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广播的融合之道

2015-05-30 10:48王钰萍魏可
中国广播 2015年6期
关键词:广播新媒体

王钰萍 魏可

【摘 要】广播的传播优势和收听特点,切中了新媒体传播特性。本文以苏州广播为例,阐释面对新媒体对广播优势的稀释,构建渠道传播战略是广播发展的趋势,认为找到新媒体的风口,融合借势,在移动端发力,广播才有可能在媒体竞合中占据一席之地。

【关键词】新媒体 广播 融合之道 渠道拓展 移动传播

【中图分类号】G221 【文献标识码】A

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普遍受到冲击。对广播来说,是危机,更是时机。传播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有过论述:“没有一种媒介具有孤立的意义和存在,任何一种媒介只有在与其他媒介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自己的意义和存在。”融合,已经成为广播媒体突围的不二选择。

苏州广播电视总台苏州广播(以下简称苏州广播)旗下有8套专业频率,分别是:新闻、综合、交通、汽车、音乐、戏曲、生活和老年之声。近年来,苏州广播在传播方式和传播理念上不断寻求革新,拓展传播渠道,融合各种媒介形态,取得了不俗成绩,无论是市场份额还是广告营收在全国同等城市台中均名列前茅。

本文以新媒体时代为背景,通过对苏州广播融合发展的案例研究,分析广播如何利用新媒体自我提升,探讨未来广播发展趋势,试图提炼出对广播业界有借鉴意义的经验和建议。

一、冲击:视听转移

(一)新媒体势不可挡

所谓新媒体,是指基于数字技术、在媒介构成要素上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所有新兴媒体,如:互联网、移动互联产品、智能手机、智能电视、音频客户端、交互式网络电视(IPTV)等。新媒体之所以能迅速赢得受众,在于它的出现迎合了新的传播规律,具有极强的优势。

个性化。无论是信息接收还是意见反馈,以及受众的习惯、偏好、使用痕迹等,新媒体都会通过数据分析进行精准记录,以此向受众提供更为个性化的服务。

私人化。在一个越来越注重个人感受的年代,新媒体能提供私人订制式的视听内容,完全满足私人化需求,甚至让一个音频社交网站变成私人专属声音管家,“只听我想听的”。

便捷性。可以预约,也可以回放,还可以截取精彩片段,一键启动,就可以进入海量听觉世界,随心而听,颠覆了传统广播的传播模式。

交互性。新媒体的交互性,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互动,更是一种人际情感的交流,受众不仅是信息接受者,也是发布者,受众跟受众之间建立起庞大的交互网络。

综上所述,新媒体在使用体验上更加丰富细腻、便捷,融入了手段多元的感官刺激,有些甚至绑定了社交生活,极大增强了受众黏性,从使用到依赖,这种不可替代的媒介属性是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

(二)传统广播随时面临受众视听转移

移动互联浪潮汹涌而至,新兴媒体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传统媒体面临着观念创新、流程再造、内容生产以及接收模式等诸多挑战,受众领地不断遭遇新媒体蚕食。对广播来说,到达率和营收虽然未受太大冲击,很多甚至还在逆势上扬,但受众接触率近年来却呈现持续下滑态势。根据赛立信公司的调查数据,近十年来,广播平均收听时间不断减少,广播媒体影响力正在逐步流失。新媒体对广播已经形成倒逼效应。

核心优势被打破。传统广播中节目内容和主持人资源是核心竞争力,然而,随着移动互联网速提升和门槛不断降低,广播的内容垄断优势逐渐被打破,喜马拉雅、荔枝FM、考拉FM、蜻蜓.fm等一大批网络音频集成平台纷纷抢占市场,也在尝试培育自己的主播和品牌节目,并且已经诞生了一些颇有影响力的节目。

地域覆盖被侵蚀。无线网络日益普及,受众通过智能手机选择收听的半径迅速扩大,由过去的地方性变成全球性,广播的本土覆盖优势被瓦解。

收听习惯被改变。传统广播制作播出的节目,与被互联网熏陶出的一代人的口味是否契合,是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尤其是随着听众的年轻化,新媒体的侵染让他们在广播的收听时间、收听方式、收听内容和收听喜好上都发生了改变。

基于以上分析,广播要谋求数字化转型,第一步就是拥抱新媒体,寻求渠道整合。

二、拥抱:渠道整合

美国学者安德鲁·纳齐森(Andrew Nachison)认为,媒介融合就是“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面对新媒体,广播的态度理应是积极拥抱、跨界融合,媒体融合的前提是渠道整合,广播借助新媒体技术,应该构筑数字化和网络化的传播渠道,同时借助各种资源,构建独一无二的内容渠道,只有掌握渠道,拥有用户,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赢得先机。

