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街·劈柴院:两座城里的两条街

2015-05-30 10:48李媛媛
山东画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凉棚劈柴街巷

李媛媛

无论对芙蓉街还是劈柴院而言,匆匆而行的早已不只是岁月的脚步,

那老城市最具风情的老街巷,在时代无形之手的推动下,

却也不得不丢弃温婉的性子、慵懒的步子、沉静的日子,

开始『奔跑』,一如走过街巷的那些年轻的人们,吃喝玩乐,行色匆忙……

不管是一条老街,数条小巷,还是记忆中的市井大院,承载的都是几代人的记忆与一个城市的变迁。或许它已“改头换面”,或许它早已不复存在,但是留在人们心中的那份情是不会变的,我们怀念它们,不只是因为我们念旧,更多的是怀念那个单纯的年代里记忆中的那条小巷,不曾“变味”的乡情。

只是,匆匆而行的早已不只是岁月的脚步,那老城市最具风情的老街巷,在时代无形之手的推动下,却也不得不丢弃温婉的性子、慵懒的步子、沉静的日子,开始“奔跑”,一如走过街巷的那些年轻的人们,吃喝玩乐,行色匆忙,一路走过,除了鼓起来的肚子,不知这“新形态”下的老街还给他们留下了什么?

昔日繁华犹在耳畔

垂柳依依,泉水潺潺,青苔石板路,商贩叫卖声,连从地上撬起一块石头都能涌出泉水来。不是别的,这便是曾几何时老济南的芙蓉街。

老人们曾经说过,当年的芙蓉街是很美的,不足一华里的路面全部由大青石板铺砌,大小字号、作坊分列道路两旁。清晨,石板路上会飘着一层薄薄的雾气,远远望去往来的行人似乎漫步于仙境之中,透过石板的缝隙就会看见在石板下面潺潺流淌着的泉水。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走在湿漉漉的石板路上还能听到石板路下面淙淙的泉声。旺水期时,石板下面的泉水会涌出路面,倘若穿着布鞋,不一会儿鞋底就会被浸透,活脱脱一番“清泉石上流”的景象。一到中午,路边的买卖字号纷纷张起白布搭成的凉棚,芙蓉街上店铺密集凉棚首尾相连,便形成了颇为壮观的白色“凉棚阵”,阳光只能从凉棚的缝中偷偷地钻进少许。试想,在酷热炎夏,穿行于上有凉棚遮阳、下有清凉泉水的芙蓉街中,这时在路边的小店里来上一碗冰镇酸梅汤那清凉的感觉真是难于言表。

清代诗人董芸曾寓居“芙蓉馆”,因而书声琅琅,流水潺潺,垂柳依依,意境优雅而享誉四海。著名教育家鞠思敏等曾在芙蓉街创办了济南教育书社,画家俞剑华也曾在这里居住并招揽学子。不仅如此芙蓉街还被称为“埋金之街”,意为这是一块招财聚宝的风水宝地,地下埋金、街上淌银。诸多老字号都曾在芙蓉街上开铺兴业:如百年老店瑞蚨祥布店、济南第一家眼镜店“一珊号”、曾经最大的百货店“文升祥”……文人商贾、风流才俊都曾汇聚在这一条街巷。

虽然没有芙蓉街的泉水叮咚,但青岛人从来不会羡慕济南人,因为他们有八大关,有劈柴院。劈柴院也不单单是一个耳熟能详的地名,而是一个承载了许多热闹记忆的市井大院。它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就如同北京的老天桥、上海的大世界、南京的夫子庙,当然还有济南的芙蓉街。

