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来
摘要:上口字是戏曲界和曲艺界对某些单字读音的一种特殊规定。由于历史的原因,传统京剧剧目中也大量运用上口字。由于上口字与普通话的读音不同,不利于青年听众理解传统京剧的唱词,应当进行改革。本文提出了一个具体的改革方案,并论证了这个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上口字;改革;可行性
(一)什么是上口字
上口字是戏曲界和曲艺界对某些单字读音的一种特殊规定。大部分上口字与普通话韵母不同;也有一部分上口字与普通话声母不同。
传统京剧唱腔中上口字韵母不同于普通话的有如下12种情况:
1.“十三辙”①中的一七辙包括了《中原音韵》中的“支思”韵和部分“齐微”韵的字,把“齐微”韵字的韵母改为“i”音,日字读日衣切。
2.由于吸收了南方语音,京剧等剧种把《中原音韵》中的“庚青”,“真文”和“侵寻”三韵同归“人臣”辙,而“庚青”韵不入“中东”辙。
3.韵母“e”的变化:
(1)属于梭波辙的“哥,科,可,和,合”等字韵母改为uo,如“科”字读“kuo”,“哥”字读“guo”。
(2)把“者,拙,车,扯,射,蛇”等字的韵母改为e或üe,这是昆曲上口的读音,属于也斜辙。而京剧上口字的读音在普通话与昆曲上口字之间,读做[ě]音。
4.韵母ei, uei的变化
(1)属于一七辙的“非,飞,妃,费,吠”等字上口时把韵母改为i。
(2)属于灰堆辙的“雷,擂,累,泪”等字上口时把韵母改为ui,其读音的变化是由“开口呼”改为“合口呼”的原故。如“雷”字读lui音,“泪”字读lui音。
(3)“贼”字上口时把韵母改为e,归入梭波辙,读如“ze”。
5.韵母üe的改变:
(1) 属于梭波辙的“觉,脚,角,却,确”等字上口时把韵母改为o,如“觉”字读jue音,“蛾”字读ngo音。
(2) 属于梭波辙的“学,岳,药,约”等字上口时把韵母改为io。
6.韵母an的变化
属于言前辙的“般,伴,番,盘”等字上口时把韵母改为uan,此读音变化是由开口呼改为合口呼的原故。但其中,“战”不读zhuan音而是舌尖略触上腭发出合口呼的音。
7.韵母ie的变化:
属于怀来辙的“街,皆,解,界,鞋”等字上口时把韵母改为iai。如“界”字读jiai音。
8.韵母ong的变化
属于中东辙的“容,蓉,荣”等字上口时把韵母改为iong。
9.韵母eng的改变
属于中东辙的“崩,烹,朋,棚,捧”等字上口时把韵母改为ong,这只是把开口呼改为合口呼。如“捧”字读pong音,“何”字读huo音。
10.韵母ai的变化
“白,百”上口时把韵母改为e或o。
11.韵母ou的改变
“肉”字上口时把韵母改为u, 归入梭波辙。
12.“猫”字上口时把韵母ao增加了韵头为iao,开口呼变为齐口呼。“猫”是从了声旁“苗”的读音。
京剧中上口字和普通话声母不同有下列三种情况:
1.零声母字上口时要加鼻音“ng”为声母:如“我,蛾,饿”等字的发音。
2.“你,年,娘,鸟,捏”等字上口时把声母“n”改为[η]。
3.部分上口字声母“从旁”:如“脸”字上口时声母改为j,即取掉“月”字旁,读如“jian”,这就是“从旁”。
京剧中上口字的情况虽然很复杂,但可以从是否用在句末将其简单地分为作韵脚的上口字和不作韵脚的上口字两类。第一类如《探皇陵》中徐廷昭的唱词“众家儿郎且回避,到后宫看一看那李艳妃”中“妃”字,一定要读上口字,发“fi”音,如按普通话读“fei”就不押韵了。第二类如《洪羊洞》里杨廷昭[二黄快三板]的唱词“又谁知焦克明他私自后跟”中的“克”字,不按普通话读“ke”,而要按上口字读“kuo”。
(二)上口字形成的原因