(一)整合传播渠道

网络终端。如今,互联网已经成为传播的纽带,广播媒体越接近网络,就越接近受众,媒体影响力也才能放大。广播与网络的融合,有效弥补了广播传播劣势,拓展了收听渠道,丰富了互动手段。目前,苏州广播集结8套频率资源,建立了自己的网络传播渠道,不仅提供在线直播,还将部分音频重新剪辑、制作,上传供听众点播收听。

手机终端。根据工信部发布的数据,截至2014年12月份,我国手机用户数量达到13亿,智能手机用户在5亿左右。广播与手机的联姻,让广播成为最贴身的移动媒体。苏州广播借助苏州广电总台开发的手机客户端“无线苏州”(用户下载量已达180万),8套节目实现在线收听、互动。

音频终端。在数字技术日益成熟的今天,依托于移动互联网的音频市场,狼烟四起,争夺激烈,众多音频大鳄拿到巨额风投,抢先布局,以喜马拉雅、蜻蜓.fm为代表的一批音频终端发展势头强劲,以蜻蜓.fm为例,其用户群体已经达到1.5亿,传统广播可以与之共享庞大的用户资源,将其变成受众引流入口。

除此之外,数字电视终端、微电台、户外大屏、交通诱导显示屏、小区电子广告屏等,都是可以抢占和整合的传播渠道,让广播在一个城市有无处不在的存在感,让人们能时刻感知它。这是新媒体时代广播增强品牌影响力的重要抓手。

(二)整合内容渠道

广播对自己所拥有的核心资源进行再次挖掘、深度整合,十分必要。新媒体时代,内容为王战略依然适用。苏州广播在拓展融合各种传播渠道的同时,不断对节目资源和内容渠道进行整合。

政府渠道。在频率专业化基础上,根据各自不同定位,在相应领域挖掘资源,如苏州广播旗下的综合广播和新闻广播借助新闻采集优势,将医疗、文化等政府资源打通,引入到节目生产中,再借助新媒体立体传播,实现多方共赢。

专业渠道。苏州广播旗下的交通广播对接苏州市交通指挥中心,将路况信息进行深加工再利用,衍生出不可替代的出行服务信息;音乐广播融合演艺渠道资源,将众多知名词作人招至麾下,延伸出闻名全国的艺文品牌“人文音乐课”。

听众渠道。广播融合发展,不仅仅是技术和平台的融合,更是思维和理念的融合,广播节目生产要从“我做节目你来听”转变为“我们一起做节目”,把听众的信息反馈和各种见闻爆料纳入节目制作体系,充分彰显听众的参与感,如:交通广播中听友的路况语音播报已经成为节目的重要内容,受到广泛欢迎。

本土渠道。广播搭上互联网,突破地域藩篱,传播无界,但并没有改变本土特色赋予广播强大的竞争基因。广播越是融合,越要讲求本土化战略,将最具文化张力与亲和力的本土渠道资源做精做细,很容易在各种媒体厮杀的“红海”铸就不可替代的拳头产品。如苏州广播的品牌节目《阿万茶楼》是下午两点播出,虽时段不佳,但魅力不减,市场份额表现异常抢眼,社会影响巨大,现已推出电视版。这档节目的成功源于它建构在深厚的吴文化基础之上,用互联网的思维和话语方式,嬉笑调侃,普通话辅之方言,讲述苏州掌故,纵横两千五百年,传播苏州人热衷的内容和情调。

新媒体时代,融合的要义在于不同媒体介质、不同专业领域、不同资源内容的合纵连横,有效利用。广播与各种新媒介,在冲突与合作中彼此促进,呈现相互依存、共生共荣的格局。

三、借势:寻找风口

小米科技董事长雷军说:“只要站在风口,猪也能飞起来。”广播在融合发展中,找到新媒体的风口,就能搭上移动互联时代的顺风车。最近两年,新媒体的风口无疑是各种火爆的移动社交媒体,而这其中又以微博、微信等为代表,这些社交媒体打破了传播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实时互动性和传播广泛性优势突出,非常适合广播与之嫁接。

2015年2月9日人民网发布了《2014中国媒体移动传播指数报告》,通过对我国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媒体在微博、微信、聚合新闻客户端、媒体自有客户端(App)等各个移动传播平台的影响力进行评估,推出五大媒体的移动传播百强榜单,在“全国广播频率移动传播百强榜”上苏州广播占据三席,其中苏州交通广播位列第7名。这份榜单调查了我国广播在各大新媒体平台的表现,印证了苏州广播近年来在融合新媒体方面的发力和进阶。

