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章晋:知识×见识×趣味—废话

2015-05-30 10:48方丹敏
大学生 2015年6期
关键词:公会大象苹果

方丹敏

黄章晋

凤凰周刊前主编,公众微信号大象公会创始人,以研究有趣文化社会历史现象以供人饭后谈资为己任。

您的许多文章让人印象深刻,文风简洁干练,一句废话没有,说服力很强。您的文风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形成的?

答: 我小学作文很受老师喜欢,从一二年级造句时就有这种天赋了,因为我能用上小学生根本不会用到的政治大词,但好像到高中后就很少被老师注意了,当时流行《读者》之类抒情体,而我擅长的是说理。我直到写毕业论文前的很长时间,都不被大家认为善于写东西,因为当时流行文学,而我喜欢的课外书主要是历史和科普类,基本不读文学作品,也不会写诗、散文什么的。但在写毕业论文方面,我是个公认的大拿,我已经忘了大家为什么喜欢找我帮忙。基本上一篇论文一个通宵就能写出来。当时文科类论文都比较容易写,老师好骗。我自己的毕业论文早忘了,好像只是个优良,比我为其他人写的论文得分都要差,当时不知道是因为闲还是为了炫耀,非常喜欢为别人代写论文,报酬是一条烟,我因此染上了烟瘾,我一位中学铁哥们的论文我花了很大心思,结果拿了他们学校第一。现在回忆,我第一次接受到的文字冲击,其实是我工作几年后当信贷员——之前两次当过秘书,非常厌恶那种愚蠢空洞的套话,因此每次都只当过半年——因为业务关系,我会经常接触司法文书和专业财会文书,比如起诉书、判决书、审计报告之类,它们的精确和简练之美,曾让我非常痴迷,我自己写调查报告时,曾有意识模仿过它们的文风。但从小受过的训练,写任何文字时,会本能加上各种套话废话。第二次文字冲击是2000年2月上网,它比之前专业文书的冲击大得多,因为网上有各式各样的文章,其语言之自然优美,真让我震惊,说是三观被颠覆真不为过。大约花了三年时间,才把多年来养成的各种陈词滥调和废话套话习惯改掉。而文本上的洗礼,其实伴随的是表达方式的改变,就是你在与人交流讨论时,知道如何精确有效地组织文字,清晰地把握概念、逻辑和事实。

问:所以大象公会有一套自己的好论文标准?

答:是的。我们提出一个公式口号:知识×见识×趣味-废话=大象公会。

过去的一年,我们的经历其实也可以用我们是在摸索如何写文章来总结的。首先,它要求的是良好的问题意识,强大的信息搜集检索能力,善于寻找有效分析工具的意识和能力。以我们的标准看,中国有一些专栏作家是严重的话痨,一篇文章去掉百分之八十之后剩下的才有可能是干货。

你觉得大象公会的文章都很有意思,但是你可能在文章中找不到什么形容词、副词。还有那些当下的网络语言,都是刻意避免的,否则一年以后你再看这些文章会觉得特傻。

问:本科生毕业前最发愁的是找工作,第二发愁的恐怕就是论文了。因为不知道要写什么,所以到最后只好选个特别大而空的题目,剪刀加浆糊了。怎么解?

答:我以前为别人写的各种论文,记得当时的论文题目几乎都是大而无当的,那篇得奖的论文就是个典型,好像是叫浅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之类的题目,它根本不可能是我这样的人能驾驭的题目,我今天绝不敢写这样的论文,当时纯粹是因为无知者无畏,而且我看过一些老师平时不会看的专业学术期刊,知道当时第一流经济学家的相关看法,所以才敢满嘴跑火车,并把老师给镇住了。再有,就是跨行搬东西,比如我写过一篇论文叫异常气候对商业周期的影响。当时“厄尔尼诺现象”是比较热的一个词,它确实会干扰一些带有周期性的商品销售,起码对冰箱、空调、啤酒之类是有效的,我看过一些气候方面的科普文章,但当时没有互联网,根本查不到有价值的数据,好在老师们显然对此毫无了解,于是这个胡说八道的论文也得了优秀。

我过去的经验完全不能对今天大家的论文困境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如果一定要我来解析如何挑选文科类的论文题目,我只能根据大象公会一些选题的产生方式来总结,因为大象公会的大量文章其实是属于典型的社科类论文题目,只不过是因为为了便于传播,写法上与论文有明显区别而已。

