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晓梅
[摘要]语文课堂教学有节奏,这也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有效调整课堂教学节奏,可以顺利实现文本、生本思维的快速对接,形成多维度、多因素的同频共振,为打造高效课堂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节奏同频共振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50002
所谓同频共振,原本是物理学中的概念,是指诸多物体由于振动的频率一致形成共振现象。语文课堂教学节奏的科学调整,有利于提高文本、生本思维的契合度,对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教师要找准教学切入角度,创设灵动的教学情境,合理运用教学流程调控艺术,调动学生情感,引发课堂多维度共振现象,实现文本、生本、师本的认知共鸣。
一、找准教学措施切入角度,明确节奏控点
叶圣陶说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学习文本要先搞清楚作者的写作思路,这样才能顺利切入教学。由于教材自身有独特的历史背景,学生经验积累又比较浅薄,要让学生思维尽快与文本思维实现自然对接,这就需要教师找准教学切入角度,巧妙设计衔接桥段,迅速拉近文本、生本的距离。不然,不仅教学节奏被搞乱,还会给学生正常思维造成阻碍。
《巍巍中山陵》是一篇介绍陵园建筑的说明文,可内容涉及一代伟人孙中山,课文学习自然要涉猎这方面的内容,而学生对孙中山的认知并不多,如果教师对这块内容涉及太多,势必会耗费很多时间,学生思维也会出现混乱,不知道这篇课文学习重点是什么。因此,在文本切入时,教师要注意取舍,对孙中山的生平事迹介绍可以一笔带过,直接从说明文常识方面切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慢慢体味文本思想,这样才能提升课堂教学的紧凑性。
二、创设灵动教学同频情境,引发思维共振
教师对文本进行解读时,要根据文本内涵实际,设计灵动的教学情境,为学生快速思维奠定基础。可以借助多变的教学语言,利用讲故事、笑话、生动描述等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可以利用图片、视频、文字材料等,展示生动的教学资源,以此启动学生思维,建立更多感应点,实现思维共振。学生注意力也呈现波形振动,教师在教学内容安排上要注意调整。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进入课堂教学最初几分钟,注意力难以集中,下课前的7-10分钟又是一个松散期,中间的30分钟应该是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时段。
在学习《一面》时,教师并没有采用逐句逐段讲解的方法分析课文,而是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视频,学生思维很快被牢牢抓住,教师结合视频材料解读文本,根据学生思维提出思考问题,教学进展顺利而高效。由此可见,教师有意识地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能够迅速缩短文本、生本的思维距离,获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三、运用教学流程调控艺术,实现活动默契
语文课堂教学根据不同课型有比较固定的教学流程,要合理控制调节教学节奏,需要对所有教学环节进行整合优化。首先是对所有环节进行定向、定量、定时,即明确学习目标、重难点,实现定向控制;对知识和练习进行总量控制,做到适量;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应该有严格的时间预设,不可轻易打破。其次是对教学速度的快慢行止控制要适当,学生年龄段不同,接受能力、心理特征都存在较大差异;根据教学内容来控制,重点内容重点对待,不在价值不大的地方浪费精力。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比较长,学生对这样的文章都存在一定的畏难情绪。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对教学环节进行了大幅度调整。首先是征询学生意见:大家喜欢百草园还是三味书屋呢?大多数学生会选择百草园。教师当即决定:只学习百草园。教师又让学生选择学法:是自读还是小组讨论呢?学生意见不是很统一。教师决定自学和小组合作学习随意选择。教师的大胆取舍,让教学瞬间变得简单起来,学生学习热情不减。
四、科学调整情感教学因素,激发认知共鸣
语文课堂教学的情感因素比较丰富,激越、平实、愉快、悲伤、紧张、愤恨、同情等情感因素,组成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情感节奏。教师要对情感节奏进行有效把握。首先教师情感与文本情感实现对接,与文本同喜同悲;其次教师与学生要实现情感的和谐一致,如果教师悲学生喜,课堂不和谐,何以激发学生的认知共鸣呢?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在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基础上进行情感渗透,顺利完成课堂教学目标。
教师要注意学生的情感因素有较强的指向性。在学习《我们家的男子汉》时,由于文本内容与学生情感有太多契合点,教师在调节情感节奏时,更多考量学生的反应,设计的思考题都有比较强的针对性,可以快速激发学生的情感。如:你是你们家的男子汉吗?从什么地方证明?你感觉爸爸是你们家的男子汉吗?他哪些地方做得让你佩服?这些问题都带有启发性,让学生迅速进入角色,启动思维,与文本产生共鸣。
语文课堂教学的节奏控制,要遵循教学原则和学生认知规律,教师要对文本有深刻认知,还要对学生思维有熟悉把握。这样才能将课堂教学因素进行科学整合,师生和谐互动,认知渐趋一致,最终实现思维的同频共振。
(责任编辑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