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尔杰
摘 要:祖拉节也称点灯节,是卫拉特蒙古族的传统的节日也是和硕特蒙古传统节日。“祖鲁节”的根是宗教节日,从宗教仪式化到娱乐化,转化成民俗文化,促进族群之间的往来。卫拉特蒙古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仍旧是人们和谐相处、求同存异的重要渠道,是新疆蒙古民族的文化符号。因此,我们过祖鲁节时既要发挥文化的当今价值,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
关键词:卫拉特蒙古族;祖拉节;变迁
一、卫拉特蒙古
卫拉特是蒙古语,叫Oirat,元朝称斡亦剌惕、明朝称瓦剌、清朝称卫拉特、漠西蒙古等。蒙古语族西部方言的蒙古族民族。明清時期,卫拉特蒙古分为和硕特、准噶尔、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四大部落①。
新疆卫拉特蒙古族有一种传统节日——“祖鲁节”。节日是一个民族文化记忆的主要形式。这传统节日在近代发生了裂变,传统节日遭到空前的失落,庆祝的做法迅速在改变。
我们的祖先通过自身的优势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延续和发展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尤其是本民族的文化节日,寄托着族群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如何正确认识自己的传统节日,继承和保护好传统节日,不仅是对于祖先文明创造的一种传承,也是进一步弘扬民族文化,促进民族文化发展的关键所在。更是现代化进程中强有力的精神支撑。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祖鲁盛会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并增添了新的内容。
二、祖鲁节的来源
(一)祖鲁节的传说故事
在卫拉特蒙古人中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很久以前有一个弃婴,从降生之日起就失去了双亲,这个弃婴只能依靠乞讨维持生活,在弃婴成长的阶段受过许多好心人的帮助,并长大成人,有一天他来到一个牧民家中乞讨,这个牧民家只有年迈的老人和两个女儿,并收养了这个可怜的孤儿,在被牧民抚养的过程中和牧民家的女儿产生了深厚的情谊,老人就给兄妹操办了婚事。让他们成家立业,并送给他们一个旧毡房和30头肥硕的黄牛。
新婚夫妻告别了年迈的父母,开始了自己的新生活。有一天,来了一位奇特的穿着白色的大褂的老人,老人告诉这对夫妻:“我的孩子们,在山的那一边有美丽富饶的草原,请你们到那里去过你们幸福的生活吧。”新婚夫妻遵从老人的旨意来到了这片美丽的草原,发现这是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他们把父母送给他们的毡房搭起来,准备挤牛奶来解决饮食的燃煤之急。在他们准备要把牛奶乘在盆子里的时候,不小心把牛奶洒了一地,他们只好坚持熬到最后再去寻觅食物。
次日,洒了牛奶的地方惊人的出现一口泉源,一时间泉源周围长满了绿草,变成了一片绿色的草丛。从那以后,卫拉特蒙古人把牛奶珍视为宝贵的饮品,告诫子孙后代不浪费挤出的牛奶。把这一天定为十月二十五日。只要到十月二十五日,蒙古族牧民们都要去草场上,在草地上洒一些牛奶祈福来年能够风调雨顺,牛羊肥壮。因此,把这一天定为祖鲁节。
(二)祖鲁节与藏传佛教的渊源
“祖鲁节”是为了纪念著名的佛教改革家、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逝世。宗喀巴大师②圆寂的这一天正好108岁,“宗喀巴大师在1419年10月23日这一个重要的日子里把衣帽传授给贾曹杰之后,10月25日圆寂于甘丹寺,终年63岁。他去世的这天后来成为了西藏和蒙古地区广大黄教徒的重要节日。宗喀巴的佛像遍布各地黄教寺院,和释迦牟尼一样受人尊敬。“祖鲁节”的溯源,一定要追溯到藏传佛教在蒙古族地区发展传播的历史。公元13世纪后期,在元世祖忽必烈的扶持下,藏传佛教传入蒙古地区。信仰阶级只限宫廷贵族,未能在蒙古族普通民众中广泛传播,并伴随着元朝在中原地区统治的败亡而逐渐消失。16世纪后期,在漠南蒙古地区广泛流传。
三、祖鲁节的变迁
(一)过去的祖鲁节
节日当天,家的女主会留在家里准备祖鲁节晚上用的佛灯。小孩和老人去亲戚邻居家串门做客,顺便去叫做客的那家人去家里喝祖鲁节的茶。节日当天,和硕特蒙古人家首先打扫房屋和蓄圈,接着燃灯、烧香,相互邀请左邻右舍喝祖鲁茶,祝人们长寿百岁,然后每个家庭按人口用面捏酥油灯并按人的岁数用棉花卷出灯芯。夜间将所有灯点亮,全家祈祷,祈求苍生天的保佑,在住房外朝北点燃酥油灯拜天地,合家团聚,人人长寿。礼仪结束,大家回到室内,共吃祖鲁饭。
虽然生活方式和信仰结构在不断地变化,但是“祖鲁节”在当代的传承,表现了新疆蒙古人传统的生存智慧和生存策略的集体记忆。其次,“祖鲁节”提供了民族情感表达的文化空间,为草原文化赐予了新的内容和精神牧场。