德国占领青岛后,于1902年修建了此路。上世纪20年代始,劈柴院从一个院子的名称逐渐成为青岛商业、餐饮和娱乐场所最为集中的地方,也是青岛人最流连忘返的场所。在老一辈人的口中,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最兴盛的时期,一进劈柴院的大门洞,先拿几吊铜钱买个竹制卡片,这竹片相当于今天快餐厅里的“一卡通”。进了劈柴院,小竹片是“万能的”,男人们可以拿着它去听书,院里光听书场就有十七八家;女人们可以拿着它去看电影,只是那时的电影都还没有配音,台上有个剧情讲解员,片子放到哪,就讲到哪;小孩子可以拿着它直奔小人书租赁摊。中间饿了怎么办?没事,院里有叫饭服务,一会儿工夫保证给你热腾腾地送过来。这时,你可以一边喝着啤酒、吃着烤肉、啃着肉包子,一边接着听书、看电影、看小人书。回家时,还可以顺手买上一斤“劈柴院糖果”、“劈柴院甜点”,大院里集中了各式各样的小作坊,尽是自产自销的“劈柴院特产”,俨然一幅浮世绘。

今日熙攘徒留感叹

当年的青岛人一说起“劈柴院”就两个字“热闹”。这“热闹”绝不是单纯“吃”出来的。劈柴院的门面房是各色酒肆和风味小吃店,但大院“套”着的二十多个里院,都是书场、戏台、杂耍摊、小商品集散地、小作坊……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劈柴院的主要功能是各种演出,花鼓戏、相声、魔术、京剧、茂腔,各种演出都有。它的次要功能才是吃饭。当年人们把劈柴院比做“北京天桥”,民间艺人在此聚集,包括后来成为大师的马三立,就曾在劈柴院“撂地”演出过。评剧大家新凤霞,著名山东琴书演员李金山、高金凤,著名山东快书演员杨立德、高元钧,著名中国戏法演员王傻子(王鼎臣)以及说评书的葛兆鸿、唱太平歌词的大鼻子等,都曾在这里表演并开始成名。正由于这里热闹非凡,许多南来北往的小客商都喜欢住在劈柴院,就连梁实秋、老舍、臧克家等大家,在寓居青岛时也经常光顾劈柴院,感受一下这里的文化氛围。现在,劈柴院依然热闹,只是这种热闹,似乎只剩下了“吃”。各种小吃来自天南海北,可似乎唯独少了青岛味。

芙蓉街也依然热闹,热闹得与劈柴院十分相似,就连吃食都是相似的,臭豆腐卖家的吆喝声是相似的,鱿鱼串在铁板上烧出来的味道是相似的,各种烧烤摊上冒出的青烟都似曾相识。

对于济南人来说,芙蓉街究竟经历了多少春秋已不那么重要。人们只知道,济南的老城特色只剩下了芙蓉街,而芙蓉街的老济南味儿却也十去其八。人们已经习惯了听不到芙蓉街石板路下潺潺的流水声,看不到石板路上玩耍的孩童,体会不到一条百年老巷的文化熏陶。而要想体味这条老街的温厚与淳朴,只能在清晨,路两旁的商家“醒来”之前,方能寻找到那么一丝幽静与灵秀。

芙蓉街的荷叶小笼包已经找不到踪影,劈柴院的张家坛子肉、李家馄饨更无处寻找。而如今街上的小吃却家家“老字号”,处处“百年身”,让外来人吃的人云里雾里。他们与自己身在的城市一样,行走在城市商业扩张的快节奏中,与中国的太多老街巷一起,沦为商业改造的牺牲品,沿袭着生硬而千街一面的所谓特色,熙熙攘攘的人群证明着它们的光鲜,只是光鲜背后,是苍白与无奈。仅余的老街余韵,日渐湮没在路旁小吃摊升腾的油烟背后。这承载着城市记忆与特色的老街们,也只剩那“吃”出来的热闹了。

猜你喜欢
凉棚劈柴街巷
人间烟火,最爱隐秘的街巷美食
凉棚与岭南水乡地方社会
Chongqing Hotpot and Thumb Fight
边走边唱
劈柴的那个人还在劈柴
葡萄沟里的“像”
雨中的街巷
劈柴帖(外一首)
厚皮甜瓜春季凉棚栽培技术
麻涌凉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