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越
作为女性身体的象征,乳房自古以来便被打上“好”与“坏”的烙印。圣经里,夏娃既是所有人类的母亲,也是诱惑亚当犯下不可饶恕罪行的妖妇。然而这里所谓的“好”与“坏”,究其本质,不过是从社会意义上对女性乳房基本功能进行评判和解读:母亲的乳房是“好”的,它滋养生命,带来人类希望;“妖妇”的乳房是“坏”的,它象征着性的诱惑,其结果指向未知,潜藏着对社会固有秩序产生巨大破坏的可能性。横亘在乳房“好”与“坏”之间的鸿沟是如此之深。
中国女性乳房从束到解,反映着中国社会结构的重大改变,是人们健康观带动着审美观发生的关于女性的身体形态、服饰的革命性转变。显然,这也是那个大时代背景下人的观念的大解放。
中国传统社会文化对表现母亲的乳房采取审慎的态度,对作为性器官的乳房更是避之不及。尤其随着宋元时期思想禁锢的逐渐加深,对女性身体的控制空前强化,女性行为规范以及服饰风气向更加封闭保守的方向发展。“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女子贞洁之所几乎囊括了身体的所有部分,大量出现女性因为身体被男性触碰而断臂、割乳、自杀等极端案例。以掩藏性征、湮灭曲线为主要目的的束胸风气也由此逐渐在社会中蔓延开来。
用紧身内衣束压乳房的风气至迟在明代就开始了。文献记载,明代的女性穿用一种用宽布条或者绣花绸布做成的抹胸,布条上抵腋下,下至肚脐,穿的时候直接缠裹在乳房上,再用一根绢带紧紧缠绕在乳房上。绢带要在裹胸布带外、乳房凸起的地方缠紧,使缠裹更加牢固、乳房更加扁平。从形态上看,称其为“裹胸”更合适。捆束胸部的着衣方式不仅仅在内衣上使用。明代仇英的《汉宫春晓图》中,女子身穿襦衣、半袖、高腰长裙。和唐代女装不同,画中女子在襦衣里面还穿着圆领的衬衣,把胸部遮得严严实实,只露出脖子以上的部分,而衣裙最外层的束带是直接捆压在乳房上的。明代还有一种内衣样式不用绢带,而是在宽布带上密密匝匝的钉上纽扣,穿着时前扣或者在腋下侧扣。没有挂脖的附带,仅凭宽布条横裹在身上,必然是要紧紧扣住才可能穿得稳当,紧身的同时胸部也就压平了。这种款式大概比用绢带捆绑更舒适一些,也更方便穿着。《金瓶梅》第二回潘金莲初见西门庆时就穿的这种抹胸。然而,不管哪一种,明代的抹胸都没有从下往上承托乳房的结构设计。
清末,以瘦弱为美的女性身体审美观发展到了巅峰,纤细、小巧、柔弱、扁平的女性身体形态进一步受到文人阶层的追捧。改琦的《红楼梦图咏》创作时间大致在1816年之后,画中女子柔弱、秀雅,集中了清代文人对红楼金钗的诸多身体想象。如林黛玉,发际线高,额头开阔,五官小巧而集中;身穿高领、窄身、阔袖的长衫,宽带束腰,衣纹从肩缝位置开始垂直向下一直延伸到膝盖的位置,躯干部分丝毫显不出胸、腰、臀部的起伏。总体上看,林美人头大身小,五官集中,活脱脱一个尚未发育的少女摸样。
身体形态的巨变往往反映着社会结构的重大改变。民国前期,以“天足”“天乳”为美的新的身体审美观在社会中缓慢而坚定的推进,将女性身体推向历史前台,使乳房曲线展现在人们的视线中。
