼有效“成份”,这也就是通常说的对题干知识信息的重新组织和整合。
题干知识信息清晰的前提下,同学们答题时虽然仍可能有叙述上的不完善,但至少不会出现作答方向上的大偏离,为后续得分打下了坚实基础。
除了题干知识信息外,对题干设问中的有关动词、中心词、限制成份的审读也是十分重要的。如“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风沙活动的沙源”这一设问,动词“分析”即为思维活动上的要求,中心词“沙源”即沙粒物的来源而不是“风沙活动”,“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对中心词给以限定,点明沙源发生的时空。题干知识信息、中心词和动词三者是构成问题的重要元素,对其审读即为审题过程。题干知识信息决定问题的大背景,中心词决定问题的“焦点”知识,动词体现能力和智慧的要求。
近年来高考命题在趋势上强调对问题的探究,表现在试题设计意图上强调对材料处理的方式和技巧。材料形式一般有文字和图像两种,材料的功能是解决问题过程中除了理论知识之外的另一依据,为此必须尊重材料。
针对图像材料,同学们需要完整、仔细读图。如区域、经纬度、图像主题等,要重视细节,不要忽视图例;要对图中的所有要素一一扫描,避免遗漏重要信息;要对图像中的要素进行概念上的认定,即明确符号代表的地理意义;要对要素进梳理和分类,并在此基础上彼此建立关系。高效处理图像材料,需要挖掘其隐含的地理意义;图像材料中更多是辅助信息,而有效信息需结合“问题”尤其是问题涉及的题干知识信息去搜寻和发现。
例如,36题中的图像材料(略)呈现青藏高原上某湖泊周边的地理环境,图中有方位、河流、山地、湖泊、铁路、比例尺等信息。对于第(1)题“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风沙活动的沙源”最为有效的信息是图中的河流,完善分析这一内容,需要对该信息深度探究:河流是显性的,但河流与沙源的关系却潜藏着。这里确定出的有效信息是从“问题”出发,又结合了文字材料分析得出的判断。
针对文字材料,同学们首先要抓住文字材料的中心,其次理清文字材料层次,再是明确文字材料的地理意义。高考地理试题文字材料言简意赅,需要精读,需要咬文嚼字,否则很难领会其“真意”。如图像材料一样,其中的有效信息需多方面结合发掘。
例如,36题文字材料:“图6所示区域海波在4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文字中心是关于风沙问题,具体有三层意思:该地区盛行风;风沙危害影响该地区;风沙流活动高度。揭示的地理知识有区域——青藏地区、交通——青藏铁路、自然灾害——风沙等。
精读文字,才会体会出其背后潜藏的“真意”。如“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这句话中的“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正好与36题(1)题中的“错那湖东北部”空间上相吻合,“就地起沙”由此可以推断沙粒物由河流携带的堆积物所致。这就为第(1)题的分析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有的问题可能只需要单方面的信息,有的则需要将图像和文字信息集合起来运用。如36题(2)题“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节易起沙的原因”,文字材料中的盛行风(包括频次、强度)、青藏高原地表状况等,图像中的湖面、河谷等,全面参考这些信息,才能够获得较为全面的解释。
1. 详细分析。对比分析时兼顾甲乙双方;综合分析时注重辩证,将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相结合;逻辑分析时思维缜密。有针对性地分析得越透彻,越容易契合参考答案。
2. 科学作答。高考地理综合题,命题者给出的参考答案非常简练。决定得分高低的关键,并非在分析作答的篇幅上,而在于作答的文字是否层次条理清晰、用词是否符合地理学科规范,这需要同学们在平时的练习中就形成良好的答题规范。
3. 充分联想。如36题(2)、(3)题,虽然注重理论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但是在少有或尚无经验的前提下,还是需要借助平时所学知识,充分联想,展开知识迁移,间接解决问题。又如36题(2)题,风速与冬春季节的青藏高原地表状况的关系,这个要点并不难理解,但课本中没有直接描述过这类情形,也需要同学们通过联想加以理解。
4. 抓住要点。如36题共计4个小问,实际上是围绕一个主题(风沙)设计的,包括沙粒物来源、风沙活动原因、风沙危害以及防治措施,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主题。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应紧紧抓住这个关键词要点,结合所学有关知识,理解问题,循序渐进地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