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柳菱 何明智
【摘 要】分析濒危民族影视研究基地与中国梦共建的目标、价值和可行性措施,提出在共建过程中应把个人梦、民族梦和国家梦紧紧结合在一起,在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复兴实践中积极贯彻“中国梦”的内涵精神,以实现对高校在民族文化方面的产学研一体化的理念创新。
【关键词】中国梦 濒危民族影视研究基地 文化传承 文化复兴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5C-0051-02
在经济一体化、城镇化过程中,世界各国都出现非主体文化使用场域萎缩、活力减弱,甚至濒临消失、走向消亡的现象。这已引起学术界及社会各界的关注。国际上,从政府部门到民间团体,从学术界到这些文化族群本身等,近年来都在进行文化保护的种种尝试。就中国而言,众多少数民族口头传统没有文字记载,在时代的融合与发展之中,这些优秀的口头文化传统处于衰变或濒危状态。对此,应建立少数民族文史视频资料库,尤其是濒危民族影视研究基地,以多种形式与手段来记录、保存、保护丰富的民族文化传统,顺应传统文化传承空间从实体到虚拟变迁的历史规律。而随着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这个背景下,可实现濒危民族影视研究基地与中国梦的共建,在建设过程中把个人梦、民族梦和国家梦紧紧结合在一起,在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复兴实践中积极贯彻“中国梦”的内涵精神。
一、共建的目标
濒危民族影视研究基地与中国梦的共建,应按照定位明确、层次清晰、分类指导、科学管理的原则,注重质量提高、内涵发展,努力为构建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把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与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各项任务结合起来,努力开创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新局面。
以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为例,应致力于文化传承与文化复兴青年人才的培养,以及相关成果的孵化与转化,推广少数民族文化创意商品。为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人文资源的社会化,为边境壮族地区濒危文化资源的挖掘,资料搜集和保存、旅游景区的布局、宣传等贡献智力支持。要按照“立足创新、提高质量、增强能力、服务广西”的总体要求,以强化特色、打造品牌为目标,深化科研体制改革,依托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华南边疆问题研究基地”,三年内基本建成“边境壮族地区濒危文史视频资料库”。具体说来,可依托广西文科中心的力量,结合自身的优势,在找准国家及广西发展战略背景下亟待解决的重大边疆问题,并根据学院实际,制定以下濒危民族影视研究基地与中国梦共建的几个目标:
第一,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和信息的安全,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战略支撑。目前我国西南边疆的领土领海争端,文化争端层出不穷,划界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都需要大量史实作为依据。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习近平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把中国梦同周边各国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同地区发展前景对接起来,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中国—东盟边疆地区是国际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交叉渗透的前沿区域之一,研究边境地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有助于营造安邻、富邻、睦邻的关系,巩固国家边疆安全,把广西打造成为跨越东南亚各国壮侗族群的文化寻根的朝圣地,极大地提高广西的文化软实力。
第二,促进陆路东盟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把个人梦、民族梦和国家梦紧紧结合在一起。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梦的本质和基本内涵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所处的中越边境陆路东盟的桥头堡,拥有丰富的民族历史文化资源,能为发展旅游、艺术、体育等文化产业提供丰厚的土壤。本团队结合本地独特的文化资源,如天琴、壮拳、划龙舟、斗牛、抢花炮、斗鸡、侬峝节、花凤舞、百扇舞、伏波庙、班夫人庙祭祀仪式中所反映的古代中越战争、中越双边传统的庙会情结、越南黎王庙的传说、花山岩画与侬智高的传说、旦人的水上婚礼仪式等,研究借助南宁举办的国际民歌节、东盟博览会等国际性的平台,在国家扶持文化产业的政策下招商引资,为大力发展面向国内外市场的文化产业提供文化资源挖掘和文化品牌打造、市场数据、政策制定的参考,使边疆地区的人民早日脱贫,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途径。
第三,促进边民对国家认同教育的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情感保障。民族文化是民族存在最重要的标志,也是族群记忆的核心。广西作为我国国家认同性最强的边疆民族地区之一,其独特的民族文化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对边疆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之间交融传播历史现象研究,有助于唤起年轻一代的族群记忆,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防止少数民族文化失传,增强民族自信心,发展民族团结自治,对于我国巩固对边疆民族地区的政治稳定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提供可贵的参考。