民国初年,束胸风气不减。从民初《解放画报》上介绍内衣的文章来看,当时女性普遍穿着的内衣有八寸多长,上面缀有十几个扣子;肩带宽不超过四寸。1927年《北洋画报》上刊载绾香阁主的文章,对民国女性新式内衣“束胸马甲”作了详解,指出其形制与背心类似,只是胸前的纽扣非常密,“能紧束胸部”。清末民初时,这种“束乳马甲”还只在上流阶层中流行,到20年代时便已经在都市时髦女性中普及了。此后,内衣的纽扣从胸前渐渐转移到侧面,肩带也逐渐变窄变细,已经大大改变了传统的背心样式。不过,此时内衣的主要目的也是压平乳房,在裁剪上缺乏承托乳房的功能考虑,布料也没有根据女性胸部的结构进行立体切割和拼接缝纫,因此和明清时期的内衣相比,只是在形式上略有变化,功能仍然延续前代。审美风气同样如此。
直到20世纪20年代末,都市时髦女性仍然以平胸为时髦,不加整饰的乳房被视作是粗鄙、丑陋、未开化的象征。在年画、插画、漫画等各种绘画形态中,画家往往给“蛮妇”画上一对肥硕的乳房以显示她的粗俗,文雅贤淑的女子则胸部平平。即便是那些平时呼吁妇女解放的人,也不免要对那些不束乳房的女子评头论足,“因为喊着不过是理论,实行则未免有些生辣不入眼”。
“以乳头高耸为丑”的社会审美观念在日常行为和社会舆论中牢牢地控制着女性的身体形塑。受过教育的时髦女子即便明知束胸妨害健康,也常常为了不被讥笑为“村下婆”而重新开始束起胸来。
在当时人的观念中,乳房高耸还意味着性生活的放纵。民国初,娼妓假装处女来抬高价码,何以为凭呢?她们会将乳房紧紧地束缚起来,如张竞生说,“痴呆的嫖客总以为胸部平平的为清倌,而妓女不得不把尖尖者压为扁扁的了。”娼妓以身体为生活资本,她们对乳房的主动改造直接反映了一般人众的审美风向。
长期穿着束胸内衣的结果,就如徐悲鸿早期作品《凝香图》所绘的时装美人一样,含胸驼背,孱弱病态。这类“纸片”美女的时尚潮流一直风靡到20世纪30年代初的“天乳”运动影响深入之后才有所缓解。
束胸的女性形象广泛存在于民国初期的月份牌、瓷器画、书籍报刊插图、广告画上。尤其是广受民众欢迎的美女月份牌,呈现了蔚为壮观的平胸美女图像群。月份牌画家、主将周慕桥晚年创作时装美人画,描绘了许多这类女子。1914年,他为英美烟公司创作的月份牌中,女子上衣下裙,裙长及地,元宝领高及耳,衣袖异常窄小,上衣紧裹身体,胸部平坦,只在乳房外下侧的地方形成几道浅浅的衣褶。不过,这种紧身上衣大概是民初服饰开始烘托、呈现女性身体形态的先声。虽然仍然在强调平胸,衣裙却开始在腰身部分收省,表现女性腰臀部的曲线。比如稍晚于周慕桥的另一位著名月份牌画家郑曼陀,在20世纪20年代期间,他描绘的女学生时尚、优雅,是当时月份牌美女中的典范。画中女学生发型时髦,衣着方面基本是上衣下裙,腰身处仄窄逼人,下摆渐渐的散开,虽然也不刻画胸部曲线,但可以看出他刻意的夸大了腰、臀部的比例。同期画家,如杭穉英、周伯生、谢之光等等亦是如此,画中形象从整体到细节都体现了当时女装的平胸风潮,生动的再现了姜水居士《上海风俗大观》中所说的20年代初上海妇女服饰“衣则短不遮臂,袖大盈尺,腰细如竿”“裤亦短不及膝,裤管之大,如下田农夫”,后“衣服之制又为一变,裤管较前更巨,长已没足,衣短及腰。”
束胸服饰流行的另一个表现是女着男装的时尚风气。“落蓬头大健,服男装,御浅色缎袍,乘三湾包车”,穿男人的衣服,像男人一样的做派,一度成为娼妓们最为时髦的行头。另一个时尚群体,上流社会的名媛,如唐英,也曾在《良友》上公开自己仿照西洋最新式修剪的男式发型。对此风尚,《北洋画报》有文章评论说,喜好这种发型的女子“往往并耳环不戴,复束胸而御长袍,穿平底尖头之鞋,使衣鞋略为朴素,望之扑朔迷离,诚莫辨其为雌为雄”。除了发型,还有直接穿着男士服装的,西装、衬衣、领带皮鞋一应俱全,此种打扮,必须配以束平的胸部。
