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制度探析

2015-05-30 10:48李荣梅
求知 2015年5期
关键词:党员干部干部群众

李荣梅

党的十八大首次正式提出“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部署“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中进一步提出“完善直接联系和服务群众制度”。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制度是作风建设的根本。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党员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制度是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制度化保障,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

党员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制度是

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

制度保障

1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中国共产党历来非常重视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同志首次提出和人民群众密切地联系在一起是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上强调指出:“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2011年,胡锦涛同志在庆祝建党90周年大会上告诫全党:“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2012年,在党的十八大上,胡锦涛同志再一次将上述“四大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并强调“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2014年10月8日,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在充分肯定这次活动取得的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而且再次强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并指出要增强忧患意识,从严治党。

在长期执政的背景下,我们党出现脱离群众的危险有其客观性。一是社会环境的变化使部分党员干部对待群众的态度变淡。和平稳定的政治环境使有的党员干部丧失了密切联系群众的紧迫感,改革开放的经济环境使有的党员干部更愿意和老板打交道,日益严重的城乡差距使有的党员干部不愿意与基层群众在一起。二是干部队伍结构的变化使部分党员干部的群众情怀变淡。基层干部是做好群众工作的主体,中青年干部又是基层干部的主体。在基层中青年干部中,家门、校门、机关门的“三门”干部、独生子女干部以及以基层为“跳板”的干部增多,这些干部很少接地气,对群众的天然感情也少,不了解甚至不理解基层群众,存在脱离基层、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危险。三是工作条件的变化使部分党员干部直接接触群众的时间变少。便捷的交通、迅猛发展的通讯,使干部亲身了解群众尤其是深入群众的机会与时间大大减少,坐在车里“隔着玻璃看”、坐在办公室里“拿着电话听”、“对着电脑看”,导致其难以增进与群众的感情。因此在新形势下,加强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仍然是摆在党员干部面前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可以说,联系服务群众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密切联系群众永远在路上。

2党员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制度是联系服务群众常态化长效化的根本保障。好的观念,如果没有制度的保证和约束,仅仅依靠个人的主观自觉,很难靠得住。邓小平同志曾深刻指出:“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6月18日召开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既要立足当前,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又要着眼长远,建立健全促进党员、干部坚持为民务实清廉的长效机制。”2014年5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省兰考县参加并指导县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指出,作风建设“关键要在抓常、抓细、抓长上下功夫。”2014年10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强调了“制度治党”的重要性。因此,更直接、更有效的联系服务群众,不仅要靠党员干部的精神自觉,更要靠实际管用的制度约束。只有建立和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和服务群众制度,才能使道义型联系服务群众转变为制度型联系服务群众,从而实现联系群众的常态化与长效化。

党员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制度的

具体制度梳理和设计

就联系群众的形式而言,党员干部联系群众分为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两种。我国学者肖建忠认为,党员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是指党员干部直接而非间接地与群众接触,直接进行信息和情感的互动交流,从而了解群众的需求,反映群众的愿望,解决群众的困难,维护群众的利益。把在党员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的过程中已经采取的措施、形成的机制固化提升,即成为党员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制度。在我国政治实践中,各地已经探索出多项具体制度。

1已有制度的梳理。一是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制度。指根据党员干部的职业特点及个人特长,选取特定群体为帮扶对象进行联系帮扶的制度。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许多地方都建立了此项制度。比如山东省德州市建立了“网格化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制度”,制度的核心就是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即:市、县领导班子成员及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重点联系贫困户、上访户、城镇失业人员等,其他机关的党员干部重点联系农户、服务对象等,党员私营业主及企业管理人员重点联系残疾人、孤儿、孤寡老人等,党员科技人才重点联系经济能人、致富带头人、专业户等,老党员、老干部重点联系学生群体、信教群众等,其他党员根据自身特长有针对性地联系服务群众。联系对象具有针对性是结对帮扶的最大特点,也是提高联系服务实效性的关键。

二是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制度。此项制度是对信访制度的延伸和发展。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2009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领导干部定期接待群众来访的意见》等三个文件。此后,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制度在各地进一步建立健全,领导干部采用公示、接访、包案、落实的方式方法定期接待来访群众,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运用督促检查、带案督办、座谈走访、驻点指导、调查研究等方式进行下访。实践证明,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制度是党的群众工作方式的创新,以接访、下访的方式直接面对面联系群众,对于密切党群关系、增进干部与群众的感情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是党员干部下基层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制度。2012年,云南省在全省推行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其核心内容就是要求干部深入基层,驻村联户,且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并在此过程中开展民情恳谈,撰写民情日记,帮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实践证明,该制度有力地遏制了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作风,显著地改善了党群关系。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基层”不应仅指村庄,也可以是企业、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社会中介组织和兵营。具体劳动内容也应根据基层生产生活状况和党员干部自身所长而定。

四是党员干部下基层调研制度。调查研究是察民意、体民情、搞论证、作决策的有效手段。领导干部深入基层开展包括召开座谈会和实地考察等形式的调查研究,是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的有效制度。党中央对这一制度尤为关注,在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中,第一项即对该制度提出了明确的改进要求。在中央政治局的率先垂范下,该制度的实效性显著增强。

