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生百态

2015-05-30 10:48张迎迎
大学生 2015年6期
关键词:组学研究进展蛋白质

张迎迎

作为一枚科研小硕,免不了要和各类文献打交道。论文看多了,

也练就出一双明辨论文的火眼金睛。有趣的论文只是图一乐?

国外有哪些脑洞大开的科学研究?土洋论文有差异吗?烂论文到底烂在那儿?

其实这些论文君们啊,就像电影或小说里的人物一样,有充满正能量的实干家,

有充满冒险精神的勇士,也有滑稽无比的小丑,以及来来往往的路人甲路人乙。

下面就请跟我一起,来看看国内外论文君们的﹁文生百态﹂吧。

本土神论文来袭

说到中国人的论文,最近有一篇论文真是火,确切地说是火了大半年——《Social cycling and conditional responses in the Rock-Paper-Scissors game》(“石头剪刀布”中的社会循环与条件响应)。这项由浙江大学、浙江工商大学、中国科学院组成的跨学科团队共同完成的论文,此前一度被讥为“吃饱了撑的”的研究,却在2014年7月25日被《Nature》刊登,2015年初,还入选了“麻省理工学院科技评论2014年度最优”,成为我国首次入选“麻省理工科技评论”的社科领域成果。国内外近百家媒体都对此进行了报道。

顺势搜搜,发现近年来国内有趣的研究也开始多了起来,不再是我们印象中的“老学究”形象了。有的科研论文光看题目就觉得非常有趣。比如《网络会话中“呵呵”的功能研究》,一看就觉得迎合了时代,我们这些“网虫”们肯定躺枪了。还有《肉桂块和肉桂粉对卤鸡腿肉挥发性风味成分影响的比较》,看到题目就口水直流三千尺,简直是广大吃货和煮夫煮妇们的福音啊有木有!而《韩剧对我国女大学生婚恋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研究》,又深深戳中了身边各位想当“灰姑娘”的女孩们的心口啊。

而更多的论文,不仅仅研究内容有趣,更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能为大家提供实用的指导。像《中国女性面部皱纹分级方法的建立及应用研究》,首次针对中国人建立起一个分析体系,指出皱纹最先出现的地方多是眼角、使用防晒霜能预防皱纹产生等信息。这下,科学防皱终于有理论依据了。另外,如果不想在光棍节只和淘宝过,不妨看看国防科技大学学者的《The Boy-after-girl Mathematical Model》(男生追女生的数学模型),文章根据同性竞争因素和家长影响因素下的男生追女生的现象,通过建立微分方程模型,深入分析了男生与女生的关系以及男生的学业成绩在时间上与局部稳定的关系等,最后给出了一系列追求策略。追不到女神?那是你不科学!

所以看看吧,好的论文不一定非得是那种看起来深不可测的。而且,在看似奇葩的表象之下,这些论文同样有大量严谨的论据作为支撑。也许在我们外行人看来,“石头剪刀布”不过只是最平常的猜拳游戏,可是在王志坚博士等人长达21页的英文报告中,却包含各种数理模型以及精确算法,远比我们想象中要复杂得多。又比如中山大学周欣教授的论文《金钱的符号作用:启动金钱概念改变社会痛苦和生理性疼痛》,也是通过500人次的实验以及严谨的分析才得出了数钱确实能镇痛这个结论。事实上,这些专家学者的研究,无一建立在空想之上,有的对于后续的研究或应用还有着极大的贡献。Science is science,这就是为什么看起来貌似简单的道理,科学家们却宁肯花上数月甚至数年的研究都要去证实它的原因吧。

剑走偏锋国际范儿

我在读论文的时候发现一个现象,国内学者做的有意思的论文,一来还是少数,二来有趣归有趣,细看之下还是脱离不了传统论文的范式,比较正统。而国外虽然正儿八经的论文不少,但对生活中一些“冷知识”的研究似乎已成一派,而且做起来也非常专业。关键是,研究的内容,即使不是本专业的人也非常容易被吸引,看起来非常带劲儿。比如法国格勒诺布尔大学的学者Laurent Begue等人就通过研究发现:爱吃辣的男性更有男子气概。美国梅奥诊所肠胃病学家Purna C. Kashyap则通过研究发现:会放屁代表你健康。多吃含丰富膳食纤维的食物能让肠道内的益生菌制造有益于免疫系统的分子,保持肠道安宁,避免感染——得到这么多好处,代价只是几个屁而已。以后你放屁遭别人笑,就可以大言不惭地说:我比你健康!还有,肉肉的姑娘们可以不用再羡慕那些骨感的模特啦!匹兹堡大学的Will Lassek教授在论文中提出:女性的粗腿大屁股有助于宝宝大脑发育。因为女性大腿和臀部的脂肪中含有大量的二十二碳六烯酸(DHA),是宝宝大脑发育原料的仓库。骨感?那不叫美,曲线美才是真的美!

