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的九大缺陷

2015-05-30 10:48韩德强
国企 2015年5期
关键词:大学研究

韩德强

许多人在批判中国的大学。中国的大学也确实不争气,不但没有培养出多少有创造力的人才,甚至没有培养出多少有恒心、能积累的研究者。所以,一些有钱人就主张不要在中国读大学,甚至读完初中直接送到国外去留学。没钱的人怎么办?只好将就着混个文凭。

但是,外国的月亮真就圆吗?中国大学的问题真的只是中国独有的,不具有“普世性”吗?以我之见,恐怕世界各国的大学都有问题,绝大部分是共同问题,是大学体制内在的缺陷。汝若不信,请试列之。

一、细分化,封闭化,贵族化

什么叫大学的细分化倾向呢?得从人们身边的普通现象说起。

例如,麦当劳每天都在供应着大量的快餐食品,要有一个很大的厨房。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油温、标准化材料下,有些人专门炸土豆条,有些人专门炸鸡腿。土豆条倒进去、捞出来,再倒进去、再捞出来。哪怕炸了一辈子土豆条,这个人也不是厨师,只是个厨房操作工。正因为麦当劳的厨房是高度细分化、标准化的,所以那里没有厨师。

再比如一家西医医院,也是高度细分化的。别看医生读了四年甚至八年医科大学,学了很多科目,但具体到了某一个科室,他们每天所需要的就是一些简单的、重复性的知识。他可以是糖尿病科的,可以是脑外科的,可以是眼科的,而眼科还可以再细分为眼底的、角膜的或者晶状体的……这样分得特别细之后,就导致每天的工作都是不断地简单重复。因此,西医医院里也没有医生,只有“医疗操作工”。

类似地,可以去理解大学的细分化倾向。比如某大学,居然有28个学院,每个学院还要分成很多个系,系下再设教研室,教研室里每个老师只负责一门或两门课,讲授确定性、标准化、无争议的知识模块。所以,推理下去,大学里也只有教学操作工,而没有老师。

有一次我在某航天研究院讲课,听课的是研究火箭的技术骨干和业务骨干。讲到这个问题时,他们感叹道,连研发工作都高度细分化、标准化了。虽然生活在大都市里,虽然研究的是高精尖,但他们其实被封锁在一个狭小的领域里,不过是一群“航天农民”。

我接了一句:“不对,你们不是航天农民,是‘航天工人。”他们感到很奇怪,难道工人和农民的工作有什么本质区别吗?我就讲,农民的工作是丰富的、复杂的、综合性的、创造性的,而工人的工作是标准化、细分化、重复性、流水线的。所以,“航天农民”的说法其实是不对的,“航天工人”还差不多。

人们通常以为,学历越高,一定是懂得越多。博士,一定什么都知道。其实,博士不“博”,而是“专”。小学阶段倒是天文地理啥都学,可到了博士阶段就钻入某一个研究领域里去了。

细分化当然有好处。比如手机,每一个零部件都可以是一个专业,都有数以百计、千计的人在研究它、改进它。所以,无论是内在的运算速度,还是外在的机型、款式,手机都在不断地更新。坏处在哪里呢?那就是每一个人都被局限在越来越细小的领域了。消费品越来越丰富了,人却在日益“傻瓜化”。

问题在于,即使工作日益傻瓜化了,生活本身毕竟还是很丰富很复杂的,甚至是越来越复杂了。因为,一个人要交往的人越来越多,每个人越来越生活在自己的思维方式中,越来越难以理解。于是,简单化的生产和复杂化的生活不匹配,导致人们都不会生活了。焦虑、烦躁、郁闷、空虚,精神疾病越来越多,因不良情绪积累而导致的癌症也越来越多。

