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会萍
每次语文考试后通过对学生的卷面进行分析,很多语文教师就会发现失分最多的总是阅读理解。细究其原因,就是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总是由老师先自己提出问题,再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文本,表面看很热闹,实际学习效果却不好。阅读一篇文章,哪些地方需要注意,哪些地方值得怀疑,对学生而言都成了不需要考虑的问题。久而久之,学生渐渐习惯了去思考教师设计好的问题,从而养成了不爱主动提问题的习惯。如果被教师预设的问题主宰了语文的阅读教学,学生的思维发展受限,是很难培养出好的读者的。所以,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应让学生学会提问,围绕问题展开教学。
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提问,把提问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实行教学民主,让学生敢问
作为教师都深知自己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正如韩愈所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但我们的老师依旧上演着权威、严师的角色,在课堂教学中常常板着脸,严肃的说教,课堂外为维护师道尊严而与学生保持着一定的距离。“要做学生的朋友、良师”长时间以来也仅仅是一句空口号。学生害怕教师,哪里还敢提问呢?所以,要使学生能够主动提问,教师要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才能充分地理解、尊重学生,真正做到教学的民主。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心情才是快乐的,思维才会更加的活跃,才有勇气把自己心中的想法表述出来。
“课堂提问没有错误”。因为任何一个学生提出的问题都是有价值的,其价值就在于思考的力量。因此,在课堂上,不管学生提的问题有多么幼稚,笔者不但不会批评他,反而会鼓励他并引导他去提出一些更有价值的问题来。
二、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乐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于感兴趣的事物,总会愉快主动地去探究,使被动的学习变得积极主动,从而达到最佳效果。所以作为教师,就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首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心理以及思维的方式,深度挖掘教学资源,使内容生动化、形式多样化;要充分了解学生知识的起点,巧妙与教学内容联系起来;在教学中也应难度适宜,符合学生实际水平,让学生在能力范围内产生愉快的学习体验,提高乐问的兴趣。其次,要尊重每个学生的提问,并要耐心解答,给学生充分肯定、鼓励,让学生从提问中享受成功的快乐。
三、传授学生方法,让学生善问
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分析教材的特点,精心设计问题,吸引学生认真思考,积极讨论,并激发学生产生想提问让大家讨论的欲望。教师自身首先要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提问,在提问的方法与技巧上给予学生指导,发挥示范作用。在每节课当中,教师的提问要向学生展示思维的过程,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在平时的语言教学当中,可从以下方面引导学生质疑、提问。
1.对文章课题进行提问。俗话说:“题好文一半。”对课题的推敲,有助于提高学生把握文章的中心和结构的能力。如笔者在执教七年级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的时候,巧妙引导学生仔细推敲文章的课题。学生马上从课题提出了问题,从而明白了课题用“从……到……”点明了文章所写的两个地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课文中先描写了百草园的乐园生活,再过渡到写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通过引导,学生能很快把握了文章的结构。再如执教《济南的冬天》一课时,笔者引导学生提问:济南是在我国的哪个位置?北方的冬天应该是寒冷的,济南的冬天是怎么样的呢?“济南的冬天”与“冬天的济南”有什么不同吗?在一连串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就能很好地抓住文章的中心了。
2.对文章整体进行提问。初次学习一篇文章时,首先要对文章有一个整体认识,了解文章的主旨是什么?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体现了哪些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观点与材料各是什么?有什么联系?作者思路是什么?文章有什么线索?采用了怎样的写作顺序?在文章中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通过找到合适的问题作为切入点进行提问,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全面、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在这个基础上,再从局部入手进行提问,问到实处,问到关键。
3.对文章主旨进行提问。围绕课文的阅读目标和要求,针对文章的主旨进行提问,这样的提问针对性很强,并且问题集中在文章的重难点上,对学生的阅读起到了导向作用。围绕文章的主旨质疑,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为完成阅读目标的需要而进行深入学习。例如,笔者在教学《孔乙己》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孔乙己所生活的是一个怎样的社会时,笔者设计了4个问题:孔乙己的腿是怎样断的?短衣帮对待孔乙己的态度如何?掌柜的在孔乙己断腿前后的态度有没有变化?文章中多次提到“孔乙己还欠十九个大钱呢”说明了什么?让学生紧紧围绕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小组合作与探究,对于理解当时社会世态炎凉奠定了基础,从而对这一问题能做出更全面而深刻的分析,以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
4.对文章矛盾处进行提问。在我们学习的课文中,有些课文经常会出现看似矛盾实为精彩之笔。学生对这些内容往往会有疑惑,要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在学生的阅读中找出这些矛盾之处,并加以质疑,体会其精彩,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及写作手法的妙处。例如,笔者在教学《一枚金币》一课时,有学生提出:“父亲三次扔金币,前两次儿子都是笑了笑跑开了,为什么第三次却受不了呢?”学生根据提问,展开积极的小组讨论,笔者启发学生开动脑筋,理解儿子真正受不了的原因。可以看出,对矛盾进行质疑是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动力之源。
5.对文章重点词句、语段的隐含义进行提问。在教学中要提高学生找关键字、词、句的能力。如在学习九年级《孔乙己》这篇课文中关于描写“长衫“的句子:“只有穿长衫的,才能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坐喝。”“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来没有补,也没有洗。”我们对此可以提问,为什么穿长衫的和短衣帮受到待遇不同?“踱”表现了什么?可否换成“走”等其它词?孔乙己穿长衫为什么享受不了优待?“唯一”一词强调了什么?孔乙己为什么不愿意脱下长衫?这算不算为争取人格和尊严的一种抗争?找到关键词,就是找到了文章的要害,由此切入,可以全面深刻地理解课文。
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问,只有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学生才能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由此造就一批有发现力、创造力的人才。”提问是学生积极思维的表现,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提问能力的方法有很多,作为教师,我们要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坚持多引导、多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提问习惯,要成为学生的引导者,要挖掘、利用广泛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提问环境,只有让学生“靠自己的能力”去学习,学生自力学习,才能学会生存,形成独立自尊的健全人格。这正是我们新课标所提倡和追求的。?笸(作者单位:江西省芦溪县上埠镇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