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建国
现在的小学数学题目变得越来越灵活,知识面越来越广。数学练习是小学生牢固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智力的主要手段。在数学练习中,能否正确解答每一道题目,关键是看学生的审题能力。审题需要有正确的读题习惯和知识基础以及正确有效的思考方法。我们平常都认为学生在练习中出现错误的原因视为他们的“粗心”,其实不然,归根到底,是学生没有弄明白题目的意思而出现错误。所以,我们小学数学教师应及早培养小学生的审题能力,对学生加以合理有效的指导,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逐渐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审题能力。
一、创造更多读题机会
对于那些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他们认字是有限的。所以,一般都是在做题的时候,让教师或家长读题,这样的习惯对小学生来讲并没有好处,反而会增强小学生的依赖性的养成。其实,在小学生掌握好拼音后,教师就能锻炼着让学生来读题,题中遇到不认识的字,教师可以加注拼音,这样,小学生既练习了自己的拼读,又理解了题意,岂不是两全其美之事。
二、激发学生读题兴趣
小学生一般性格都比较活泼,做事也比较浮躁,在他们做数学练习具备一定的经验后,就会产生一定的懒惰心理,做题的时候,不经过认真思考,看个大概就动笔做,常常却忽略了题目要求,造成失误。那么,教师就要想办法改变读题的形式,来调动学生读题的乐趣。比如,分小组读,开火车读……这些方式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读题都很适用,符合他们年龄段的特点,也比较感兴趣。
三、指导读题有效方法
1.培养学生认真,精准读题的习惯。现在的小学数学题出得都很灵活,经常在题目中增加些干扰的,学生容易忽略的词语来考验学生读题认真与否,假如认真读题,就会感觉很容易解答。
例如,在做关于圆的练习题当中,无外乎求圆的周长和面积。往往都是在题目的文字中设置“陷阱”,只要你稍不留心,就会掉进“陷阱”去。比如,一个圆的直径是5米,那么这个圆的周长是多少分米?有部分学生答错了,典型的读题不认真,没耐心,可能一看题目如此简单,就没读完整。只是前后单位不统一,最后变换单位的事。为了从中吸取教训,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读题的认真和耐心要加强训练,避免在考试中犯类似的错误。
2.培养学生读题紧抓关键词。学生做题时,第一步就是读题,初步了解题目的意思。教师指导学生仔细,反复的读题,而且读题不添字,不漏字,逐渐养成认真,细心的读题习惯。坚持这样的良好习惯,就能很顺利的识破题目中设置的易错细节,从而准确的答题。
例如,分数应用题中的知识:(1)一件上衣原价200元,现在增加到220元,增加了百分之几?(2)一件上衣原价200元,现在增加了220元,增加了百分之几?这两道题的区别很大,如果学生不认真读题,没理解题意,就非常容易出错。这道题中的关键词就是。“增加到”和“增加了”。审题时,关键理解这两个词的意思,题目就很容易解答了。
再如,这样一道修路问题:(1)修路队修一条马路,已经修好全长的三分之二,距离中点30米,这条马路全长多少米?(2)修路对修一条马路,已经修好全长的三分之二,距离终点30米,这条马路长多少米?这两道题相对来说有点难度,只要学生审题的时候,分清关键词“中点”和“终点”,中点是整条马路的一半,终点是指整条马路,那么问题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3.指导学生对数学术语的理解。数学术语通常指的是书面用语,小学生有时一下子不太理解,因此,在学生读完题之后,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表述一下题目的意思,已知什么条件,要求什么?这样便于学生理解题意。
例如,数学当中的一些关系式,“A除以B”和“A除B”,既不好理解而且又容易混淆,让学生经过对比,反思,沟通,辨析,才能分化理解这些数学术语,为今后的审题而做准备。再如,在练习“行程问题”的时候,要让学生弄明白“相向而行”,“同向而行”,“相背而行”等一些数学术语的意义,只有理解了数学术语,在做行程问题的类型时,就能迎刃而解了。
4.引导学生对生活用语的领会。数学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而且还是密切联系的。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着一些不规范的数学用语。教师将这些与专业的书面用语解释给学生,使学生明白它们所代表的意思。这样,就能提高学生遇到这类问题时的审题能力。
例如,获利15%,打八折出售,亏了20%,等等,这些生活术语变成数学术语,就简单多了。获利10%,就是实际售价比成本多20%;打八折出售,就是现价的售价是原价的80%;亏了20%,就是指卖的钱比成本价少20%。让学生明白生活用语和数学用语的关系,以后遇到这方面的题目,就能比较准确的审清题目的意思。
培养小学生读题的习惯同时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是小学阶段需要养成的一个良好习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有计划的引导,逐步提高小学生的审题能力。读题,审题,是做题的重要起步,一定要引起学生的重视,养成一个良好的审题习惯,而且是一个反复,巩固的长期过程,需要学生的自主努力练习和教师的反复耐心指导来逐渐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