细分化倾向造成了“隔行如隔山”,人与人之间越来越难于交流和沟通,因而封闭化。

在每个封闭的专业领域里,金字塔尖都是一个专业委员会。委员往往是院士、博导、教授。他们引领专业方向,把持论文评审,控制专业期刊,批准课题经费,决定着本专业内后起之秀的职称晋升。他们不被罢免,不受质疑,不退休,是终身制。他们是现代社会真正的贵族。中国建国初期就已经发现了这个问题,这些人被批判为学阀、学霸。但是,时隔半个世纪,学阀、学霸不是消失了,而是泛滥成灾了,变得理所当然了。人们往往以为,这是中国特色,其实,这是现代社会专业细分化导致的必然结果。

当然,现在也有人想打破这种局面,提倡交叉学科、边缘学科。但是,现有的学术评价体系难以接受交叉学科。不专业,就是对一个人的根本否定。客观上,交叉学科、边缘学科、软科学里确实聚集了一批似是而非、似懂非懂、非驴非马的人。比如,某位姓何的院士,在社科院,他充物理学家;在中科院,他充社会学家;在公众面前,他又似乎是政治人物。实际上,他啥都不懂。这样的人多了,交叉学科的名声也好不起来。

二、只研究,只旁观,不反思

什么叫旁观者态度呢?旁观者态度就是研究、观察、实证的态度,就是科学研究的态度。比如观察蚂蚁的生长规律,研究蚂蚁的生老病死,就可以形成蚂蚁学科。只要有一整套的研究规范、方法,有相应的仪器仪表,有客观的评价标准,有一群人乐此不疲,就可以构成一个学科。至于讨论研究对象是否重要,研究工作是否有价值、有意义,这就是主观判断了,就不科学了。

这种态度的确可以研究蚂蚁,因为它的行为规律有其稳定性和规律性。旁观者的态度最适合研究大自然,研究木材的材质,或者研究钢铁、煤炭的性能等。科学技术如此发达,从根本上要感谢这种旁观者的态度。

问题出在哪里呢?出在人。人最大的特点就是你无法旁观他,无法观察他。“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盖棺定论”,都是在说人难以从外部观察研究。从大脑神经活动的特点看,因為人的行为就像一个高度复杂多变的黑箱。一个信号输入进去,出来的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完全相同的输入,却可以有截然不同的输出。比如刚才有人咳嗽了。正常来讲,咳嗽就是咳嗽呗。可是,有的人听了,就以为是信号,要赶紧离场。同一句话,张三听了没反应,李四听了很反感,王五听了却豁然开朗。

我是学管理出身的,这个感受非常强烈。管理学就是老希望寻找人的确定性。给多少奖金,就干多少活;出多少错,罚多少钱。这不就一一对应的确定性吗?实际上,第一次拿到奖金,可能真刺激起比较大的劲头,第二回、第三回就不灵了。新来的工人干得比较起劲,慢慢就学会了偷懒,成了老油条。所以,人的行为是极其不确定的,参数太复杂,变量太多,而且变量之间的关系又非常复杂。正因如此,人就是不好研究的。

要研究人的问题,还想要确定性,那该怎么办?设法回避人的社会性,只研究人的动物性,研究神经心理学,这样就容易得出规律。从小白鼠的神经心理学,去推论人的神经心理学。但是,抱歉,那是不对的!那样研究出来的,是小白鼠,而不是人!许多所谓的心理学家,实际上只能理解人的动物性,而不理解人的社会性、历史性、政治性、神性。他们越是拿实验数据说话,就离小白鼠越近,离人越远。

這种旁观者的态度造成了一个巨大的问题。既然无法对人进行研究,那我们遇到的每一个人就都是陌生的,都是个黑箱,都没法打交道。所以,社会科学读得越多,就越不会与一个个具体的、生动的人打交道。

如果按照中国思想就不会这样。中国思想强调以心换心,将心比心。你想知道别人是怎么回事吗?“要想知道,打个颠倒”。只要你一进行换位思考,就可以了解别人了。哪些事情是你果真做不到的?哪些事情是你做不到,但是别人却有可能做到的?你对别人好,别人也可能对你好。这些都是我们在日常社会当中可以悟到的道理。但是,从研究方法上来讲叫“内省”,即通过反省自己的内心来体察别人。但是,内省的特点就是“主观”。“主观”,就是不“客观”。不客观就是不科学。如此一来,“科学的”不能解决问题,而能够解决问题的又不“科学”。

