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语文阅读的“独特体验”放任自流

2015-05-30 02:45樊龙山
俪人·教师版 2015年6期
关键词:语文阅读

樊龙山

【摘要】语文阅读独特体验,吃透课程理念,深入研究文本,尊重学生体验。细读文本进一步提升了学生认知能力,进一步生成更高层次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促成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语文阅读 吃透理念 深入文本 尊重体验

最近听一些语文公开课,有两个关注的细节。一是某位教师在执教《皇帝的新装》结束时让学生交流通过学习收获了什么,一位学生说“骗子太聪明了,值得我们学习”,教师说“你想得真是与众不同,我尊重你的理解。”二是一位教师在执教《羚羊木雕》时让学生讨论课文中的“我”到底应该怎样做,学生讨论的结果是“应该与父母据理力争,维护自己在朋友前的尊严”,教师无所适从,课堂几近失控。目前,类似这样冠以尊重学生个性感悟为美名而迷失价值方向的现象屡见不鲜。这种偏离课程理念、脱离文本,悟得肤浅、悟得错误的赞扬与尊重,引发了我的思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要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至少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吃透课程理念,正确体现新课程标准理念。

在实施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个别教师似乎犯了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毛病,交流从严格控制到绝对放开,个性感悟从强烈反对到绝对尊重。这种绝对的放开和尊重致使课堂热闹又浮躁,教学效果空虚而低效。究其原因,还是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片面理解和教学方法及形式的刻意追求,忽视了本质和实效。

自主,不是没有一点约束的随意阅读;合作,也不是没有规章的任何组合;探究,更不是没有目标的四面出击。“自主,合作,探究”其实都是紧扣了文本的课程目标而展开的目标明确的学习活动。由于学生正处于知识、情感、价值观的发展阶段,他们的认知水平和阅历有限,所以学生的发展不能自发完成。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与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的。因此,学生的个性感悟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和挖掘。悟与导是相互作用的,尊重并不意味着抛弃教师的导。放开与尊重学生个性感悟的同时,有必要教师进行点拨、引导、指正。因此,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核心要深刻领会,取得真经,在点拨、引导、指正的过程中体现正确的课程理念。不能顾此失彼,强调一面又抛弃一面。

二、深入研究文本,领会文本的真实内涵和价值取向。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但要防止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教科书是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教学资源,语文教学要重视引导学生对文本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自己深刻吃透文本,领会文本内涵,才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在学生个性感悟面前,从容面对,不迷失方向,引导学生辨别是非,感悟精神与情怀,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全人格,为学生奠定良好的语文素养基础。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第一个案例中,如果教者能够领会课文所表达的内涵,对学生肤浅的个性化感悟就不会加以肯定,以后也就不会出现学生类似的较为肤浅的感悟了。教者应该及时让其他学生来评判该学生的体验是否合情合理,让学生能正确认识到骗子虽然聪明,但骗子本身就是不值得肯定的。同样,当学生体会较为浅薄时,教者却以“你想得真是与众不同!”来鼓励学生,没有引领学生深入文本,领会文本的真实内涵。如果单从形式上看,这好像是教师在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但是这样没有方向的肤浅个性感悟,怎能引导学生触摸文本,深入文本,又谈何超越文本。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人文性的价值取向在于树立学生正确的理想、信念、价值观,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等。教师怎样理解、把握和引导教材的价值取向的核心和灵魂关系到学生在阅读感悟中汲取怎樣的精神食粮。学生在对文本的个性感悟时,由于其生活经验、性格以及教育差异各不相同,因此,学生的价值取向有深浅高低、是非对错,而对学生不正确的认识,教师不能做放任自流的旁观者或学生错误价值方向的默认者。案例二中,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再深思:朋友间的友谊是不是靠赠送物品来维系的呢?使学生在相互的交流和教师的引导中形成正确的友情观,这样就既重视了学生的多元反应,更重视了文本的价值趋向,学生自然就会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全的人格。

三、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在细读文本中形成正确独特的体验。

语文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学习知识、体验情感的过程,更是追求真知、生成真知的过程。因此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引导学生善于生疑、思疑、求疑、质疑、解疑。引导学生在质疑中体验情感是学生独特体验产生的关键。疑点处往往有丰富多彩的答案,这也是学生发挥的机会,有机会才有创造。针对学生提出的各种疑问,教师不要立刻简单地评判是非,要提炼其问题观点,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合作探究,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自己得出结论,让学生经历感受、体验、理解的过程。

教师要做课堂阅读的组织者、促进者和阅读中的对话者。要帮助学生作阅读前的准备,诸如查阅资料、感受生活、调查访问等。要引导学生沉入文本,独立展开与文本的交流对话。当学生进入阅读状态之后,要放手让学生去与文本展开对话,进行阅读实践。学生读出文字背后的情感与价值倾向时引导学生朝正确的角度思考和质疑。当然也不是每一位学生第一次读一个文本,就读出课程要求的深度和宽度。体验和理解是建立在对文本内容反复研读的基础上的。

师生间围绕着文本细读而展开的表达与交流,实际上就是教师利用自身专业知识和人生经验的积累,帮助学生开启情感智慧大门的过程。在文本细读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思维状态、思维方式、情感意志等要素有机结合,形成对文本体验的共同作用力。师生各方在表达与交流中真正实现相互成长、相互促进,进而促进对于文本的深度理解,促进学生对于文本知识与内涵的吸收。细读文本进一步提升了学生认知能力,进一步生成更高层次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促成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语文阅读
行走在语文阅读“教”与“学”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提升路径探究
浅析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功利性问题
阅读反思:新的小学语文教学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