(二)在家过祖鲁
在祖鲁节那天,人们会准备干的芨芨草③,外层的草皮剥掉,(家里人的年龄加起来是多少就剥多少个芨芨草,可以多剥,但是不能少。)芨芨草上面白色的外菌根截断,再截断成一肘长。然后用干净棉花缠绕在准备好的芨芨草上,在缠绕棉花的芨芨草上面倒些黄油,蒙语叫祖鲁的高乐,意思是火把。除了火把还有一个祖鲁节必须品是佛灯。是面粉做成佛灯的形状,灯芯是在芨芨草的小枝上缠绕棉花插在灯的中间,在佛灯里面倒满黄油。天上看到繁星时全部出来,举行祭祀仪式。先把佛灯点燃后顺着顺时针方向绕祖鲁三圈,后给祖鲁磕头,祈求宗喀巴佛爷赐予人们长命百岁,五畜平安。仪式结束后,人们回家去欢度节日,通宵达旦。节日期间,人们身着五颜六色的各式蒙古传统服饰串门喝“祖鲁茶”的传统习惯。
(三)在校生过祖鲁节
内地新疆蒙古族学生每逢祖鲁节会以老乡身份举办隆重的祖拉节。经过个人访谈和利用人人网收集资料发现每年在北京、上海、武汉、呼和浩特、沈阳都会举行祖鲁节。聚会时间、活动经费、活动内容、聚会地点、联系方式都一个主办人通知到在本地上学饿新疆蒙古族学生。活动经费不少于100元,活动内容喇嘛法师赐福,点灯仪式,各学校代表讲话,用餐,文艺表演,集体萨吾尔登舞以及游戏环节。通过手机,短信,微信,微博,人人网,请帖等方式通知具体活动情况。五个地区都在个别酒店里过祖鲁节。另外也会通知从新疆来工作的或者定居的新疆蒙古族人来参加聚会。
聚会上表演长调、萨吾尔登、托布秀尔、呼麦等节目展示了蒙古族非物质文化元素。如果过于强调市场化、商业化,把这一民族的传统假日过多纳入旅游领域,变成节日的展演,这样具有文化意义符号的节日就会在展演中消失。在“祖鲁节”这类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习俗、节日时,不仅要在传統和现实中也要平衡好文化内涵和经济效益的关系。
四、结语
如今,“祖鲁节”已申报为新疆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势必成为新疆蒙古族传统文化的新亮点,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我们要把传统与现实联系起来关注一种文化现象,不能片面地强调某一面。“祖鲁节”是历史上蒙古族共同的宗教节日,并非新疆蒙古族所独有。但到当代,“祖鲁节”的习俗只是被新疆蒙古族继承下来,并且得到了发展,有融入了新疆蒙古族独有的文化体系中,使得“祖鲁节”成为新疆蒙古族的文化特色。
我们通过这一神圣的节日,传送着蒙古民族美丽的传说,也体现着卫拉特蒙古的民族个性和文化,更借这一节日增强着我们对自己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至今,祖鲁节不仅作为一种节日存在,更是我们对自己历史和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每年的祖鲁节也成为了我们维系民族感情,加深民族交流的一种重要形式。(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
注解:
① 杜荣坤、白翠琴:《西蒙古史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04页;
② 宗喀巴(公元1357年(丁酉年)~公元1419年)是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的创立者、佛教理论家。在中国西藏、青海、内蒙、甘肃、北京等地区的喇嘛寺院里,都有宗喀巴塑像,有的是泥塑涂金,有的是以钢铸成。宗喀巴本名罗桑扎巴(善慧称吉祥),这是受沙弥戒时的名称。
③ 芨芨草是高大多年生密丛禾草,茎直立,坚硬。须根粗壮,根径为2—3毫米,入土深达80—150厘米,根幅在160—200厘米,其上有白色毛状外菌根。
参考文献:
[1] 黄萍.点燃祖鲁灯[J].新疆人文地理(杂志).2005.
[2] 格尔兹.深层的游戏:关于巴厘岛斗鸡的记述[M].北京:译林出版社,1999.
[3] 齐·艾人才,特·那木吉拉.卫拉特民俗(蒙文版).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
[4] 克莱德·M·伍兹[美].文化变迁[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
[5] 方李莉.传统与变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
[6] 《卫拉特蒙古简史》编写组.卫拉特蒙古简史上册(蒙古文)[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
[7] 特纳.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M].上海:人类学出版社,2006.
[8] [法]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王志明(译).犹豫的热带[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