一个重要的结论马上就出来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都是建立在反省的基础之上,通过“吾日三省吾身”得来。按照西方科学研究的旁观者态度,就可以说,中国思想不科学。但是,按照中国思想,我就可以说,科学只能研究大自然,研究不了人,研究不了社会。所谓的社会科学通通经不起“可重复、可检验”标准的检验,因而都是伪科学。

旁观者态度流行之后,社会变得越来越冷冰冰。旁观嘛!无论天塌地陷,不动感情。地震来了,要研究纵波还是横波,震级多少,房倒屋塌多少,死人多少。这叫客观研究。一旦去关切地震中人的思想活动,对生死的思考,抢险救灾中的动人故事,那你就投入了,就主观了,就带上感情了,也就不好了。过去讲“华北之大,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有了这个旁观者的态度,那就随便了。别说是“华北之大”了,“中国之大”、“世界之大”,哪怕家里人得病了,你也只会去研究疾病心理学!这样,你就“科学”了,不主观了,但也就不是人了!

三、模块化,标准化,市场化

大学的市场化潮流是众所周知的,也是神人共怒的。但是,为什么大学能够市场化?如果是中国式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大学能不能市场化?

所谓市场化,就是要可以交易。西方型大学传授的是细分化、标准化、模块化的知识,因此,可以市场化。中国思想要传授的“道”,寻找的是万事万物背后的共同性,讲究“经史合参”、“文史哲经”一体化,体验的是“道可道,非常道”,故难以市场化。

因此,市场化是西方型大学的内生倾向,只是于今为烈而己。在大学市场化的潮流之下,校长不再抓教育,而是“跑部钱进”,拉关系,走门子。教授不再给本科生上课,而是忙于找课题,写国际期刊上可以发表的论文。课堂上,学生成了上帝,老师得想办法让学生过关,用插科打诨取悦学生,用降低标准让学生通过。专业设置上,经济、贸易、金融、会计、律师一类的能赚钱、无学问、要丰富实践经验的伪专业走红,而电子、机械、材料一类硬碰硬的真专业找不到好学生。照此推理,高校今后就差开妓女专业了。

四、尚自由,崇民主,少敬畏

大学真是自由的天堂。University,不就是“由你玩四年”吗?

然而,自由,既可以自由地升华,也可以自由地堕落。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按理说,如此珍贵的自由,若成为自由地堕落,自由地作恶,自由地吸毒,自由地杂交,那也就不会有那么多人赞美了。然而,实际上,中外大学普遍流行的就是自由地堕落!

五四新文化运动传播自由、民主、人权、平等等西方思想,曾经让许多中国人深以为豪。但是,演化至今天,这场运动已经走过了头,让无数家庭破裂,导致今日“性解放运动”。一些地区的初中女生已经“很解放”了。她们会觉得,既然长大了就是这样,那为什么不趁早开始呢?这样还可能多赚一些钱呢。如此,就将自由的理念推向了错误的极致。

青年人的结婚、离婚、再结婚,渐成家常便饭。越来越多的人将婚姻视作牢笼。两个人白头偕老,不就是相互束缚到老吗?这不是封建思想吗?这么一想,他们就自由了,就“现代”了。结果,家长的自由就践踏了孩子的自由!

再说平等。本来,平等也是一个非常好的理念。难道我们希望不平等吗?肯定希望平等嘛。可是要害在于,人与人之间太不平等,无论是经济收入、社会地位,还是个人智力,或是勤奋程度,都很不平等。在一个号称人人平等的社会里,有人拥有三百套房子,而有人却只有一张床,怎么解释呢?于是,他们发明了一个概念,叫“机会平等”。我是李嘉诚,你是穷光蛋,但咱们两个机会平等,法律地位平等,咱们竞争吧!如此平等竞争的结果,恰恰是弱肉强食!