束胸风气到20世纪30年代前后开始松动。1927年7月7日,中山大学副校长、广东省民政厅代理厅长的朱家骅向国民党广东省政府委员会第三十三次会议提交了《禁止妇女束胸的提案》。提案中说,身心健康的女性是培养新国民的前提,事关国家民族复兴大业。束胸“于心肺之舒展,胃部之消化,均有妨害。轻则阻碍身体之发育,重则酿成肺病之缠绵,促其寿短”,“况妇女胸受缚束,影响血运呼吸,身体因而衰弱,胎儿先蒙其影响。且乳房既被压迫,及为母时乳汁缺乏,又不足以供哺育,母体愈羸,遗种愈弱,实由束胸陋习,尤以致之。”他提议省政府布告通行,限三个月内,广东全省女性一律禁止束胸。
这一提议很快被官方接受,形成政令,从省市机关、各级女校开始,在全省推行“天乳”运动。其声势之大,震动全国,上海、广西南宁、湖南等省市纷纷响应,也开始在女校中查禁束胸的行为。各种媒体纷纷刊载关于女性乳房的文章,火热程度直至“有报载,载天乳,有口道,道天乳”的地步。正是在“天乳”运动的强劲势头下,女性自然的身体形态特征逐渐得到社会的正视和肯定。
健康观带动了审美观的变化。《北洋画报》载文说,“天乳”运动推行后,日常生活中的摩登女子以高乳肥股为妆饰的基本原则,在当年夏天,天津的女装“胸部已略加放松,不若前此之紧缚”,更有北京的时髦女性“不论冬夏,家居与外出,玉峰常高耸,颇有西妇之风,堪称真美”。 女学生在政令推动下率先解除了束胸,进而又成为其他时髦女性、甚至传统女性抛弃束胸的驱动者,影响面日益增大。胡也频1929年创作的短篇小说《小县城中的两个妇人》就讲述了一个缠足束胸的旧式妇女希望重获丈夫欢心的故事:因为进城读大学的丈夫喜欢了“现代女性”, 她便开始依照着“现代女性”的身体式样着手改造自己,放开裹脚布,解掉束胸小背心,“大胆地把两只乳房的形状显露在外衣上”。商业广告紧跟潮流,在月份牌、期刊广告中大量启用袒露乳房的女性形象。前述如杭穉英等画家创作的月份牌画中,女子穿着吊带马甲、透明睡衣或两段式的运动装,身体曲线毕露。报刊杂志漫画、插画、速写,往往借报道“天乳”运动社会反响的名头描绘女性胸部曲线,打开这一时期的画报,裸露或凸显女性胸部的画作便迎面而来,盛况空前。甚至一些画家在创作传统仕女题材“贵妃出浴”时,也开始将重点转移到杨玉环浴后衣衫不整而胸部裸露的形象上。在官方和民众的共同推动下,这场以救国兴邦为目的的女性身体解放运动逐渐演变成了全社会的女性乳房视觉狂潮。
“天乳”运动促使传统女性服饰发生结构性改变。女性一方面要将乳房从服饰束缚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也要通过服饰保持,甚至烘托其曲线美感。绾香阁主提出,从健康和美观考虑,女性不能完全抛弃胸衣。她详细分析西方女性内衣的款式、穿着方式和结构,指出西式乳衣“两窝为藏乳之处,故乳受托住束住而不被压迫。衣之中间,并有带可以收缩放宽。衣上有两带,藉悬肩上。衣之后面,有扣可以扣紧”;在功能上,“此物有托持双乳之利,而无压迫胸部之弊”,起到塑形的作用。采用西式“乳衣”的裁剪法改造传统束胸式内衣的形制,使它既宽松又合体的兜托乳房,兼顾女性的健康与美态。
