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对辽宁省种植制度的影响

2015-05-30 10:48高振环
农业科技与装备 2015年5期
关键词:积温农业生产气候变化

高振环

摘要:选用辽宁省28个站点1970—2009年温度、积温等气候资料,分析辽宁省近40 a的温度、积温变化,结合大气环流GISS模式的输出结果,评价气候变化对辽宁省种植制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辽宁省2030年平均气温增加3.4℃;目前一年两熟制北界在绥中-喀左-朝阳-锦州-大洼-海城-长海一线;未来≥0 ℃积温空间变化自西南向东北递减,一年两熟制北界向东北移至西丰-新宾-草河口-桓仁一线。

关键词:气候变化;农业生产;种植制度;温度;积温

中图分类号:S1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5)05-0013-03

1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资料来源

辽宁省28个站点近40 a(1970—2009年)的气温、积温资料。

1.2 研究方法

农业气象界限温度简称界限温度,是指作物生长发育或某种农业活动、物候现象的起始、终止及转折点温度。指标选用刘巽浩和韩湘玲提出的关于中国种植制度气候区划、指标体系,即零级带统一按热量划分。对1970—2009年的数据资料进行比较分析,通过比较种植界限预测2010—2030年气候变暖后,所引起的零级带一年两熟和一年三熟种植界限的改变。零级带的指标如表1所示,主要指标为≥0 ℃积温,特指全年稳定通过0 ℃界限温度并≥0 ℃的积温;辅助指标为年极端最低气温和20 ℃终止日。

2 辽宁省温度变化特征

2.1 年平均气温变化特征

图1为辽宁省1970—2009年历年平均气温时间变化曲线。

由图1可知,近40 a来,辽宁省28个台站年平均气温整体呈上升趋势,平均气温倾向率为0.4 ℃/10 a。20世纪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和21世纪00年代的平均气温分别为7.7 ℃,7.9 ℃,8.7 ℃,8.8 ℃。对上述4个年代平均气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的平均气温为7.8 ℃,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00年代的平均气温为8.75 ℃。后者的平均气温比前者上升近1.0 ℃。因此,将1970—2009年划分两个时期,冷期为1970—1989年,暖期为1990—2009年。冷期内,平均气温最低为7.1 ℃,年份为1985年;平均气温最高为9.0 ℃,年份为1989年,说明20世纪80年代的平均气温波动较大。暖期内,平均气温最低为8.1 ℃,年份为2005年;平均气温最高为9.5 ℃,年份为2007年,说明20世纪90年代的平均气温波动较小。

选取康平、西丰、新民、辽阳、新宾、桓仁、绥中、建昌、普兰店、岫岩10个代表性台站,分析辽宁省近40 a平均气温的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见表2。

从表2可见:辽宁中部地区、东部地区、南部地区、西部地区、北部地区在冷期的平均气温分别为8.1 ℃,5.8 ℃,8.5 ℃,8.7 ℃,6.0 ℃,辽宁中部地区、南部地区及西部地区为温度高值期;辽宁中部地区、东部地区、南部地区、西部地区、北部地区在暖期的平均气温分别为9.1 ℃,6.6 ℃,9.3 ℃,9.7 ℃,6.9 ℃,温度高值区与冷期相同。辽宁中部地区、东部地区、南部地区、西部地区、北部地区的暖期与冷期平均气温差值为0.9 ℃,0.8 ℃,0.8 ℃,0.9 ℃,0.9 ℃,说明在近40 a气候变暖趋势下,辽宁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及北部地区的增温幅度大于东部地区和南部地区。

2.2 界限温度变化特征

辽宁省1970—2009年历年界限温度时间变化曲线见图2。

由图2可知,近40 a来辽宁省界限温度整体呈上升趋势。说明在气候变暖的趋势下,≥0 ℃积温的持续日数增加,≥0 ℃积温也随着气候变暖而增加。

2.3 未来气候情景预测

采用大气环流模式GISS模式的输出结果,作为2×CO2时辽宁省的可能气候情景,结果见表3。预测在2030年,辽宁省的平均温度将增加3.4 ℃,全省年降水平均增加7.5%。

3 气候变化对辽宁省种植制度的影响

根据≥0 ℃积温范围划分种植制度,一年一熟制≥0 ℃积温小于4 000~4 200 ℃,一年两熟制≥0 ℃积温大于4 000~4 200 ℃,一年三熟制≥0 ℃积温大于5 900~6 100 ℃。

辽宁省现在和未来≥0 ℃积温空间分布分别见图4和图5。

由图4可知,辽宁省≥0 ℃积温空间变化特征为自西南向东北递减,绥中、喀左、朝阳、锦州、大洼、海城、大石桥、熊岳、普兰店、长海≥0 ℃积温在4 000~

4 200 ℃之间,因此一年两熟制北界在绥中—喀左—朝阳—锦州—大洼—海城—长海一线。

由图5可知,未来辽宁省≥ 0℃积温空间变化特征仍为自西南向东北递减,西丰、新宾、草河口、桓仁≥0 ℃积温在4 000~4 200 ℃之间,因此未来一年两熟制北界向东北移至西丰—新宾—草河口—桓仁一线。

4 应对气候变化对辽宁省种植制度影响的对策

4.1 充分调动农业主管部门协调能力

根据未来农作物熟制的可能变化,制定适合新气候条件下的种植制度,提高热量资源的利用率。育种部门应根据未来热量资源、低温冷害、霜期长短、旱涝规律及寒潮天气的变化规律,加大科技投入,培育良种,使农作物品种适应未来的种植制度,提高气候资源利用率。

4.2 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绿色农业

大力推广生物有机肥,科学施用化肥,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新型农药,减少农田氧化亚氮排放。采用科学灌溉技术,降低稻田甲烷排放强度。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扩大无公害、绿色产品生产规模,加快品种更新换代。大力发展农村清洁工程,推进农作物秸秆向肥料、燃料、饲料资源转化,实现经济、生态、社会效益。

4.3 调整农业结构

针对未来气候变暖导致辽宁省农业气候带北移的趋势,改进作物、品种布局,有计划地培育和选用抗旱、抗涝、抗高温和低温的抗逆品种。在辽西丘陵区重点推广旱作节水农业。辽南部地区积极引进冬小麦、红富士苹果等优良品种。在辽河冲积平原的盐渍土区推广旱作植物,有计划地连片种植水稻。在辽东山区发展中草药、山野菜、食用菌、柞蚕、林蛙等产业,提高经济效益。加强适应气候变暖的农业适用技术研究、试验、示范、推广,力争在抗御逆境、发展设施农业和精准农牧业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参考文献

[1] 郑冰婵.气候变化对中国种植制度影响的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12(2): 308-311.

[2] 杨晓光,刘志娟,陈阜.全球气候变暖对中国种植制度可能影响Ⅰ.气候变暖对中国种植制度北界和粮食产量可能影响的分析[J],2010(2):329-336.

[3] 赵锦,杨晓光,刘志娟,等.全球气候变暖对中国种植制度可能影响Ⅱ.南方地区气候要素变化特征及对种植制度界限可能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 2010(9):1 860-1 867.

猜你喜欢
积温农业生产气候变化
《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22)》发布
湟源县30年0℃活动积温变化特征分析
石河子地区近50年积温变化特征分析
气候变化与环保法官
气候变化:法官的作用
基于二元Logistic模型的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生产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探析
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的效应分析
新形势下节水灌溉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研究
应对气候变化需要打通“网关”
石河子市近51a≥0℃积温变化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