机会平等导致了一系列骗局。比如,彩票,每个人不过付一两块钱,机会平等,没准就能中五千万呢!快来买吧。于是,五亿人去买了两块钱的彩票,庄家卷走了几亿,成本可能不过几千万。起点的平等可以导致结果的巨大不平等!

三说民主。谁不想当家作主?民主,赋予每个人作主的权力,特别诱人。问题在于,关于吃饭、穿衣甚至做工的问题你是懂的,但是国家该怎么治理的问题你就不懂。可是虽然不懂,你手里又有一票。于是,就产生了无数骗局。这个说:“我是最好的,投我一票吧!”另一个说:“我要如何如何,还是把票投给我吧。”实际上你听无数陌生人讲了一堆你可能根本不懂的道理,稀里糊涂地就把票投给了某个候选人。结果,当选的政客践踏了你的意志,你还得去接受,还得赞美这个制度是民主的。

四说人权。人权听上去也是非常好的,难道我们不要人权不成?问题在于,现行社会的游戏规则是“生存竞争、弱肉强食”,强者的人权践踏了弱者的人权怎么办?富人的猫权、狗权侵犯了穷人的人权怎么办?

自由主义的核心理念就是认为人天然就是正确的,或者说人民群众天然是正确的,所以就应该言论自由。但是,我现在就在思考,人民群众也不见得天然正确。其实,文革就犯了这个错误,假设人民群众是天然正确的。可是,真的把人民群众的力量释放出来之后,人民群众可以拥有结社自由、结派自由之后,派与派之间就是协调不起来,彼此之间的派性斗争极其激烈,打得不可开交,造成很多不该有的误杀、误伤,包括一些武斗。我认为这些都要检讨。

遗憾的是,文革结束了,但是,导致文革的自由主义思潮反而日益泛滥,逐渐成为大学生的标准思维。结果,大学生自由地堕落,民主地不负责任,平等地弱肉强食,将狭隘、固执、自以为是美化成对人权的捍卫,却缺少对先贤、先烈的尊敬,缺少对大自然的敬畏,缺少对信仰、道德的敬畏。这样的大学生,连同大学教授,别说是智慧了,就连知识也都很不扎实。

五、重外在,唯客观,无主观

接下来是对物质主义的反思。仔细体会,当代社会出了太多问题,道德沦丧、两极分化、环境污染等等。可是,为什么大家还可以马马虎虎地接受呢?因为出现了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机场、手机、超市,有了琳琅满目的商品。这些都是真的。即使物质上的丰富和繁荣可能意味着资源枯竭、生态危机,意味着食品有毒、有害,但是,这些问题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才能显现出来。

央视记者曾经随机采访,问大街上的每一个人,你是否幸福?回答林林总总。大体来说,有钱、有权的似乎就是幸福。无钱、无权的就感觉到不幸。但是,也有无数有钱人,在宝马车里哭,在监狱里懊悔,不过,有人说,那都是主观感受,无法测量。客观地说,技术在进步,你就不该“难受”。那真难受了怎么办?那你就想一想我们的科学进步吧,想一想我们的机场、港口、码头,想一想你手里用的手机,那样就该不难受了。如果你还是难受呢?那就是你心理有毛病,不正常,应该去治疗。实际上,真正不正常的,恰恰是这套物质主义的衡量标准。

其实,他人的主观感受,对我而言,就是客观存在。父母痛苦,不以儿女的意志为转移,甚至不以自身的意志为转移。否则,就不需要安眠药了。当无数人进心理诊所,进精神病院,进癌症病房时,当许多人考虑自杀、一部分人还真自杀成功时,这个社会的痛苦就是客观存在。对于这些人来说,一切外在的物质成就,又有什么意义呢?

