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东莞第一家民营“无人工厂”开始建设,消息一出,引起不小轰动。据了解,这家无人工厂主要是生产销售手机系列连接器、屏蔽件和超精密五金端子等高新技术产品,计划投入1000个机器人,目前已经有100个机器人上岗,这些机器人比人工操作更精准,并且可以远程操控。
近年来,“机器换人”计划在国内外掀起了浪潮,工厂中时不时会看见代工机器人,人们的生活中,快递无人机、机器人保安、点餐机器人、机器人保姆等也频频“露脸”。它们将人们从高危行业中解放出来,从繁琐的劳动中解放出来,给生活带来了便捷。
基于这些优势,一些国际巨头纷纷布局中国市场,而国内也不松懈,“机器换人”计划在各地陆续开展起来。同时,我国各级政府在政策上也加大了对机器人产业的扶持力度。预计2020年,我国将有300万台机器人渗入到各行各业,为行业发展做贡献。
在机器人产业如火如荼发展之际,人们一方面享受它们带来的便捷舒适,另一方面对它的未来发展产生了担忧。当前,有关“机器人能否取代人类”的争论越来越多。机器人代表的人工智能到底会不会取代人类?
在广东某工业园区生产车间内,一台身长不足一米、形似铁皮箱、每分钟跑60米的机器车,装上双层支架之后,就可以变为一个独立完成搬运作业的机器工人,而它也是这个车间最主要的装卸工人。这个身材小巧的铁皮员工,只需跟着脚下铺设好的磁性感应轨道走,就能轻松将货物从车间流水线一端搬向另一端。
该机器人厂商销售负责人介绍,类似这种自动化智能产品完全可以视为新一代的“机器工人”,它们既可以实现24小时连续工作,同时也能帮助企业节省人工成本。从“机器工人”替代效应看,一台标配无人搬运车相当于三个搬运工兼司机加一台运输车。如果以每人每月最低3500元计算,三个工人月工资是10500元。而一个机器工人扣除维护等费用,一年可为企业节约12600元工人工资。与此同时,还能将生产效率提高20%以上。如果以月产值一亿元的工厂计算,则相当于2000万元效益空间。
目前“雇用”工业机器人正成为越来越多制造企业的选择。在深圳宝安区石岩黄峰岭工业区某家电企业厂区内,负责人正在忙于和员工商定如何在2015年继续提高机器人自动化水平。“经过两年的生产线改造,我们已有效减少了用工。在一些生产线中,工人人数已下降一半以上,且机器人生产效率比人工提高20%以上,产品良品率也有明显提高。”该厂负责人表示。
不难发现,由于科技水平发展及智能化生产普及,“机器换人”正在日益成为众多传统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另一方面,人口红利时代结束、老龄化社会来临及劳动人口大量缩减,也驱使着“机器换工”大潮出现。深圳三和人力资源公司总经理许琴指出,不同城市已进入或往老龄化方向发展,劳动力供应不足问题现实存在。劳动力成本抬升令企业经营难度加大,加上90后就业观念转变,部分简单岗位存在被取代趋势,这也造成越来越多企业更倾向于雇用“机器工人”。
基于机器人的优势,各国都在大力发展机器人产业,我国也不例外。目前,机器人产业恰逢政策“东风”。3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重点发展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十大领域,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推进智能制造、绿色制造。
国际机器人协会3月23日发布最新行业调查报告称,2014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年销售额约59亿美元,销量达22.5万台,同比增长27%,其中亚洲销量约占2/3,居于榜首。而这与中国和韩国等国家汽车与电子行业的需求驱动不无关系。值得关注的是,根据国际机器人协会的数据,2014年中国市场共销售工业机器人5.6万台,以54%的增速成为工业机器人最大需求国。报告指出,排在中国之后的是韩国、日本、美国和德国,这五大市场的销量占工业机器人全球总销量的75%。
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的迅猛增长,令全球机器人产业为之瞩目。当前,在全球机器人浪潮下,我国各地方政府均在加速实施“机器换人”计划。如佛山、东莞等城市,已将智能机器人运用到诸多领域的生产线中。另外,黑龙江省也在大力推进机器人及相关产业发展。
机器人的大规模使用,在助推企业转型的同时,也给智能制造业带来巨大市场需求。有研究指出,预计到2020年,我国将拥有30万台机器人,机器人及系统产值约1000亿元,有望带动3000亿元零部件市场。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看中我国庞大的机器人需求市场,不少国际巨头纷纷加大砝码进驻中国,并在国内扩大产能,以谋求在新智能工业格局下的市场主动权,各路资本角逐机器人市场的竞争也日益激烈。