(一)打造“二微”新媒体矩阵,聚合百万粉丝

目前,苏州广播旗下的8套频率大部分都开设了频率和节目的官方微博、微信,在做强广播主业同时精心培育新平台,“二微”新媒体矩阵初步形成。交通广播的官方微博上线之后,以其巨大的粘合力和服务性成为江苏媒体界最有影响力的官微平台,通过图文方式有效弥合声音短板和互动劣势,迅速成长为声音渠道之外的传播平台。交通广播鉴于其闭环的传播形态,区别于微博运作模式,将其更加紧密融合于节目直播中,通过建立严格审核机制,大量使用听众语音路况,成为节目资源聚合平台,广播的服务性得到提升,甚至成为交警部门研判交通状况的重要参考依据。

借助苏州广播大整合时机,在苏州广播官方网站基础之上,汇聚旗下8套频率,融合各频率官方微博、微信、微电台、活动社区、收听终端App,打造新媒体矩阵,推出融媒体平台,资源整合、化零为整,可听、可视、可互动,弥补单兵作战劣势,直接影响百万移动终端人群。

(二)激活多平台优势,延伸广播产业链条

新媒体用户在使用微博、微信、音频客户端等方式收听广播节目时,可以方便地参与广播线下活动,从而延伸广播产业链条,促进广播产业的发展潜力。苏州广播旗下的音乐广播先行试水,以“过苏式生活”为切入点,通过线上宣传、线下体验方式,打造可购买型媒体,成功推出了听友VIP会员卡“动”卡,听友可通过参与线下活动积分,换取频率的增值服务和艺文讲座门票;音乐广播还推出频率微店试用版,尝试预售主持人音乐EP(个人单曲CD)。另外,新闻广播将日常官方微博上发布的健康小贴士编辑成书,以线下商家赞助活动为载体,主持人签名赠书,打通新媒体和广播的上下游产业链;交通广播力求将粉丝转化为用户,在微信平台中设置会员注册功能,注册成为会员后,只要参与互动、信息爆料、查询推送内容等就能获取积分,凭积分可以到微信积分商城秒杀好礼,而积分商城又可以给广告客户搭载提供便利,为构建更为完整的广播产业链条投石问路。

(三)启动立体传播,全方位满足用户需求

新媒体时代的广播听众,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听众,他们更应该被称为用户,要想增强与新媒体用户的互动和黏性,广播必须主动出击,通过设置热点话题和线下活动引导,挖掘用户的价值。苏州广播各频率再造流程,延展和拓宽传播路径,根据不同收听终端,实施差异化、碎片化、标签化发布,节目内容完成了由一次生产、一次利用、单一发布模式向一次采集、多次发布、多媒体传播的生产模式转变,节目内容和长度适应新媒体传播规律,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其次,通过公益行动提升品牌形象,将新媒体有效引入节目生产和活动执行,从线上直播互动到线下活动集客,广播的触角多层次、全方位深入大众生活。

(四)以大数据为先导,开启广播精细化服务

到目前为止,互联网给各行各业带来颠覆,也带来红利,那就是若隐若现的大数据。通过对行业大数据的累积和分析,可以洞悉各层次人群的消费动向甚至消费心理。每个行业都试图通过用户数据,破译自己想要的信息。移动互联时代,给了广播重新构筑听众大数据库的条件,对用户收听时间、人群构成、行为喜好、消费习惯等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设置节目内容,细分受众市场。苏州交通广播官方微信平台采用会员注册的方式,掌握了受众性别及年龄层次、学历等数据,为开启广播精细化服务和客户精准化营销奠定了基础。

美国新闻学者杰克·富勒(J.Fuller)提出:“每一种媒介都有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它也会将这些强加在所携带的信息上。新媒介通常并不会消灭旧媒介,他们只是将旧媒介推到它们具有相对优势的领域。”可以预见,未来广播的核心优势依然是声音产品,而新媒体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服务增值和互动平台,两者有效融合,可以相互放大传播效果,提升媒体影响。

(作者单位:苏州广播电视总台)

(本文编辑:吕晓虹)

猜你喜欢
广播新媒体
STK及IGS广播星历在BDS仿真中的应用
广播发射设备中平衡输入与不平衡输入的转换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浅谈广播五要、五不要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新招数化解新难题:新媒体环境下防止报道差错路径探析
网上广播的现状和发展前景
网络在现代广播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