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景瑞 董立民
近來,以Airbnb、Uber為代表的一系列新興科技企業出現的爆發式增長,標誌著共享經濟時代的到來。眼下正有越來越多的企業加入這股熱潮,用共享的思路解決消費者在吃、穿、住、行等各個方面出現的需求。而隨著「創客」以及「互聯網+」概念的提出,政府將大力扶持這些概念領域的新業態的發展是顯而易見的。不可否認的是,「互聯網+」更加速了共享時代的演進,企業的獲利模式也正在慢慢發生轉變,經營者必須要轉換大腦,用新的思維去思考和應對新經濟模式的到來。
共享經濟是何物
「共享經濟」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國德克薩斯州立大學社會學教授費爾遜和伊利諾伊大學社會學教授斯潘思於1978年提出的,但直到近幾年才流行起來。這一經濟模式的主要特點是通過一個由第三方創建的、以資訊技術為基礎的市場平台,實現個體之間直接的商品與服務交換。
而全球共享經濟是指建立在共享資源的基礎上,可以滿足客戶的臨時需求的商業模式。目前共享經濟的市場主要由一些初創企業主宰,包括提供旅行房屋租賃服務的Airbnb,提供汽車租賃服務的ZipCar和SnapGoods。這種經濟模式方便了家庭日用物品的共享。
共享經濟的一個典型案例是Uber,是一種基於應用程序App來為用戶提供城市便捷召車服務的企業。與傳統模式相比,它完全繞開了計程車公司,直接將司機與尋求搭載的客戶進行需求匹配。Uber的成功建立在便捷與富有競爭力的定價基礎之上,這都是得益於共享經濟的模式。
本質上來說,共享經濟是一種「合作消費」的生活方式,擁有者將閒置的物品,包括汽車、房屋等出借或出租給使用者,實現物品的最大化利用和收益。在這種模式下,每個人都可以同時成為生產者和消費者,擁有創造收入的能力。2011年,這種「合作消費」的模式被美國《時代週刊》列入將改變世界的10大想法之一。
共享時代撞上「互聯網+」新模式悄然浮現
互聯網的出現和普及是共享經濟崛起的另一重要基礎,這使得閒置物品的交換成為可能。特別是隨著第三方應用平台不斷發展,交易與支付條件、評價體系日臻成熟,交易雙方能夠方便地建立起了解、信任和合約關係,加速了共享經濟的發展。比如,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明確提出了實體店通過互聯網,實現線上線下互動的O2O概念,這將讓實體店相較於網點更勝一籌,讓「互聯網+」再度被推上台面。
什麼是「互聯網+」?實際上是傳統行業的互聯網元素融入,互聯網是主體也不是主體,更多的是集成工具,它改變的不僅僅是一個業態,更是全面的商業模式的革命,它讓生產與銷售不再是絕對的關係,讓所有行業的邊界不再那麼的分明,所有的行業集成在互聯網內做的就是給客戶最好的體驗,為市場創造更大的價值。
2015年伊始,互聯網界最大的一宗未上市公司合併案——滴滴打車與快的打車合併落下帷幕。正如雙方公司期許的那樣,合併後「1+1>2」的模式,今後不會僅滿足叫車、專車,未來或會涉足貨運、長途、拼車等新業務。
不難看出,滴滴打車與快的打車在過去3年的高速發展,已通過共享經濟這種商業模式,從用戶端、服務鏈條、商業價值端都進行了重構。讓原本傳統的打車服務、汽車租賃服務重新煥發了新生機。從更大的範圍來看,近年風生水起的O2O行業,就是共享經濟商業典型模式。
共享經濟利與弊
進入成本較低的新興共享商業模式,對於傳統企業來說,往往被視為是一種威脅,但傳統企業也有著其自身的優勢——他們的品牌、豐富的客戶知識以及對於品質和客戶服務的深厚理解。然而最終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還是取決於能否引進先進技術,為客戶提供流暢便捷的消費體驗。如果可以,則共享模式能夠大大地節約成本。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採用,傳統企業面臨的最大挑戰是能否找到適合於自身的專業技術。不斷進行業務創新和對變化進行管理的能力,是一個成功企業所必備的核心競爭力。對科技及數據的全面掌握,並不再是僅限於職能部門的職責,如市場部或物流部門,它們需要在更高的層面,比如董事會被予以重視。換言之,企業必須找到精通技術與商業運作並具有抗風險能力的員工,幫助企業進行經營模式的創新。
共享經濟的理念逐步普及,相關的新型經濟活動迅速崛起,各種各樣提供商品或服務共享與租用的公司遍地開花,同時也帶來了一些新的問題。比如Uber在全球多個地區都面臨傳統計程車行業的抵制,一些監管機構和勞工組織抱怨稱該公司以無證計程車公司的模式運營,擾亂了市場秩序,蠶食了既有市場,涉嫌不公平競爭。Airbnb也遭到酒店業的抗議,監管部門對於Airbnb提供私人出租房屋的合法性提出質疑,並指出其中可能存在漏稅的問題。針對這些新情況,已有部分國家和地區著手制定相關規範。
需要看到的是,任何一種創新的服務模式發展都必然給傳統市場帶來「破壞」,但另一方面,這些新模式的迅速發展也意味著其能夠滿足市場需求,因此得到市場的認可。相信隨著企業的不斷成熟,其會隨著市場需求和變化建立起更完善的自我規範機制,監管機構也應根據新的經濟模式發展,調整或制定相關規範,引導和幫助相關行業的發展,適應共享經濟的潮流。
如何適應共享經濟
「共享經濟絕對會成為一個主流,現在只是剛拉開了序幕。」某長期關注共享經濟的專家指出。目前幾乎每個行業都面臨產能過剩問題,大陸已經從一個所謂的短缺經濟走到一個供應過剩的經濟。這個前提本身,就給共享經濟提供了物質基礎;其次,現代人已經在認知上有了雙倍盈餘,盈餘需要分享出去,需要在社會之間進行傳導與互助。這樣來看,共享經濟在整個GDP中間、社會整個分佈中間將占有更大比例。但並非所有行業、所有的業態都適用於共享經濟模式。
以O2O行業為例,要適用於共享經濟模式必須依據三個標準:首先,能否重構體驗的顛覆。這種顛覆並非對原有業務的體驗進行改良或放大,而是革命性地產生變化。其次,是否能重構商業價值。整個共享經濟的大前提,是建立在碎片化時間以及閒置資產。共享經濟模式,是否能夠真正釋放碎片化時間的價值,是否真正能夠釋放閒置資產價值是關鍵。如滴滴打車、Uber都很好地利用了這一點。第三,是否能重構連接。在連接的方式以及連接的成本、連接本身的三個緯度上能夠徹底重構。
2014年是互聯網大潮向傳統企業正面撲來的一年,沒有任何傳統企業能夠在這個過程中置之度外。然而,經過長期的案例跟蹤與研究,專家認為傳統企業應該抓住兩點機遇:第一,互聯網大潮帶來的窗口和機遇,沒有給傳統企業設置任何天花板;第二,線上互聯網公司向線下走,線下傳統企業往線上走的兩類群體中,線下企業的機會更大。
對於重視房屋、汽車和消費品等所有權和控制權的這一代人來說,共享經濟也許十分奇特;但年輕一代則更願意嘗試共享經濟並且更加信任科技。共享時代的到來,讓我們所面臨的不是遞進式商業模式的改變,而是一場大規模且具有顛覆性的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