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的能力探究

2015-05-30 08:58:25石晶辉
杂文月刊(学术版) 2015年5期
关键词:突发性应急政府

石晶辉

摘  要: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利益格局的不断调整,经济发展进入关键期,社会转型进入深水区,一些深层次的矛盾隐患和固有问题逐渐显现,突发性公共事件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关键因素。地方政府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排头兵,其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的能力如何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深入分析了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提高地方政府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能力的对策。

关键词:地方政府  突发性  公共事件  能力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利益格局重大调整的关键阶段,经济发展不均衡,社会矛盾相互交织,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治安等不和谐问题日益凸显,层出不穷的突发性公共事件不断考验着我国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的应急能力。实践证明,地方政府作为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先期处置主体,在整个突发性公共事件处置过程中发挥着承上启下、中流砥柱的作用。但从2003年“非典”爆发开始,纵观近年来三鹿奶粉、汶川地震、瓮安打砸抢烧、甲型H1N1禽流感等各类突发性公共事件,地方政府应急能力明显无法适应现实需要。因此,强化地方政府应急能力是适应时代要求、推进应急管理的内在动力,也是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的治本之道,更是促进地方经济持续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现实需要。

一、地方政府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

历经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地方政府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的管理体制机制都有了较大程度的改善,应急处置行为也更为科学合理,然而不断爆发的突发性公共事件仍在时刻提醒着我们当下面临的严峻处境和地方政府应急處置能力的不足。

1.风险预警能力凸显不足

目前地方政府习惯于问题发生后“救火”,而不注重“防患于未然”,对社会风险各方面情报信息的搜集、整理、分析、研判等工作,落实的不充分、不到位。特别是普遍缺乏风险评估机制,缺少专管部门,缺乏对突发事件发生或可能发生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因素的调查、评价和预测。同时,各级政府官员为了“保乌纱帽”,往往在信息传递上喜欢“欺上瞒下”,使得预警信息的透明度和灵敏度较差,很难真正及时、准确地预测到风险的发生。

2.应变决策能力相对滞后

由于危机的突发性和紧迫性特点,决定了地方政府应对危机实质是非程序化的决策问题。目前,由于地方政府决策者的思想重视程度和洞察能力参差不齐,又受到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使得对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应变决策往往相对滞后。而且由于信息反馈渠道不畅、应变调整机制不健全,很多决策不能及时随着决策对象的变化而进行相应修正。

3.现场处置能力存在偏差

突发性公共事件往往影响范围广、界定难度大、变化速度快,作为地方政府,在应对过程中常常以“属地管理”为原则,因此需要与上下级政府或同级政府之间进行协调沟通。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存在着部门分割、条块分割的问题,各有关单位均从自身角度出发,对待责任相互推诿扯皮,不能共享资源、统筹协调、形成合力。

4.舆论引导能力明显缺失

突发性公共事件是媒体和社会关注的焦点,地方政府的态度和应对处置措施更是舆论关注的焦点,正确引导社会舆论,防止谣言和流言的扩散,稳定社会大众情绪,是政府应急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地方政府往往不善于处理突发性公共事件,出于各种考虑,存在隐瞒消息甚至封锁消息的问题,不敢公开信息、不敢直面质疑、不敢承认错误,进而导致社会对政府不满情绪的积累和政府公信力的缺失。

5.总结反思能力有待提升

温家宝总理曾说:“一个民族在灾难中失去的,必将在民族的进步中获得补偿,关键是要善于总结经验和教训。”但在现实中,地方政府往往在危机过后认为是个性问题,不注重反思和提炼,即使总结也是敷衍了事,不能彻底地、如实地审视自身存在的问题,经验多、教训少,文过饰非、得过且过。而且各级政府习惯于以问责干部代替总结反思,出问题不从机制体制、政府职能层面找原因,将所有问题归咎于个别干部失职、渎职,造成地方政府应急处置能力始终难以提升。

二、加强地方政府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能力的对策建议

及时妥善地处置突发性公共事件,地方政府需要具备敏锐判断能力、快速应变能力、科学决策能力、统筹协调能力、舆论引导能力、学习评估能力等等,真正做到早发现、快处置。要具备上述能力,应当从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1.完善应急法律和制度体系建设

在国家立法层面尽快出台《紧急状态法》、《减灾基本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地方政府要重点加强应急预案的有效性。在明确预案制定主体的前提下,建立参与式应急预案编制机制,在编制过程中将相关方纳入制度化的交流平台;同时,编制预案要注重结合本地区的危险源分布及等级、资源分布、行动步骤、机构间相互关系及最优化路径等基本情况,使应急预案更具实用价值,避免流于形式。

2.提升政府人员认知与行为能力

提升政府人员的协调能力必然离不开认知与行为两个方面的推动,认知依赖于风险评价和宣传教育,行为依赖于机构整合和培训演练。一方面,风险评价要发挥专家的专业优势,客观科学地评判社会中显现的或潜在的风险,而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仅依赖于风险评价参与体系来协调风险认知的不足,合力调解社会成员的认知水平和结构。另一方面,整合应急机构,将应急管理中分散于各职能部门的职权归并到一起,避免职责交叉和空白,并通过加强培训和演练,有效提升地方政府的应急实战能力。

3.强化信息获取运用和舆论引导

地方政府妥善处置突发性公共事件,离不开全面、及时的信息支持和正确、有力的舆论引导。有效避免政府“信息孤岛”问题,就要建立标准统一、结构优良的信息共享机制和科学高效的信息分析与多主体决策机制。同时,要通过完善信息发布和信息公开制度,减少信息传递过程中的过滤和失真,有效破除危机处理过程中的谣言和流言,正确引导社会大众舆论。

4.优化应急资源储备与合理配置

地方政府应当根据本地区突发性公共事件的种类和特点,以风险分析为基础计算所需应急物资的种类和数量,在充分掌握地方应急资源的种类、分布和数量等信息的基础上,选择适合于本地的应急物资储备方式。在物资调度方面,需要充分调动市场和社会的力量,将物流企业有效纳入到物资调配体系中,使物资能够快速、及时地发放到所需人群手中。

猜你喜欢
突发性应急政府
多维深入复盘 促进应急抢险
颈夹脊穴为主治疗突发性耳聋验案1则
不能耽误的急症:突发性耳聋
完善应急指挥机制融嵌应急准备、响应、处置全周期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支部建设(2019年36期)2019-02-20 13:21:22
不能耽误的急症:突发性耳聋
应急管理部6个“怎么看”
劳动保护(2018年5期)2018-06-05 02:12:05
国际新应急标准《核或辐射应急的准备与响应》的释疑
突发性消防新闻宣传报道的相关思考
新闻传播(2016年9期)2016-09-26 12:20:36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