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舟
摘要高等教育在“中国梦”主题教育的宣传中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将“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当前一项重要的教育工程。本文将着重探讨“中国梦”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融入问题,分析“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要性、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内外教学过程中,加强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将“中国梦”主题教育充分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从而达到丰富教学内容的目的。
关键词中国梦融入路径教学优化
一、“中国梦”主题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着力点”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涵是高校教师通过一系列的教学和方法,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观点,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理论培养与思想引导,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使之形成行为上合乎社会规范,思想上顺应时代需求,从而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中国梦”主题教育的本质要求是一种科学发展观教育,也是一种理想信念教育。一个统一整体的社会要发展下去,需要该社会成员对社会有一种共识。当代大学生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宝贵的人才资源,正处在“中国梦”发展最前沿的年代,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参与对象和实践主体。大学生自身修养的提高,是“中国梦”实现的重要基石。
二、当前“中国梦”主题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问题研究
(一)融入“中国梦”内涵局限性
“中国梦”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大梦(集体梦)——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小梦(个体梦)——人民幸福,缺少哪一个,都不能称之为“中国梦”。“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传统学科教学理念的思想变革,归根结底是对学生的思想启蒙与积极引导,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四门课中。在国内著述中,鲜有综合分析,更多的是强调理论点,没有引入实例和客观事实,结合国内形势,去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分析方法和独立的思维能力。
(二)“中国梦”主题教育的缺失性
“中国梦”的核心涵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题思想是一脉相承的,高校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不仅要在思想上保持高度自觉,而且在具体行为上也应有所反应,反观当前高校“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发现在教育过程中有很多的不足,“中国梦”主题教育亟需改革,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很多学校还存在着过去传统意义上的灌输式教育方式,以课堂教学为例,老师单纯授课、学生听课这一教学模式存在很多弊端与不足,对于非思想政治理论专业学生来说,这样的教学方式显得后劲不足,创新能力不强,无法保证“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效果和思想境界的升华。
(三)“中国梦”教学评估的不完善性
“中国梦”思想理念已逐步深入人心,随着“中国梦”在高校的进一步开展,不难发现,关于宣传类偏多,在实践中应用偏少,更多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类的课堂中言传身教,很少会把“中国梦”主题教育融会贯通,融入其他非本学科专业知识中去,关于跨专业、跨学科针对非文科专业的学生“中国梦”主题教育中,更应该有针对性,有的放矢,以深入浅出,浅显易懂的方式教会学生,让高校学生成为敢于担当,勇于奉献的先进主体。如考虑到不同高校的类型差异,可以采用双重评估方式,在文科院校中,运用文科学科平台优势,加强文科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对“中国梦”内涵的理解,在理工科高校中,提高工科学生的“中国梦”意识,并在此基础上,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促进“中国梦”全面贯彻落实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中。
三、“中国梦”主题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方法及对策
要将“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结合每门课的自身特点,加强思想及理论方法的研究,运用世界观认同,价值观肯定,人生观多元的方式方法,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解读中国梦,理解中国梦,融入中国梦,将个人理想与“中国梦”理想价值辩证统一起来。
(一)充分利用课堂主平台,加强“中国梦”内涵与时代精神教育
“中国梦”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线,也是每个教师与学生实现价值与梦想的不竭动力与源泉。其中课堂中介绍“中国梦”最为系统和全面,重点突出“中国梦”与国家、社会与个人命运紧紧相连,加强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把“中国梦”精神融入到本学科本专业上,以务实的精神,科学的态度,认真做好教师的本职工作。以高校开设的《中国近代史纲要为例》,“纲要”课所涉及的历史时段,是指1840年以前来至今的170多年的历史。这段历史,“就其主流和本质来说,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纲要”课作为一门融入“中国梦”共同理想教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使学生了解国史、国情的目的并不是带领学生研究历史现象,探索历史细节,侧重干“探讨历史理论和历史规律”。教会学生做事的方法,做人的道理,结合中国数千年来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将革新与互动连接起来,将创新与传承延续下去,让学生真信、真懂、真用,在思考中进步,在学习中成长。
(二)校园文化传媒为依托,推进“中国梦”主题与校园文化建设
将教学实践与校园文化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传媒开展的形式多种多样,如公告栏、橱窗展示、校报校刊、马列书社、征文比赛、校园广播、BBS、人人网、QQ群、微博等等。媒体自身具有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大等等种种特性,是传统的课堂无法企及的。
(三)以创新教学模式阐释,以多维的教学方法凝聚与引导中国梦
创新是一个民族得以生存的不竭动力和源泉,创新教学模式亦是如此。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學习,并不是枯燥的理论复述,而是在结合相关原理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引进来,走出去,推陈出新,以积极的态度,乐观的心态,正确的方法面对周围的人与事,注重方法和思考,不断进行思维转换,创新的教学不仅仅表现在一系列教学器材的更新换代上,更多表现在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和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上。
(四)因材施教,注重教学评估与教学思想一致性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的一门课,对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中国梦”的来源及发展有着高度现实意义的结合,“中国梦”从某种意义上看,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延伸与拓展,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及其研究方法,务实的精神、科学的态度,又从另一方面对“中国梦”提供理论支撑和方法引导。因此,“中国梦”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评估中,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知识结构的层次性,坚持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相结合,用高尚的情操去感染、以丰富的知识去打动、以崇高的使命去引领学生,知行合一,积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与师生关系,这是一个合格的老师能够做到并且应该做到的。同时,利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带领学生深入基层,开展一系列服务式与体察式活动,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感悟一个个小家组成的家庭梦、民族梦、时代梦。坚定信仰,是每个大学生勇于担当的职责所在。升华理想,是中华儿女实现“中国梦”孜孜不倦的追求。
参考文献:
[1]姜忆南,薛林平.“王力恒历史型城中村”的发展策略初探——以大阳泉历史文化区域为例[J].北京规划建设,2010(03).
[2]孙来斌,刘近.比较视野下的“中国梦”多维透视[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4):16.
[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
(作者单位: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