五是机关干部到基层挂职制度。选派党员干部特别是后备干部、年轻干部到县乡特别是条件艰苦、环境复杂的基层单位挂职任职,这是干部交流培养的一种重要方式。从建立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制度的视角来看,选派干部到基层挂职也是一种有效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制度。因为挂职干部要达到锻炼提高的目的,其唯一途径就是深入群众、联系群众、服务群众,而绕开群众、悬浮于群众之上是断然不会产生锻炼提高效果的。在实践中,选派“第一书记”的工作做法与该制度类似,同样具备直接联系服务群众的价值目标。

2两项制度设计。一是建立干部人大代表及干部党代表接待选区群众制度。即要求每位干部人大代表及干部党代表每年必须安排一定的时间接待所在选区的群众,解答选区群众的问题,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和诉求,并做好办理和回复工作。建立干部人大代表和干部党代表接待选区群众制度有助于克服这两类群体因身在机关、忙于行政事务而产生的不愿或不能直接联系群众的倾向,从而使其更有效地发挥联系群众、汇集民情、表达民意的作用,也有助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党代表大会制度的有效运行。另外,新加坡人民行动党的“议员会见民众”机制也可为我们提供有益借鉴,这一制度运用高超的智慧调动起了议员、政府部门以及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等各方面的积极性,使党与群众的经常性联系和服务有了有效的制度保证。

二是建立党员干部志愿服务制度。即党员干部利用周末、节假日及其他闲暇时间,为群众提供志愿服务的制度。开展志愿服务是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已有6000余万名志愿者,但与13亿人口相比,我国志愿者的人数明显偏少。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的党员,完全应该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来。著名学者郑永年就曾建议“中共党员要‘志愿者化”,并指出“新加坡尽管是一党独大,但党员并不多,普通党员大都是志愿者,帮助执政党的议员和部长联系民众。”在实践中,我国已有地方对这一制度作出探索,比如杭州市及浙江省大力推动的“机关党员社区报到服务制度”。应当肯定,当越来越多的党员干部加入到越来越多的各种志愿服务之中时,党员干部与广大群众的联系会越来越紧密,各级党委政府对群众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会越来越强。

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

制度体系的对策建议

1健全理想信念教育制度,这是内部动力机制。一是应坚持和完善党内组织生活制度。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制度等,定期召开组织生活会。二是建立健全党员干部教育制度。营造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良好环境;积极探索党员干部定期培训、分级分层培训、专业化培训等多种类培训制度;研究建立干部教育培训和选任、监督管理等工作衔接制度,建立教育、诫勉、调整等约束机制。

2健全党员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的工作机制,这是程序保障机制。一是应明确制度目标。党员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制度,其目标是让每名党员干部都能参与其中、发光发热,让每户群众都有人联系、得到实惠。二是应明确直接联系服务的对象。从总体上看,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的对象都是人民群众,但是就各项具体制度而言,其针对的对象又是有所差别的,因此应分门别类找准服务对象。三是应明确联系服务内容。也就是对党员干部下去后干什么、怎样干,不应提过高要求,重点是把党的声音传下去、把群众的声音带上来。同时,力所能及地为群众办事,解决实际问题。四是应明确联系服务群众的方式方法。在这方面,各地在实践中有比较成功的经验。比如,采取入户走访、现场办公、座谈了解、电话交流等方式,与群众聊家常、讲形势、谈发展等。同时,领导干部向服务对象发放统一制作的联系卡,将其姓名、职务、联系方式、服务承诺等内容向群众公布,以方便群众随时反映问题、提出建议。

3建立健全约束激励机制,这是外在压力机制。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推进制度落实,离不开各级党委的高度重视。必须“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作为各级党委(党组)书记的政绩观,把党建成效作为各级各部门党组织负责人特别是党委(党组)书记的首要考核指标。比如在推进落实“网格化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制度”中,山东省德州市明确要求各级党组织书记当好联系服务群众第一责任人,带头联系、带头服务、带头解决问题,为广大党员干部作出了表率。二是扩大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与选择权,把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的效果交由广大人民群众评判。把联系服务群众的工作情况在公开栏、宣传墙等醒目位置予以公告,设立热线电话、意见箱和电子邮箱,接受群众监督评议。同时,对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的情况,通过电话调查、随机走访等形式进行调查。三是把联系服务群众的情况纳入党员干部考核,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在实践中,许多地方把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的情况,纳入科学发展综合考评体系,作为县乡党委书记和各行各业基层党组织书记抓党建工作专项述职的重要内容。这一做法值得推广。总之,通过建立健全约束激励机制,能够加强对党员干部的行为约束和激励,进而增强他们直接联系服务群众的行为自觉。

作者单位:中共德州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双艳珍

猜你喜欢
党员干部干部群众
多让群众咧嘴笑
当干部切忌“打官腔”
党员干部要“心强身壮”
人大党员干部要当好“四个表率”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党员干部怎样用好微信群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党员干部要姓“党”
干部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