以日本工业机器人行业龙头安川电机为例,去年12月,公司在上海成立涵盖机器人中心、解决方案中心、售后服务中心等在内的新展示中心,为中国企业客户提供各个领域机器人应用产品。据了解,来自中国机器人销售的收入已占据安川集团总收入的20%,未来还将进一步扩大沈阳工厂产能。国际机器人行业巨头公司瑞士ABB和德国KUKA也在今年进一步扩大了在中国的产能,并积极扩大在中国大陆市场上机器人业务销售规模。
业内预计,伴随着越来越多的资本和实力企业进驻中国市场,加大机器人市场的竞争,未来工业机器人价格还将进一步下降,推动更多企业实施“机器换人”。而另一方面,由于当前国内机器人产业起步较晚、企业发展各自为战,国内企业为扩大竞争实力,未来必将经过一轮市场竞争,通过收购兼并优胜劣汰,逐渐形成大龙头企业。因此,并购整合或成为国内机器人产业常态。此外,互联网技术应用也将会为中国机器人产业实现弯道超车提供机会。
机器人把人类从繁重的体力劳动和枯燥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去干更重要的工作,或者让人成为监工,监督机器人干活。这是一个美好的前景,在今天也局部实现了。但另一种担忧也发生了。
以机器人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方兴未艾,也许将来某一天会完全取代人类,并进而战胜和消灭人类,主宰世界。这种观点在很多科幻小说和电影中早已出现,如《机器人战争:人类末日》、《黑客帝国》等。虽然很多人认为这只是一种娱乐和玩笑,不能当真,但也有严谨的科学家,如英国理论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就一本正经地警告社会,人工智能在并不遥远的未来可能会成为一个真正的危险。人工智能对人类而言甚至是致命的。
霍金已和数百名科学家与企业家,如20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弗兰克·维尔切克、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和美国特斯拉汽车公司首席执行官等人联合发表一封公开信,敦促人们重视人工智能安全,确保这类研究对人类有益。他们指出,人工智能技术如同其他科学技术一样,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可能存在危险性,甚至可能比核武器更具威胁。
他们认为,像“终结者”这样的智能机器人,未来各国都会批量生产并投入到实际应用中,一旦某种超智能机器人脱离了人类控制,潜在威胁不可小觑。因此,人类必须在人工智能科技成熟前,找到控制智能机器人的好办法。
剑桥大学哲学系教授普雷斯认为,按照当下的技术条件,很有可能在人们还没有意识到人工智能技术所带来的危害时,明年的某个时候,它也许就会摆脱生理学的禁锢。他表示,由于当下人们对这一领域的潜在威胁信息掌握得极少,所以很有必要建立这样一个学术机构来专门研究这一问题。
不过,一些人对此持反对意见。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机器人研究专家希瑟·奈特博士发表论文称,相比人类,机器人的智能及其模拟的社会行为太过简单化。机器人不能取代人类,人类也不能取代机器人。我们要采取切实的措施避免人对机器的过度依赖。人工智能机器人的发展引起社会业界不同的声音,智能机器人是否会杀死人类,还要看站在机器人背后的人。机器人不是真人,机器人威胁论问题在于行为的本身。
美国未来学家雷·库日韦尔与奈特的结论如出一辙。在他看来,到2040年左右,人类将建造一个可解决所有疾病的强大智能系统。这将极大地推动人类进步。
有学者宣称,在未来的某一时刻,机器人和计算机将比人类更聪明。他们称,人类需要谨慎关注机器人比自己聪明的状况。“这些风险的严重性是难以评估的,但究竟存在什么风险,这本身就是需要我们关心的问题。”
普雷斯教授说:“这似乎是一个合理的预言,在这个世纪或下个世纪的某一时刻,人工智能将会避开生物学的限制。我们正在尝试把这一研究推向值得尊敬的科学团体。”
毫无疑问,机器人将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电脑无处不在,未来它还会被植入家具、衣服以及人体内,还可以将现实世界阻隔在外,让人们进入一个完全虚拟的世界。尽管这并不是一场以取代人类为目标的外星人入侵,但我们难免会出现失误或漏洞,这就会给机器人反客为主、控制人类的机会。
机器人是人类创造的科技产物,但很多人担心驾驭不了自己创造的这种力量。早在20世纪初就有人预言人类将被机器人毁灭。《黑客帝国》的故事发生在22世纪,其中电脑取代人类成为地球主宰的情形,令相当一部分人不寒而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萨帕尼可夫曾预言:人类将被机器人所代替,人将成为机器人的玩物,保存在动物园里。
无论如何,随着机器人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日臻成熟,机器人与人类的关系也日益密切,机器人的道德伦理问题也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世界各国科学家呼吁出台机器人伦理道德和法律规范的声音也越来越大。当机器人越来越接近每一个人时,人类需要做好长远考虑。(本刊综合)