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芃芃?方益鸣
通过了解青花的概念,重点描写传统青花手工绘制的技法,在掌握这个以后,对历代传统经典瓷器进行欣赏研究的同时,对个性化的现代化的艺术创作的启迪。
说到青花,就不难联想到一首歌曲,歌名就叫《青花瓷》。其中歌词中是这样的﹕“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 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 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这歌词中像是勾勒出一幅意象深远的前世今生的画卷,可以从中看出,不仅是歌曲还是青花艺术都被人们所推崇和喜爱。
在我看来,青花不仅是在陶瓷装饰上,同时也代表了一种中国元素。在08年趋势瞩目的北京奥运会上,全球焦点都聚集在这么一个舞台上,在颁奖的这个场合,其中礼仪小姐的颁奖礼服就是以青花为元素进行设计的,采取白和蓝的搭配,出现在颁奖台上,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青花不单单是可以表现在瓷器上,其实,它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的符号,可以出现在服装上,可以出现在建筑当中,甚至出现在音乐里面,对青花瓷情有独钟,体现了中国的情愫,包含了民族的象征意义。由此可见,青花是无处不在的。
前文中所提及的歌里有一句词,它说,“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那么其实这句歌词里已经传递出了青花这个含义的信息。首先,“素胚”,我们画青花的前提条件需要有一个承载青花料的坯体;另外一个就是“浓转淡”,青花料是分浓淡深浅不同的料色来绘画。这两个元素告诉了我们真正的青花概念﹕“青花是以含钴的氧化物着色剂,在以瓷土或陶土为原料制成的坯体表面进行彩绘,再敷以透明釉,入窑经高温1300摄氏度左右烧制而成的陶瓷制品,这种釉下蓝白相间的瓷器制品被称作青花”
那么这种蓝白相间的青花瓷,它的历史我们可以一直追溯到唐代,虽然在历史上,在唐代产生有异议,我们可以这么说,唐代是我们青花的发端期,元代真正地成熟起来,在明清两代清华就开始盛烧,一直延续到现代。
有一句俗语叫“过手七十二方可成器”,就是说,我们的瓷器整个工艺过程(整个工序包括取土、炼泥、陈腐、拉坯、彩绘、上釉烧成)是要经过每个人手上的七十二道工序,才能有这么一件精美的瓷器出现在人们面前,可以看出,制瓷的工艺是非常繁琐、复杂的,而彩绘则只是整个工艺过程中的一个小部分,从我们的青花彩绘所需的工具和材料可见一斑。
从元代开始,青花发展到现在有七百多年的历史,每个朝代都有每个朝代的绘画风格,而且每个朝代他有所不同,层层相因,又有所发展,发展到现在,它吸收了别的艺术门类的一些表现手法,它的形式就变得更加多姿多彩。
青花的绘制手法,最主要的是元青花的一种搨水法,明清的分水法,甚至后来的搨染写意法等等。
1.搨水法(如图一)
搨水法在元青花里面大量使用,它其实是用一支笔,蘸取青花料,在坯体上勾线涂塌。就是蘸了颜色以后,笔尖接触坯体,按下去提起来,这么直接的产生了一种效果。
2.勾线分水法(如图二)
首先要用青花料勾线,然后用分水笔,用浓淡不同的料色进行渲染,产生一种浑厚华滋的效果,这种效果非常平整,非常秀润,含水量显得非常的饱和。
3. 搨染写意法(如图三)
搨染写意法是搨水法的延伸,只不过它的笔意更加的粗狂,吸收了国画的一些表现形式,用笔很大胆,笔触更加的粗犷,层层堆叠,产生了搨染写意的效果。
以上这三种方法,最最具有代表性的搨水法和分水法,是我们整个青花里面最具有传统经典意义的表现手法。
对传统青花技法的再思考
中国陶瓷美术大师王步先生在吸取陶瓷艺术中简练、雄浑的传统的基础上,不断的发展、创新,大胆采用了洒注青花料的分水方法,突破了传统青花先勾线,后分水和用笔分水的传统技法,同时结和文人画派的艺术意境及中国画的优良传统,融合多元化的文化和审美情趣,充分发挥中国写意画的构图、笔法特点。用洒脱的气魄,用淋漓酣畅的料色把画面表现的概括性极强,更加突出和到位地表现出他自己鲜明的青花艺术特点:简洁和清雄。
除此之外,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发展,工业技术也被引用到青花装饰艺术之中。将印花,贴花等现代工业生产的形式来代替传统的手工描绘,不仅极大地提高了作业效率,在为青花瓷大量生产进行工业化产品创作方面开拓了广阔的途径。并且逐步实现了生产自动化,更大化的满足了人们生活和欣赏的需要。如今,迎合当代发展的需要,用喷笔在坯体上喷绘近乎手工分水的效果,已经出现在了青花瓷上。不难预计,在今后的陶瓷的装饰变革中,将会有更多的工业器械不断的尝试并投入其中。
以传统为依据,继承传统,突破样式,以装饰为主旨,依托传统陶瓷工艺,对传统的传承性,吸收现代的构成元素,现代的造型观念,工艺技巧,表现手法,但不失传统的根基,在传承和延续的基础上,又主观能动的进行艺术创作。在当下,借助青花为载体,以陶瓷绘画语言,进行主观地,个性化的创作,渐渐成为陶瓷装饰的一种流行趋势。
(作者单位:山东理工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