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凯
背景的时代性
这篇童话创作于1982年,写得极具时代感,作者巧妙的运用童话的形势生动地反映了社会现实。此时的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国内计划经济体制松动,特区窗口打开,新鲜事物大量涌入,在这大变革洪流的冲击下,人们的心理开始浮躁,固有的道德观、价值观开始陷落,许许多多的人走上了一夜暴富的梦想之路。
人物形象的时代性
1.改革大潮中的寻宝者群像。
陈伯吹先生在这篇童话的创作上采用了一个极其大胆的方式,我姑且将其称之为“喧宾夺主”。本文题目为“骆驼寻宝记”,然而文章开篇并没有直接对骆驼进行叙写,而是将笔锋转向了其他寻宝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跃跃欲试,火烧火燎”的充满急切心情的寻宝者的群像。每一个角色虽着墨不多,但却生动形象,不管是加入还是退出寻宝,都能鲜明的体现其个性。诸多动物形象恰好展现了现实社会中那些为追求物质与金钱而近乎癫狂的人们,自私、盲从、目光短浅、遇难及退是他们的共性。作者用将近一半的篇幅对他们进行叙写,恰恰说明当时社会上这样的人不占少数,越是这样,越是需要理性的回归。
2.孤独的寻宝者。
骆驼便是这理性的典范。他有着坚定不移的信念、战胜困难的勇气和百折不挠的毅力。
信念是自己认为正确并坚信不移的观点。信念是成功的“兴奋剂”,让人面对理想心驰神往,无法按捺。骆驼心中正是有着这样坚定不移的信念,才可能拖着自己的残病之躯踏上这条寻宝之路,不屈不挠,艰难前行,而不像其他动物那样半途而废。他是躯体上的残疾者,精神上的胜利者。
当然任何信念与理想的实现都绝非一帆风顺,更何况还是所谓宝藏级别的,艰难险阻在所难免。想要得到宝藏就必须做好面对困难,战胜困难的准备。那么是什么支撑了骆驼这坚定不移的信念呢?
是他特殊的身体条件与先天性格。他身姿雄伟,即便背着堆积如山的重物仍能忍饥耐渴的行走于沙漠之中,“沙漠之舟”是对这一特征的最好诠释;他谦虚,从不大喊大叫,只是默默地走着,这是成大事者的一个重要标志:脚踏实地,坚定执着。
但这在寻宝的动物群体中是最好的先天条件么?显然不是,何况他还是一头瘸了一条腿的骆驼。所以更为重要的是他在以往的生活中所积淀下的勇气和毅力。勇气是成功的“催化剂”。骆驼的勇气不是匹夫之勇,不是一时冲动。常年穿梭于沙漠的骆驼一定多次面对过困难,最严重的一次是去年送一位旅客过大沙漠时遇到大雪冻坏了一条腿。这些经历让他有面对困的准备,有战胜困难的经验,这是勇气的基础。然而这一次所要面对的困难要比之前遇到的难上千万倍,所以就需要用毅力去坚持。毅力是成功的“镇定剂”,毅力是坚定持久,毫不动摇的意志。冷水滩、冰凌湖、热风洞、夹扁谷一道道关隘摆在面前,如果说迈出的第一步靠的是勇气,那么坚持到最后凭借的就是毅力。爱迪生曾经说过:“无论什么时候,不管遇到什么情况,我绝不允许自己有一点点灰心丧气。”骆驼既没灰心,也没丧气,而是异常镇定,毫不动摇,凭着坚强的意志,一步一步的迈向自己心中的理想之地。而恰恰在历经这种种磨难的过程中,骆驼的瘸腿竟然康复了,正可谓“自助者天助之”。
在改革大潮汹涌澎湃的时候,有几人能如骆驼一样充分拥有战胜困难的勇气与百折不挠毅力,默默地坚守自己的信念和理想?
主题的时代性
骆驼的信念是什么?
从表象上看,骆驼寻到的宝藏是可以让沙漠变绿洲的植物,本质上作者想要彰显的是骆驼那种毫不利己,一心为人的无私奉献精神。骆驼无疑是“高大上”的,是值得我推崇与学习的。但反映到现实社会当中,世上的所有人都能如骆驼一样境界高远么?答案不言而喻,当然不能,更多人所追求的应该是骆驼刚到珍宝关时仙女给他的那些奇珍异宝。如果真的是别人也来到了珍宝关,想带走这些宝物,仙女会给吗?或者说,这样的理想与追求值得肯定吗?我认为,是值得肯定的。如果一个人真的像骆驼一样能够坚持自己的理想,拥有足够的勇气和毅力,脚踏实地,默默前行,战胜诸多困难来到珍宝关,他就是一个强者,就应该得到他所希望的收获。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就指出:“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乃至现在我们仍在不断肯定与强调。可见,我们并不排斥对物质的追求,只不过前提是要符合我们所遵循的道德标准与法律要求。
文中的宝藏是什么?
骆驼寻到的珍贵植被是;一般人所追求的奇珍异宝,物质财富也是。如此的因人而异,难道没有统一的标准,一致的共性吗?有,就是他们共有的在寻宝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坚定不移的信念、战胜困难的勇气和百折不挠的毅力。有了这些精神,什么样理想不能实现呢?因此,宝藏不在别处,就在我们自己身上。
陈伯吹先生恰到好处的运用了象征的手法,为我们鲜活的呈现了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的浮躁心态,讽刺了那些没有长远眼光,头脑发热,准备不足而急于跳入改革浪潮的人。同时,老先生也在大声疾呼,为时代召唤脚踏实地、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精神及崇高理想的回归。不仅在那个时代,在任何时代,这些都是我们的无价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