反过来说,那些家庭和睦、身体健康、人生意义感强烈的人,却往往并不需要消耗多少物质资源。他们生活得有创造性、有幸福感,就不需要对外人炫耀,也自然就不需要那么多套房子,或有多少钱。

要实现良好的人生,其实很简单,反省自身的真实需要,放下功名利禄攀比之心就可以了。科学技术则相反,千方百计满足人的妄想、妄念。大学,则是传播妄想、妄念之世俗教堂。

六、性恶论,怀疑一切,否定一切

自由主义的理念相信人民群众天然是正确的,但是,对具体的个人,自由主义的思维又持高度怀疑态度。自由主义者认为,道德不可靠,觉悟不可靠,一旦有了权力一定导致腐败,所以只能设计一套三权分立的机制来制衡。“人对人是狼”、“他人即地狱”,都是自由主义的理念。照此逻辑,这个社会是生存竞争的,每个人都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所以就要提防身边的每一个陌生人,这就叫性恶论思维。

一旦带上性恶论的思维,去怀疑周围所有人,从蛛丝马迹中去发现他人的问题,那么再善良的人也居心不良。如此,怀疑加深怀疑,身边就没有一个人可以信任。如此,能不痛苦吗?

这种性恶论思维运用到政治上,就会变成机构林立。中纪委、监察部、反贪局、预防腐败局……最后设置了一堆相互制衡的机构,彼此监督,效率低下,相互扯皮,形成所谓“大企业病”、“大机构病”。

这套东西管用吗?不管用。假设我是一个贪官,有人要来制衡,要来调查,那我就会想办法销毁证据,把事情做得隐蔽一点,不留痕迹。有本事你就来调查呀?我总可以想办法钻空子!反正,你们已经假设人性是自私的了。我这样做,无非就是在做一个正常人嘛!所以,人性自私论实际上会让我们放弃道德的自我约束,丧失罪恶感、羞耻感、负疚感。照性恶论逻辑,这世界人人都是流氓,多我一个不算多,少我一个也不算少。至于说我是被揭露出来的流氓,你是没被揭露出来的流氓,那也没什么区别,反正都是流氓。本来,还有一些人想干好事,后来发现无论自己干好干坏,在大家眼里都是流氓,那干脆不如就当真流氓了。可见,性恶论思维要对社会风气败坏负重大责任。

可是,这种性恶论思维渗透在我们大学的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当中。只要受过大学教育,都有强烈的性恶论思维。如果没接受大学教育倒还好一点,好人还多一点,一接受大學教育,好人就不多了!这就是当代大学在价值观方面重大的破坏性作用。

七、记笔记,背笔记,考笔记,忘笔记

大学,本来也是标榜要培养独立思维能力的。但是,培养独立思维能力,困难;将大学办成教学流水线,容易。

当代大学服从于工业流水线的逻辑,于是大学课堂的真实教学过程就是记笔记、背笔记、考笔记、忘笔记。所以,大学毕业生都很郁闷,就感觉四年实际上是白过了,唯一的收获就是一张文凭。问题在于,文凭现在也可以到街上去买了。而且。这些假文凭还可以查到,还是真的,是“真的假文凭”!

“假作真时真就是假”,这个世界就是这么搞笑。所以,现在的大学生臭了大街了,因为大家都知道从大学中出来的肯定是一群眼高手低的没有真本事的人。大学生找不到好的工作,这是真的。

可是,大家得知道,如果站在老板的角度,他就会觉得这群人根本不能用,不可信,来了之后就想少干活,多拿钱,就知道挑剔老板的毛病,就知道挑拨离间。老板就不要这样的人。最后形成的结果就是学生找不到工作,老板找不到员工。非常麻烦!所以,大学教育的过程真的是很失败。

这是不是“中国特色”呢?不对,不是中国特色,而是全球普遍存在的问题!

日本的大学同样如此。比如早稻田大学、东京大学,都是名牌大学,那里毕业之后出来的学生也基本上都去了松下、索尼、三菱这些大公司。可是你们知道日本企业为什么要用这些名牌大学的学生吗?不是因为他们在大学里学到了什么,而是因为他们之所以能够上这些大学,就说明他们有足够的智商。

日本的名牌大学是不是也有我们中国大学的特点?他们的大学生活也是“由你玩四年”,就是University嘛,这不是全球性的名字吗?所以全球的大学生活情形都是“由你玩四年”。为什么是“玩四年”?就是因为“记笔记、背笔记、考笔记、忘笔记”,这些东西根本就花不了你多少精力,也无法引起你的学习兴趣。所以,我才说现在大学的培养过程是普遍性的失败,而不仅是中国的失败。

包括美国,也是失败的。这是它的培养过程的特点决定的。如果说美国还有一些好学校,那也是少数贵族学校,不服从人才生产流水线的规律。流水线,可以标准化、低成本、大批量地培养“人才”啊!