乳房的解放,对女性日常服饰的影响还表现在内衣外穿的着装方式上。1929年前后,长沙时髦女性一度掀起模仿电影明星杨耐梅的穿着风潮。杨耐梅是明星电影公司的女演员,她擅长扮演观念开放、私生活放纵的新女性,素有艳星头衔,以穿着大胆闻名。1928年,她自建耐梅电影公司,拍摄电影《奇女子》。据《北洋画报》记载,自从杨耐梅去湖南宣传电影之后,长沙时髦女性中便开始流行“耐梅装”。“耐梅装”的款式类似于西方女性的吊带睡衣,长筒形,袒胸露背,长不逾膝。这款内衣在北京、天津和上海已经流行多年,天乳运动开始后,更加普及。原本这种服装应是当做居家内衣穿着的,下身要加穿长裤,外面罩上长袍,而“长沙之耐梅装,殆内外俱不挂一丝,仅此一筒”。
另有一种形态与内衣相似的功能型服装——泳衣,也扮演了展示女性曲线的角色。泳装与内衣都尽可能的缩小衣料的覆盖面积,但二者因为功能不同而使用的场所不同。林语堂说:“英式高跟鞋、巴黎香水、美国丝袜、高衩旗袍、西式紧身马甲和独幅女子浴衣,才是时代的骄儿。”“独幅女子浴衣”是在1931年前后流行的单件式浴衣,通称“One Piece”,即无裙一件式泳衣。这种泳装是被当作与香水、丝袜、紧身马甲一样的时髦服饰加以使用的,民国女性穿着花纹新颖、颜色鲜艳的“One Piece”出现在泳池、海滨,以及通过泳装照片堂而皇之的展现在公共媒体上,形态毕露的泳装非但不会受到道德责难,相反,因为它所关联的游泳运动,意义指向健康的体魄、进取的精神、文明的生活方式等等,而成为可资骄傲的资本,正如《良友》第27期卷首语中说的:“今代的女子不再以红粉之美为美,她们以体魄与精神之美为美;她们不在愁眉深锁地躲在阳光找不到的闺中;她们要站在光天白日之下,以奋斗竞争的场所为背景,对着世界作永久的微笑!”。为了与内衣的私密、慵懒意味相区别,泳装采用了与内衣不同的强调紧身和实用的裁剪方式,用皮带、纽扣、图案等附加形式加以装饰,以此来强调其功能性和严肃性。这些装饰无形中增加了泳装的审美性和设计感,促使其向时装化道路衍变。到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女性的泳装还搭配长裤、披肩以及飘带、蝴蝶结等服饰配件,成为在水边、船上甚至公园活动时穿着的时装。
改良旗袍也是展现女性曲线的利器。
民国初期流行的上下连通式旗袍为直线外形,腋部、腰部均缺乏向内的缩减,宽松肥大,将女性的身体轮廓统统遮盖。此后又一度流行窄身旗袍,其裁剪方法与传统旗袍并无二致,只不过将胸、腰部宽度一并的减小,且胸部更窄。这种风格的女装直到1926年左右仍旧占据中式女装的主流地位,穿着的效果如前文所述。《妇女杂志》上夏克培曾向女性讨教束胸的原因时,得到的回答是“衣服行得如斯,无放纵与爱护的可能;必缚之方伏贴美观”,仿佛是服饰造成的束胸风气一样。所以夏氏嗟叹道:“谬矣!盖胸部愈突,即肺部的呼吸愈畅达,体力与精神亦愈充足,若因与衣服不合程式,可曲宽其衣;当改衣衫的程式,岂有为求合不适的衣服而强为之,如是,无异于削足就靴,裹金玉而求瓦砾了。”
至今流行的改良旗袍从结构上根本改变了传统旗袍,采用收省技术,在胸部和腰部刻意经营,从而打破了传统旗袍掩盖曲线的格局,使女性身体即便被严实的遮盖起来也能曲线毕露。人们眼中的女性身体再不复从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