关于上口字的形成,有两种不同的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是“上口字主要受‘湖广音(湖北口音)的影响而形成”,[1]其依据应从京剧的发展史中探求。
乾隆五十五年,“四大徽班” 进京,后与到北京来演出的汉调艺人合作,“徽汉合流”,受昆曲影响唱中州韵,又吸收秦腔及其他民间曲调,京剧逐渐发展形成。
徽调,汉调作为京剧的前身,在语音方面对京剧唱腔的影响很大。如在“老三鼎甲”中,程长庚以皖音唱中州韵,余三胜以鄂音唱中州韵,张三奎以京音唱中州韵。因此,“湖广音”成了京剧中唱某些字的标准。[2]
从历史上看,其实当时湖北籍艺人所用的“湖广音” 溯源于宋元时代的“中州韵”,所以又有关于“上口字”起源于古汉语读音的第二种说法。如何佩森在《梨园音韵学》中说“所谓的‘上口字并非是京剧等戏曲所独有。在我国的民间谚语和古代诗词当中是随处可见的。所以追根溯源,上口字还是源于古汉语的读音。”[3]
实际上,有不少上口字的发音不一定是“湖广音”,而和《中原音韵》中的读音有关。因为“十三辙”是以《中原音韵》为基础的,其的形成“远继《中原音韵》十九韵,近承《五方元音》十二韵目”,[4]所以说“上口字”源于古汉语的读音是相对准确的。
综上,说京剧上口字主要受湖广音形成的说法是不够全面的,应当说上口字是用“湖广音”唱“中州韵”的结果,而追述其最早的渊源,则是在某些有影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对古音有不同的取舍,而后来的人对他们的发音进行了模仿和继承,这就造成了京剧中的上口字读音。
(三)上口字的改革
由于采用上口字,京剧唱念中所使用的语音和今天人们在生活中所用口语的发音已经有了一定的距离,加上尖团字②,更增加了当代青年学习,欣赏京剧的困难。为了在当代青年中普及京剧,从而使京剧观众后继有人,对上口字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1.处于句末并起押韵作用的上口字保留不变。
之所以要保留这一位置上的上口字,是要保持我国的韵文传统。“‘韵就是指同一个音,在若干句子的同一个位置上的重复。因为用韵的位置一般来说都在句子的末尾,所以把押韵的地方称之为‘韵脚。”[5] 作者认为,就传统京剧韵白和唱词而言,“韵脚”在加强句子的音韵美和与之相应的旋律两个方面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没有韵,听上去就感到不满足。
如《野猪林》林冲唱的高波子回龙“俺林冲遭陷阱(jin),平白的冤屈何处明(min),我到如今,身披锁链受非刑(xin),我有翅难腾(ten)”一段中的“阱,明,刑,腾”四个字,是受湖广音影响形成的上口字,不用“ng” 而用“n”归韵,效果不同与普通话,形成京剧特有的味道。特别是最后的“腾”字带有拖腔,和音乐的关系更为密切。如果改变,不仅影响到韵脚,也会影响到旋律的落音和拖腔。因此,处于句末并起押韵作用的上口字应保留。
2.除了受湖广音影响并表现出韵律美的上口字外,处于句中独立存在的上口字应当改变。
受湖广音影响形成的上口字,在京剧中占有特殊的位置。它们虽然和普通话的读音不同,但其独特的韵律美被历代京剧艺人和戏迷所肯定,以成为评价京剧唱念中吐字归音是否考究的标准。因此,受湖广音影响形成的上口字已经成为京剧音韵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类上口字应当保留。如京剧《空城计》中诸葛亮的【西皮快二六】:“我正(zhen)在城(chen)楼观山景(jin),耳听(tin)得城(chen)外乱纷纷。旌(zin)旗招展空翻影(yin),却原来是司马发来的兵(bin)。”