可从对华南边疆文化现状的调查研究入手,借助用方块古壮字书写,几千年世代相传的民歌文献,以音像资料的方式梳理出边民国家认同自觉性的历史依据,为当今国家进行边民国家认同教育研究提供民族文化心理依据,为在长期的通婚迁徙过程中民族成分日益复杂的边民,新时代日益复杂的国际军事经济背景下改进民族政策、增进国内各民族团结提供参考。
二、共建的可行性措施
其一,在研究视野方面,既要彰显广西区域特色与民族特色,同时也要有“立足广西,面向全国”的学术眼界;既要强调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又要保持高校研究应有的特性与理性。按照“巩固、深化、提高、创新”的要求,强化分类指导和管理,突出学术特色、提升学术优势、打造学术品牌。以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为例,要超越崇左市的局域,也要超越广西高校的局限,通过吸收国内外相关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可以管理的先进经验,打造研究团队,形成研究优势与实力,为推进“文化广西”建设贡献智慧与力量。
其二,要实现研究理念和研究方法上的转向。在研究理念上要实现四个转向:一是从书斋走向田野,开展自下而上的研究;二是从故纸走向现实,开展关注现实的研究;三是从校园走向社会,关注社会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四是从学究走向政策,注重咨询、对策研究。在研究方法上,鼓励田野研究、实证研究、归纳研究与质性研究。
其三,要实现组织形式、成果表达方式和评价方式的转变。组织形式上鼓励跨学科、跨院校、跨地区的团队研究;成果表达方式上鼓励多元化的形式;评价方式上,除了以发表、获奖为评价指标外,对被政府采纳的决策研究等也应给予充分的肯定。
近年来,广西高校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与配合之下,利用纪录片形式传承民族文化的实践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广西民族博物馆“文化记忆”影像工作率先走进大学校园,与广西师范学院等多所高校签订成立影视人类学共建基地协议,实行长期合作,合作内容和精神为:馆方向院校提供实习基地,院方输送学员长期开展文化记忆工作;在影展中特设一个学生作品单元,单独评奖并推介到其他影展和电视台,长期约片;共同申请科研课题、项目,在民族文化研究方向上相互促进,塑造良好的协作氛围,借助影像纪录为手段,共同推进文化遗产事业的多元发展。这为边境壮族地区濒危文史视频采集与整理提供了很好的可借鉴经验。
2014年,应教育部的改革要求,广西民族师范学院率先入选广西19所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试点高校,转型为应用型大学。边境壮族地区濒危文史视频采集与整理也顺应这一改革的要求,在建设和管理过程中更强调应用型大学的特色,强调青年、知识和创意三者的结合,主张对边境壮族地区濒危文史文化资源进行创意性的开发。通过组织学生拍摄民族文化的微电影,从历史的角度,呈现边境壮族地区人们真正的生活和心理状态,让大众更易接受,更了解濒危民族文化。以微电影时尚、新颖的艺术形式,活跃青年大学生文化生活,繁荣青年大学生文艺创作,提升青少年自身素质,展现青少年奋发向上、创新进取的精神风貌,引导和激励青年大学生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自觉将个人梦融入民族梦和国家梦,同时,也进一步组织和动员青年投身到民族文化产业的开发中去,投身到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实践中去。
三、结语
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辛向阳指出实现中国梦,需要坚持“五个有”:有路、有魂、有底、有人、有备。在濒危民族影视研究基地与中国梦的共建之路上,应坚持以“中国梦”作为灵魂,以应用型大学的校园文化为底,综合发挥“青年、知识、创意”的作用,组成“产—学—研”相结合的科研成果孵化团队,才能在日新月异变化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中,共筑传承壮族传统文化和在当代复兴中华民族文化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李斯颖.口头传统田野研究基地的建设与科学管理——以广西田阳壮族布洛陀文化与口头叙事田野研究基地为例[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9(2)
[2]广西用现代技术手段抢救少数民族濒危语言[EB/OL].中国新闻网, 2013-11-13.
[3]中国新闻网.两岸少数民族电影“擦出”火花[EB/OL].中国新闻网, 2013-11-13
[4]广西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我中心组织召开“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共同发展协调会”[EB/OL].广西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官方网站,2010-05-26
[5]廖华.博物馆如何利用纪录片传承民族文化——以广西民族博物馆为例[J].百色学院学报,2013(5)
【基金项目】广西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项目(HNBJYJ2011007)
【作者简介】黄柳菱(1984- ),女,广西柳州人,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2013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产业;何明智(1963- ),男,壮族,广西扶绥人,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研究方向:壮族文化传播。
(责编 何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