其实,这些论文仅仅是冰山一角,国外有些研究论文甚至非常无厘头,光看标题你就会不禁感叹:他们怎么能想到这样的问题!

2010年世界杯火了章鱼保罗,但你有没有想过,章鱼爪子那么多,是如何做到不打结的?我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就觉得外国人真是太闲了,人还有十根手指呢,这研究简直是吃饱了撑的嘛。可是看到内容却笑不出来了: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的Guy Levy等人通过研究发现,章鱼的爪其实是超级神奇的东西,每个爪子都有自己的“思维”,是“半自治”的。章鱼的“独立爪”之所以不会打结,是因为它的皮肤会分泌一种物质来避免它们相互抓握。在机械、医药等工程应用上,避免机械臂的互相抓握是几乎不可能解决的超级难题,但大自然却让章鱼这么容易就解决了。

还有,你见过为了做实验没事被蜜蜂蛰着玩的人吗?还真有这么一位——康奈尔大学行为与进化系研究生Michael Smith。事情的起因是一只蜜蜂飞进了他的短裤蛰了他一下。这一蛰,就像牛顿被苹果砸一样,让他脑洞大开:身体的哪个部位被蛰最痛呢?既然没人给他答案,他便开始了乐此不疲的让身体每个部位都被蜜蜂蛰的实验,最终绘制出一张蜜蜂疼痛指数图,并发表了《Honey bee sting pain index by body location》一文。

国外类似这样“剑走偏锋”的研究还有很多,但反观国内,鲜有中国学者会写这样的论文,也不会纷纷去做这样的研究,这也许与我们接受的教育有关。我看到的国内学位论文,绝对是有格式规范的,而大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学士论文,不过是他与导师摩尔先生一起散步时,随手记录下来的喃喃自语,质量却高到连评审专家都提不出问题。

充当绿叶的路人甲们

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同。”论文也同样如此。高质量的论文都是相似的,能给人带来不同的见识,而低水准充其量只能当当“路人甲”的论文,缺陷却各不相同:有敷衍的“跟屁虫”型,内容大同小异;有没有确凿证据就成文的“昏君”型,资料不充分就敢妄下结论;还有换汤不换药的“变脸”型,以为改个题目或东拼西凑就是另一篇论文了。

“跟屁虫”多出现在综述中。同一专题下多篇论文的题目都差不多,内容也大致说的就是那么个情况,甚至连参考文献都有很多一样的,让人怀疑作者是真的在认真研究这些问题么?有一次我要写一个生物方面的报告,于是在中国知网上搜索“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一般生物类综述都包含“进展”、“技术”、“应用”这些字眼),结果搜出来一溜儿题目类似的文章:《蛋白质组学的应用研究进展》、《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进展及应用》、《蛋白质组学研究方法及应用的研究进展》、《蛋白质组学研究与应用》、《蛋白质组学研究相关技术及进展》、《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与趋势》……在这些综述中,几乎所有文章的引言部分都提到了蛋白质发展历史和几个经典的例子,虽然确实有一两篇综述的内容确实比较丰富,分类也比较新颖,但大多数文章都只是把以往的陈芝麻烂谷子炒炒翻新一下。以至于我光看到题目,就已经打消一半想看的欲望了。

没有大量的数据支撑或严谨的证据则是“昏君”型文章的软肋。比如在1999年5月,美国康奈尔大学Losey在《Nature》杂志上发表的《Transgenic pollen harms monarch larvae》(转基因花粉伤害帝王蝶幼虫)里,提到用拌有转基因抗虫玉米花粉的马利筋杂草叶片饲喂帝王蝶幼虫,死亡率高达44%,于是作者就认为转基因作物应“斩立决”。而美国环保局(EPA)专家在研究后表示,Losey的结论并不成立,因为实验存在诸多漏洞:首先,玉米花粉实际上扩散不远,但实验中花粉过量。而且帝王蝶通常并不吃玉米花粉,它们在玉米散完粉后才大量产卵。在实际调查中,美国中西部的帝王蝶数量也并未受转基因玉米影响。但这篇不负责任的论文发表后,许多与转基因相关的行业却因此受到重创。所以你看,论文的数据和结论不谨慎,后果很严重啊。

“变脸”类文章大多都属于“一稿多投”。还有一部分,是借助论文自动生成软件拆东墙补西墙式地生造论文。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国外至少已有十几篇如法炮制的论文在世界各地的学术会议和期刊上被发表,看来要整肃论文的原创性和纯洁性,全世界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猜你喜欢
组学研究进展蛋白质
蛋白质自由
人工智能与蛋白质结构
MiRNA-145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离子束抛光研究进展
口腔代谢组学研究
基于UHPLC-Q-TOF/MS的归身和归尾补血机制的代谢组学初步研究
独脚金的研究进展
代谢组学在多囊卵巢综合征中的应用
EGFR核转位与DNA损伤修复研究进展
蛋白质组学在结核杆菌研究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