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出自己的声音

2015-05-30 09:08贾延儒
北方文学·中旬 2015年6期
关键词:通论好个秋境界

摘 要:读同样一本书,人的看法会不同。写同样一个方向,人的视角会不同。发出自己的声音,不仅对形成我们成熟的个体意识有着深远的意义,对于研究生群体更是显得至关重要。

关键词:哲学;表征;视角

一、什么是发声

初踏入研究生生活,要读的第一部大部头的书便是《哲学通论》。读毕,对哲学的基本问题有了一个朦胧的认识,除此之外,对笔者造成影响最大的一个关键词便是“表征”。

“‘表征是哲学显现人类关于自身存在意义的自我意识的独特方式。”这是孙正聿先生在《哲学通论》中下的一个概括式的定义。所谓‘表征,应该是从哲学的生活基础和特殊方式的相互关系去理解哲学。重点是去理解,这种理解应该是放到现实的环境中和作用对象的关系中而不是只是通过语言而进行分析。所以,发声应该是有自己见解的,有自己见解形成的支持的理论基础和现实基础的,不应该是人云亦云,不知其所以然的。说的实在一些,你可以说不成一个句子,但是你说的每一个字都必须是符合你本心的。不是强词夺理的。

二、人的发声三阶段

我国大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有一段关于读书“三境界”的脍炙人口的议论。他提出“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为第一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为第二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为第三境界。第一个阶段,我们欣喜于自己开始有自己的见解、自己的个性。往往目中无人,自以为上了高楼,望尽前路。其实只不过楼是空中楼,路是弯曲小路。这个阶段,往往别人一句不仅真诚的赞美便会让我们洋洋自得,更是坐实了自己天之骄子的自我評断。这个阶段的发声,往往是嗓门很高,内容很少。

第二个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个阶段青春渐渐退去青涩,年华将将蒙上心头。我们冷着眼看还处在彼时的更年轻的人,充满了不屑,但是自己又深知自己的人微言轻,开始感觉到自己的不足与渺小。这个阶段的发声,内容也少,嗓门更低。因为更多的东西都在酝酿中。

第三个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人发声的第三个阶段,可能就是所谓的到了瓜熟蒂落,能真正知道自己所求的时候了吧。这个阶段并不是人人都能企及的,或者说只能是无限趋近于这个阶段。到了这个阶段的人,内容是自己的,音调和音量都和其内容相得益彰,该是一种系统性的相得益彰的发声。

三、怎样发声

辛弃疾采桑子中,有句诗“少年不知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诗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在人胸中无料的时候,为了研究一个问题,往往生拉硬拽,东拼西凑,却又不甘表述平凡而显平庸,一味爱上层楼。真正的大家都是言简而意赅,道理真却使人易懂的,阐幽发微。这就是所谓‘天凉好个秋了!而另一方面,愁之所以为愁,不是因为这个愁字。而是因为秋字。也正是智者的告诫,理论从来都是由实践去说明。

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说道:“妄想一种哲学可以超出它那个时代,这与妄想个人可以跳出他的时代,跳出罗陀斯岛,是同样愚蠢的。如果它的理论确实超越时代,而建设一个如其所应然的世界,那么这种世界诚然是存在的,但只存在于他的私见中,私见是一种不结实的要素,在其中人们可以随意想象任何东西。”它反映出来的一种情绪可能深深地影响着很多学哲学用哲学的人身上。中国,自古至今都是泱泱大国,无论它遭遇过什么。可提到哲学的大家,我们也只能凄惨的追溯到到老子、孔子等那些先秦贤者身上了。黑格尔的这句话,固然是强调哲学有其时代性,万不可闭门造车。但我们总不能一味只追随前人和外人(外国人)的脚步,生拉硬拽到现存的环境里。

冯友兰先生说,《中庸》所说的“极高明而道中庸“是最好的说明。这种理想生活既”超越一般人的日常生活,而又即在一般人的日常生活之中。超越一般人的日常生活,是极高明之意;而即在一般人的日常生活之中,乃是中庸之道。所以这种理想生活,对于一般人的日常生活,可以说是‘不即不离‘,用现代的话说,最理想的生活,亦是最现实的生活”。最理想的理论,却也应该服务于最现实的生活。有的时候,人们看到了别人好的,搬过来希望通过建立一些支架而奏效于自身,这完全是一种山寨思维。就和当今我国创新能力相对较弱,山寨却超强一个道理。只不过一个是赚的学术争论,一个是赚的真金白银罢了!

约翰加尔通虽然不以中国通而闻名于世,却一阵见血地指出了中国文化蕴含的三法文明。其实,中国人总是以自己特有的视角来观察现实的。生活中,“三法”的文明处处在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具体来说:道家的阴阳平衡、儒家对智慧的尊重(不仅仅是学识方面的,还包括经验和上天的智慧等等)以及佛家的平等哲学(不能太少也不能太多)。当然还有更多其他的文明,但是我们在发声时,却没有讲出真话。国家的发声应该是怎样的发声呢?应该是从自身,从每一个人开始,发出自己真正的声音。如此,国家的声音必然会随着这种自下而上的血液输送而真正使中国显出赤朱丹彤的颜色!

参考文献:

[1]孙正聿,哲学通论[M].辽宁: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

[2]王国维,人间词话[M].江苏: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

[3]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作者简介:贾延儒(1989–),现为鲁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4级在读科学硕士。

猜你喜欢
通论好个秋境界
三重“境界” 让宣讲回味无穷
又是天凉好个秋
协通论视佛经一例
安全通论(16)——黑客生态学
天凉好个秋
安全通论(16)——黑客生态学
“人师”的境界
《孙子学通论》评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