如《沙桥鉴别》中的唱腔“各国内众蛮王,休要阻道”一句中的“各”按上口字应当读为“guo”,变成和后面的“国”字同音,会让听众不知所云。因此,“各”字在这里就不按上口字读,而和普通话中一样,读如“ge”。再如《四进士》中宋士杰唱腔 “格外施恩”一句,其中“格”字按上口字应当读如“guo”,会被人误解为“国外施恩”,产生歧异。因此,这个字也按普通话读如“ge”。改动的目的是为了让观众听懂唱词。
3、去掉处于句中宗古音的上口字,对京剧唱腔的旋律、念白的声韵韵律影响不大。
虽说宗古音的上口字是体现京剧古老、文学价值较高的一方面内容。去掉一些上口字会使京剧唱词变得相对通俗,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京剧的文学层次。但均衡利弊,为了贴近当代人的语言思维,使京剧被更多的青年所接受,改革上口字是必要的。
一些纯古音的上口字,未受外界因素影响,是由于京剧宗奉《中原音韵》而保留至今的。如“脸”字,宗古音读“jian”音;“喊”字,宗古音读“xian”音。这是两宋时期的官方用语中的读音,是当时的普通话。这些古音字对于当代青年来说已经失去了它的实用意义,对于京剧本身也无大作用。
从语意理解上来说,在演员连贯演唱时,听众会受到特殊读音字(上口字、尖团子)的影响而不知其意,这就会把听众的思路打断,使理解整句词义出现困难,类似情况的频繁出现,甚至会使人们理解剧意不清,从而失去兴趣。如《铡美案》陈士美唱的西皮原板 “甲子年间开科(kou)选”。其中“科”字上口,“科选”会被误听成“阔选”出现歧义正所谓“一字之差谬之千里”,相应的去掉一些句子中的上口字是扫除青年理解障碍的有效方法。
再如《洪羊洞》里杨廷昭[二黄快三板]的唱词“又谁知焦克明他私自后跟”句中的“克”字上口及对唱词的声韵韵律无帮助,也没影响到旋律走向,所以去掉此类上口字对唱念本身无大影响。
综上所述,上口字的发音,根据其在戏词中所处的位置的不同,可以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处于句末并起押韵作用的上口字的发音保留不变;除了受湖广音影响形成的上口字(宗古音的字),处于句中和句尾不起押韵作用的上口字发音应改为和普通话一致;处于句中不起押韵作用、宗古音的上口字发音亦应改为和普通话一致,因为这对旋律和念白的风格都影响不大。
以上是作者对京剧上口字的一些理解和建议,希望通过改革上口字能使京剧唱念相对通俗化。使它在流行音乐占主导地位的今天,有机会让青年人接受,喜爱。
参考文献:
[1] 张成濂.中国戏曲曲艺词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115.
[2] 苏雪安.京剧声韵[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63,117.
[3] 何佩森.梨园声韵学.[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251
[4] 同注2. 101.
[5] 同注3.95.
注释:
①十三辙:京剧和北方曲艺词的韵脚。京剧根据“中州韵”和北京语音划分,也夹杂一部分湖北音。十三辙是:中东、人臣、江洋、花发、梭波、遥条、由求、怀来、也斜、言前、衣欺、姑苏、灰堆。其他韵母分别归入十三辙,如鱼韵归衣欺。
②尖团字:音韵学名词。尖字和团字的和称。声母齿音z、c、s同i、ü或以i、ü开头的韵母拼音的字,叫做尖字;声母齿音j、q、x同i、ü或以i、ü开头的韵母拼音的字,叫做团字。
③韵白:京剧话白的一种形式。同“京白”相对。以“中州韵”为读音、咬字、归韵的标准。(责任编辑 象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