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护对其社会价值的影响

2015-05-30 22:41潘国刚
现代装饰·理论 2015年6期
关键词:文物保护文物文化遗产

潘国刚

本文强调在对文物建筑价值认识的基础上进行保护。通过文物中对文物建筑的保护,对其周边环境的整理,包括相关非物质文化活动的引导,以实现对文物社会价值的引导、提升与展示,使文物周围形成文化空间,借以吸引更多的人参与文物周围的文化活动,从而使文物的社会价值得到充分的激发。

价值是人们衡量事物的一个标准,文物建筑所包含的历史文化信息及这种信息受众群体的多少,决定了文物建筑价值的高低。一般传统认为,文物建筑的绝对价值包括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这些价值是客观存在的,不会因价值主体的客观意志的变化而转移。另外,文物建筑的的价值还包括它的相对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伴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需求,这两种价值也呈现出日益凸显的特征。尤其是文物的社会价值更应该得到进一步的实现,以满足人们对精神文明的不断追求。

对文物建筑的保护

我国的文物建筑大都是木结构,耐火性能非常差,再加上自然老化和认为破坏,留存下来的非常少。文物建筑大都有千百年的历史,伴随风雨洗礼的是多次的修复甚至重建,所以当前大量文物建筑的本真性和完整性也需要专门的考察论证。因此,文物修复要根据对其历史文化的挖掘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进行有针对性的维修。

维修的部分中材料本身虽暂时不具备历史价值,但是制作工艺及建筑构件形式都与文物建筑相符,它对文物建筑的流传具有重大意义,并且保留了文物建筑的艺术价值,是对文物社会价值的保护和恢复,满足了人们的情感需求。

对文物依托环境的整理

文物建筑的保护并不单单是对文物本体的保护,还包括对文物周围环境的整理,它与文物建筑本身共同组成了历史文化遗迹与场所,并与人们活动关联,是整体的记忆场所。

在文物保护建筑的社会价值中,文物的生存环境意义重大,包括物质环境、非物质环境和大的社会环境。良好的文物依托环境的整理可以激发人们强烈的文化体验需求,完善历史文化遗产对人们的精神熏陶,提升其社会价值。

1.对文物周围建筑的控制

文物建筑的保护应基于对文物保护单位的现状考察和历史挖掘,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编制相应的文物保护规划。保护范围可根据具体情况分为重点保护区和一般保护区,保护区内不得新建建筑。

文物建筑周围一般会有大量的历史建筑,它们代表当时生产力发展的特征以及当时的生产生活方式,并由传统的工艺技术和材料建造。由于现代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在人们使用过程中,出现了大量利用钢筋混凝土建造和维修的建筑,历史建筑生存空间受到极大的威胁。

在不损害文物建筑其他价值的同时,以延续社会价值为原则的新建建筑,也是一种积极的做法,例如:由吴良镛先生设计的在曲阜三孔周围的孔子博物院,对文物社会价值的展示和提升有积极作用。以文物建筑为主,以周边建筑为辅,共同组成的历史场所能唤起人们强烈的记忆和认同,而并不是单单靠文物建筑的单体作用的结果。一个完整的历史场所应该是由一系列有代表性的建筑形式和历史时期所组成,历史文化得到延续,文物的社会价值能得到凸显。

2.营建公共文化活动空间

在文物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积极营建外部公共文化活动空间,是普遍受到认可的做法。在文物建筑周围布置广场、绿地等外部公共文化活动空间,在完成文物保护的同时,使周边居民的现代城市生活与文物外部环境更好的结合,以文物建筑为视觉中心,让更多的人驻足停留、游憩观赏成为可能,提高了居民生活质量,丰富了城市景观,实现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通过对文物历史文化的深入挖掘,对周围景观设计做出要求,景观不仅能更好的体现文物建筑的历史价值,还要主题一致,相得益彰。

3.确立区域性地标建筑

文物建筑周围布置了大面积的广场绿地,在文物周围营建公共文化活动空间的同时,使得文物建筑与周边重要城市节点形成了视线通廊,并成为这个区域内的视觉艺术焦点,文物以其富有厚重历史感的建筑形象和浓郁的文化气息,定能确立区域内的地标性建筑。

以文物作为地标性建筑,可以增加区域内人们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带动区域内的活力。在城市特色日益缺失的今天,文物地标建筑对城市的回报是长期的、良性的、并带来可持续发展。

非物质文化活动的引导

居民生产生活方式是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受到地理位置、社会环境、民族特征、生产力发展等影响慢慢形成的,它是城市最本质最根源的东西。这种生产生活方式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流传,吸引感染着当下的人们,在文物周围引入相关非物质文化活动,不仅是文化的传承,还是一种人文关怀。在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中,不仅要重视物质文化遗产,还要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活态”文化,以文物建筑为场所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一种文化的沟通方式。

非物质文化活动的引入的目的是通过保护物质文化遗产带动对非物质文化的保护,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静态的文物为场所加以体现,会让更多的文化受众得到文物的精神反馈,使它们被更广的人群所重视,以便更好地激活文物建筑的社会价值。

结语

文物保护是动态发展的体系,应该与时俱进,虽然文物不可再生,但其社会价值能得到可持续发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文物保护的目的正在适应社会发展,有了新的需求:提升文物社会价值,拓宽文化交流,实现文化认同,加强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传播。

(作者单位:潍坊学院)

猜你喜欢
文物保护文物文化遗产
丹江口库区加强文物保护(之一)
文物的栖息之地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博物馆与近现代中国文物保护
文物的逝去
文物超有料
名胜古迹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骨角质文物保护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