最常见的,就是寻找有对比性的差别,寻找未被人论述总结的对比差异现象。它可以是地域性的对比差别,最常见的,是中国与国外的差别——如果不涉及到敏感政治问题的话,以及国内不同地区的差别。它还可以是时间性的前后对比差别,简言之就是可度量的显著变化。

因为有对比,你很容易分清楚问题的边界,而且容易从对比中找到原因:对比性差别有哪些外部影响,分析这些影响的权重。

大象公会可归为这种方式找到的选题,属于社会学范畴的较多,但也很容易变成别的专业的选题。较为典型的有《香烟的中国政治经济学》、《什么地方的人最能喝酒》、《体育与阶层》、《广场舞思密达》等,它们都有很强的论文延展性。

因为有对比,所以你很容易问“为什么”,接下来就是不停地试图解答它。

当然,我们的经验只能对范围很狭窄的专业的学生可能有效。

问:要想做一篇好论文,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是非常重要的一步,但是有趣总给人感觉不专业,如何将之变成科学的可论证的问题呢?

答:当然,光提出了“为什么”,还没有完成问题意识的全部。接下来,就是对现象或问题做概念的定义,或者边界的确定,它是把为什么变成可讨论、可分析的必须过程。

要明确定义确定边界,必然会让你逐渐对问题的来龙去脉有了框架认识,它实质上就是一个接近由现象到本质的过程。

最后,就是运用分析工具的意识。通常,如果你对概念、定义、边界如果梳理得非常清晰,答案或解释就已经非常清晰了。一般我们运用较多的是比较分析和范式分析。比较分析就不用多解释了。范式分析,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状态。大象公会有篇文章,叫《皈依者的狂热》。它的核心是美国一个研究机构的调查结论,即新皈依宗教的人,宗教热情高于原本就是信徒的人。它有一套对这个现象的心理学解释,那么,它就构成了一个范式,即内在属性上与皈依者狂热相同原理的现象,都可以用这个范式来解释。

问:您刚才说了非常有价值的方法,回到开头,为什么这个人的问题意识很强,会有那么多有趣的问题,而那个人却没有任何问题,这跟平时的学术训练有关?

答:不是有没有训练,而是会不会观察。因为问题和见识紧密相关。一个光有知识,没有见识的人,很难有很好的问题,尤其研究社会科学的文科生。见识来自于哪里?来自你对日常的观察。

我喜欢在生活中观察一切细微的差异,比如我在德国参加一个会议时,工作餐供应的苹果让我起了好奇心:其状如三十年前中国本土的苹果,个头比中国今天的苹果小两号,青绿的表皮除了微微泛红,还有浅褐色的斑点。此苹果不但外观欠佳,口感亦差,甜度不高,水分不多,说它有点蔫涩并不夸张。

虽然德国素以工作餐俭省著称,想不至于苹果也要刻意挑选如此窘迫的,毕竟今天中国市场上如此品相的苹果几近绝迹。后来,我又去超市看他们卖的苹果,虽然也有外观勉强接近中国农贸市场的苹果,但很多苹果品相与中国早年的国产苹果实在相去不远,价格却是一点不含糊。

为此,我问了德国的朋友,得到的回答是,因为那些外表光鲜、整齐、口感极佳的苹果,是施用了大量化肥、农药的非原生态的品种。德国现在非常注重用对环境友好的种植方法、推广原生态的果蔬品种,也提倡大家食用这些绿色产品。

我感兴趣的是,德国也是从工业化程度以及污染程度非常高的国家走过来的,走的正是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德国当年的治理路线和我们当下的环境治理业态有什么不同?细细研究下去,就有了《德国苹果为什么不如中国》这篇文章。

现在90后同学们交游广阔,喜欢行走,行走的同时,有没有一双发现和观察的眼睛非常重要。没有观察和发现,所有的旅行都只是走马观花,不能成为你的见识。有了观察和发现,不用出去旅行,你出门所见、所闻,甚至只是观察那些在大街上行走的人们冬天穿的衣服的色彩,都能做出一篇有趣的论文。

猜你喜欢
公会大象苹果
“兄弟情深”还是“虚情假意”
——基于FPS游戏《穿越火线》战队公会的网络诈骗行为研究
网络游戏公会运营发展及公会管理成员角色特点研究
——以FPS游戏《穿越火线》战队公会为例
认真的大象
湖北公会用好劳动总裁总工会派出庭
拿苹果
会说话的苹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