八、装模作样搞答辩,稀里糊涂发文凭

大学的答辩过程真的变成“大便”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既然大学培养过程就是“记笔记、背笔记、考笔记、忘笔记”,但是,一到了答辩环节,还非要求你有动手研究的能力。这两者是完全脱节的,也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

既然不可能,那怎么办?学生的确是在抄,老师也知道学生在抄,但是还得装模作样去“查重”。实际上没办法,“天下论文一大抄,就看你会抄不会抄”。于是,最后的答辩过程变成怎样了呢?

按说,答辩这个概念还是挺好的,至少是有它的道理的。什么叫“答辩”?那就是defence of bachelor degree或者defence of master degree.意思就是你得保卫你的论文,保卫你的学位,你得说明论文中所谈及的内容都是自己懂得的。严格来讲,答辩的老师就仿佛是拿着剑,一剑一剑过来刺你,而你的盾牌就要挡过来。答辩其实就应该是这样的过程。如果老师刺过来的剑都能被你的盾牌挡回去,那就说明你的研究是自己完成的,你是有水平的。严格来讲,只要我其中的一剑过去把你刺破了,那你的答辩就通不过。

现在好嘛,那些答辩的老师拿的不是剑,而是木棍。即使学生每一个问题都回答不上来,只要态度谦虚,仍然可以通过。那还是答辩吗?不过是玩一个游戏、走一个程序而已。这样学生从大学里出来,不就是把学生给“拉”出来了吗?那不就是“大便”吗?还是拉稀!这样说,实在有点不好听。这实际上是“商业机密”,不该说的。我作为大学老师,就不该如此赤裸裸地讲这些问题。但是,大家得知道,每天都处在那种环境中,不说实在很难受。不过,说了也很难受!

九、知识基本用不着,智慧完全没学过

学生在大学里所学的东西,大部分都是工作、生活中根本用不到的東西,而日后能在工作、生活中用到的东西,大学里根本就没学。许多学校的校训都推崇“德才兼备,知行合一”,说得挺好。但是,大学里学的是数理化,是微积分。而日常行动却要面对上级、下级、同事、父母、孩子,这跟微积分有什么关系?

“知行”严重脱节,这个问题不仅社会感受到了,我们的学生其实也感受到了。所以,大学生普遍感觉空虚、郁闷、烦恼、无意义。实在受不了的,就跳楼自杀。从根本上说,这些悲剧的发生不就是因为学非所用吗?

什么东西是用得上的?玩游戏,那是“知行合一”了。先知道游戏的规则,这是“知”;然后去打游戏,这是行。知行合一,打游戏过瘾,可以彻夜玩。反过来说,如果人生的道理真能知行合一,那也会很愉快,甚至停不下来。所以,要理解学生们为什么喜欢打游戏,因为游戏是唯一让大家可以感觉到“知行合一”的事。

当代大学的九大缺陷,都是大学教育的思维方式、内容、体制所固有的,是西方教育思想的内在问题。只不过,有的国家、有的大学表现得更露骨,有的表现得不太露骨。要解决这些问题,从根本上来说,改变现代社会的大规模、流水线的生产体制,改变以利润为中心以资本为主导的社会体制。但是,说到这里,就超出大学本身,而通向社会缺陷的反思了。

怎样才能以人为本,真正将每个人的潜力开发出来,真正使每个人内在的人性之美善得以升华,使人类社会摆脱动物世界的游戏规则,还有待探索。现在,我们只能先认识问题。

猜你喜欢
大学研究
“留白”是个大学问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大学》征稿简则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