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尔斯曼古丽·阿卜力孜
新疆的汉族学生学习维语的环境很好,但是多年来困扰维语教学的一个难题,语言教学的成功与失败,与教学的方式方法,教材的科学性,课型课时的安排,学生的语言学习策略和心理状态等有直接的关系。这些因素可以归纳为教和学的两个方面,本文试图从学的方面探究汉族学生在维语学习中的得失,从中找出一些有价值的根源。
一、抠语法
这也是汉族学生学习其它语言时容易犯的通病,汉语是无形态或者形态非常不显著的语言,维吾尔语是形态非常丰富的语言,二者正好相反,从词的构造到短语再到句子,汉语是靠着意义层面的“合理”组合把词和词联系在一起,而维语幾乎每一个语法意义都要通过一个语法形式(词尾)来表达。两种语言特点的差异使汉族学生从一开始就把着眼点放在维语句子结构和所表达的意义上,在学习的初级和中级阶段,不抠语法,似乎就不理解维语的句子结构,久而久之,就把语法决定一切的思维习惯带到了语言学习的全过程中去,形成了抠语法的习惯。
二、语法规则的训练远远不够
要熟练掌握语法规则,要经过无数次的反复练习和使用,否则是不可能熟练应用第二语言的规则,这种练习就是把不熟悉的规则内化为言语应用的具体活动,汉族学生学习维语中的练习远远不够,即使是长时间学习的人,也常常把维语动词的人称词尾搞错,如:主语是第一人称,动词人称结尾却出现的是第三人称,至于该用复数的地方不用复数,该用向格的地方用成了宾格等问题就更多了,究其原因,是欠缺训练或者训练不严格,以至于影响后来的深入学习,反复的规则训练不足,造成错误率高,直接影响语码输出,在规则的使用方面影响语言能力的提高。
三、对习惯性短语和说法,积累和记忆的不够
这样的习惯说法是不能不能靠字面翻译所能解决的,它涉及到语法问题和习惯性问题,短语学生积累得太少,当然,这和教材编写有一定关系,教材编写与生活中常用口语脱节,课堂上教的和口语中说的形成一定的差距,学生如果不注意积累和记忆,必然会形成语言技能发展的障碍,出现表达方法单一,并且过于书面化的结果。
四、对时态和体的思维表达习惯很难建立
汉语表示时间总是用时间名词或时间副词来表达,更多的是用词汇手段来表达,动词没有什么变化,受母语影响,汉族学生在用维语表达时间概念的时候,对于维语的动词变化规则,很难建立系统的框架,因此,遇到具体的句子,难以确定动词后面的词尾该用哪个,很多汉族学生一直把维语中的体的语法范畴看作难点,从语言学习看,无论在理解上还是在使用上都感到很困难,对于过去时、过去完成时、曾经过去时基本上还是清楚的。
为什么汉族学生的维语学习会有这些问题呢?其原因主要有:
1、对语言这个学习对象的认识不够清楚
把语言技能学习和知识学习混为一体。语言是线性的规则性的符号串,是一种长期训练后可以获得的思维工具和交际技能,汉族学生对维语的学习整体上说是研究性的学习而不是实践性的学习,在维语学习中,抓住了语言所具有的不同层次的线条性这个特点,却忽视了语言又是一种习惯和方式这个属性,因此,在维语学习中,总是试图在大脑里建立一套目标语的语法结构体系,关注目标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文字系统基本框架和具体的规则,而忽视了填充这个框架的具体材料,换句话说是重视语法学习和分析,而忽视活的语言现象和表意习惯方式,以及使用习惯的培养和积累 !
2、语言学习过于理性化
很多汉族学生在学习中由于汉语思维的惯性,习惯于问为什么,而语言学习中很多东西说不出为什么。如果一定要问为什么,只能回答说是习惯使然。语言学习中,存在着理性学习和感性学习两种方法,理性学习是一种认知理解性学习,感性学习是一种记忆经验性学习。认知理解性学习和感性经验性学习是成人学习语言和幼儿学习语言的根本区别。理性化学习是以理解为前提的,感性化学习是以记忆为前提的,理性化学习语言的好处是记忆理解了的东西,而感性化学习语言是记忆尚未理解的东西,理性化学习语言是把语音、词汇、语法当作对象自觉地学习。而感性化学习是把语言当作如同适应生活环境一样自然地学习。理性化学习受到学习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感性化
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理性化学习是大脑里已经存储了一套语言符号系统的前提下的学习,而感性化学习是大脑处于一片空白的前提下的学习,理性化学习要不断地反复地把接受进来的新的语码系统和大脑里已经固化的语码系统进行对比,然后再存储和记忆,而感性化学习不需要进行对比,是直接往白纸上写黑字。
通过以上两种学习方法的对比不难发现,理性化学习虽然是理解后的记忆,但对于转化为能力显然不如感性化学习来得自然,容易和牢固可靠,理性化学习在内化过程中受母语的干扰影响很大,训练机会大大少于感性化学习,因此,其语言内化的质量和数量都受到极大限制,汉族学生在维语学习中,不是循着语言学习的规律去求易避难,而是盲目地攻难避易,这应是汉族学生在维语学习中失败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